分享

喻国斌 | 春天来了,种点什么吧

 富春少年 2023-02-22 发布于浙江

|种点什么吧

春天来了

喻国斌

一年之计在于春!眼下正是春耕播种的好时节,是秋天拥有一个好收成的基础和铺垫。可以说,秋天坐享其成的骄傲更彰显了春天水灵灵的伟大。

虽然记忆里的春耕图已经非常遥远了,但那如诗如画般充满乡愁情怀的美,却仿佛永远就站立在不远处呈现:斜风细雨中,一位老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裤腿高挽,一手扶犁,一手执鞭,吆喝着赶一头呆头呆脑的老黄牛,悠悠然然在水田来来回回穿行着……一个永远定格的鲜活画面!

“学习种子,轻快前进。”忽然想起一位诗人的自言自语,不由带着恭敬的心情走进了桂花西路上的一家种子公司。


新奇的种子品种 

看得出来,这家种子公司的老板是个性格直爽的人,快人快语,他首先对不厌其烦对顾客唠叨,大意是大家都知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但要想做到这一点,除了具备勤劳的传统美德之外,还有一个必备的条件就是:保证你在春天播下的种子是好种子,有技术含量的种子,否则无法达到你心目中“秋收万颗籽”的美好愿望!

看来,这里的种子就是他口中的“好种子”。只见货架上,毛豆、豇豆、玉米、木耳菜、苋菜、四季豆、空心菜、辣椒、茄子、西红柿、小白菜等,数不胜数;货架下,是堆放着的“大块头”种子,土豆、番薯……

“这些都是最常规的蔬菜品种,今年我们这里的新品种黄秋葵、香椿等很受欢迎,现在的老百姓和以前不一样了,他们要追求新奇、好吃、健康的蔬菜。”老板说,“不像从前,很单一的品种,种在地里每家几乎都一样,比方说你刚才看到的玉米种子,以前家家户户种的都是'苏玉一号’,就是黄色的那一种,现在,这些玉米不光颜色不同,模样各异,连口感都大不一样,甜的,糯的,又甜又糯的,五花八门,不下十多个品种。”说到这里,他随手拿了包香椿让我开开眼界——真空包装袋里的种子和其它的品种没什么不同,但这却是原本应该长在高高树上的东西。

“如今的香椿,早就不长在树上了,这么和你说吧,它长在地里的样子和茶叶树差不多。”老板说到这里,有点偷着乐的神色。

而我,此时真的有点不知所措地沉默了,一株香椿的生长变化,多少勾起了我一抹浅浅的乡愁——这完全和多情善感无关!

说到春耕播种,我们怎么能忘了水稻呢?都说民以食为天,在一般人的潜意识里,稻米就是粮食的最佳代言。

老板告诉我,水稻的播种还要一个多月时间,这里单季杂交水稻的品种有中浙1号、中浙优8号、春优84、浙优18、深两优5814等10多个,还有常规的粳稻,如秀水09、嘉58(优质米)、浙粳88等,“我是1984年进的种子公司,那时就一两个水稻品种,种子的价格也很低,我记得很清楚,杂交种1.6元,而现在已到几十元了。”为此,他说,如今种子的价格还不错,他们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这时,生意来了,他已无暇顾及我了。

后备箱里装着多少锄头啊

看着三三两两进进出出的人群,我不由心生好奇,这些来购买种子的是些什么人呢?

“除了种粮大户,蔬菜大户,可以说什么人都有,这一点也和从前大不一样了,那时买种子的肯定是农民,现在队伍壮大了,尽管有时购买的量很少。”老板边向客户介绍什么,边回答我的问题,“我第一次看到有人开着宝马来买种子,还以为他走错店了。”

他告诉我,来买种子的人大概有这么几种,一是住在城里的老人,他们买的量很少,一般就在阳台上的盆盆罐罐里种点,吃是次要的,看看绿色放松心情才是主要的;还有就是一些机关或企业里的上班族,利用周末时间,去乡下开垦土地,种点东西,既锻炼了身体又有绿色蔬菜收获,可谓一举多得;其余还有一些有条件的人家,住的是别墅,房前屋后有点空地,就想着种点什么,顺便还可以出出汗;当然,图个新鲜的也有,像有个人要种高粱,他根本不是为了酿酒,而只是想拍一张照片,呵呵。

是啊,现在马路上奔跑着的轿车后备箱里装着多少锄头啊!

“不过,归根到底说回来,这些人多多少少对土地有些感情,或者自小在乡间长大。”

老板的讲述让人动情,是啊,值得惊讶的不是飞机在天上飞,而是人的双脚可以稳稳站在泥土上——劳动能慰藉心灵,也只有劳动才能拯救劳动者。

这,大概就是常常在我们心底涌动的乡愁情结吧?


关于春耕播种

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农业讲究时令气节,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一概以时令为转移。关于春耕,一般民众只能凭借气候的变化来判定,有天文知识的巫师则能借助观测天象来确定,他通常在天刚昏黑时进行(称为“昏见”),被观测的星被称为“大火”,西方天文学名词为天蝎座。古代“大火”星出现时恰好在春分时节,于是向民众发布消息,可以春耕播种了。

古代不光老百姓要春耕播种,连皇帝也要这样做,听来新鲜,但这是古时的一项国家典礼,称作“亲耕”,以表示天子劭农劝稼、祈求年丰之意。像清代皇帝亲耕,选在二月或三月的一个吉利的亥日举行。据《养吉斋丛录》:康熙四十一年,康熙帝在京南博野视察春耕情况,曾亲持犁器,一气儿耕了一亩地。当时共有万人观看此景,大学士李光地特为文勒石,以志其事。

由于春耕播种的重要性,乡间便诞生了好多相关的谚语,像“春耕不肯忙,秋后脸饿黄。”;“耕好耙好,光长庄稼不长草。”;“锄头底下减旱情,锄头口上出黄金。”等等。

撰文|喻国斌

编辑|盛玉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