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邹必禄先生运用经方的经验》

 经方人生 2023-02-22 发布于四川

                                        作者 大竹县中医院 杨世权

                             王克时誊录自《四川中医》1983年 第6期

   老中医邹必禄先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至今已有五十年。邹老谙熟《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历览各家名著,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在治疗时令病、乙脑、血证、疑难杂证、救误等方面有独到之处。

  现将邹老的部份经验整理介绍如下:

                 揭假象 抓本质

  古人曰:“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火极常似水,水极反类火”。病至严重关头,往往真假疑似,惑人眼目。临床最应悉心体察,去伪存真。前贤对辨别真假疑似证指出了很多判断方法。如仲景曰:“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即是示人从喜恶上着眼断其真伪。

  邹老根据先哲前贤的教诲,结合自己的经验总结出:辨别真假,首先应察病史,询问治疗经过,若条件许可,应翻阅以前治疗过的处方。若服寒凉药不效,甚至反剧者多是真寒假热;服温热药不解,甚至反剧者多是真热假寒。其二、疑似病证虽多假象迷惑,然本质之症绝不会完全隐匿,往往“独处藏奸”,故当着眼细微处。如口渴,不但要询其是否喜饮,还要询其喜冷喜热,饮多饮少,饮后之感觉如何?这些微小之处往往给识别真伪带来很大的帮助。第三、一般来说,凡疑难、危重之证 都已经多方 治疗,其所以不效者,常与不知变通,以常法治变证的因素有关。因此,应注重达变。如:

  雷xx、男、41岁。患寒热身痛之症,已逾二十多日,虽迭进发散清解之剂,始终未得汗解。延邹老诊时,证见高热无汗,面目红赤,大便干结难行,躁扰不宁,舌红苔黑而干燥,脉浮大无力、重按细弱如丝,虽口渴喜冷饮,但下咽后十分难受。观前医所投皆桑菊、银翘、白虎之属。据其妻言:“服白虎加三黄汤后,病情更剧,舌苔由白变黑。”据此脉症,邹老断为表气郁闭、太少两感、阴盛格阳。拟麻黄附子细辛汤通阳发汗、达邪外出。处方:

  麻黄6克 生附子12克 北细辛5克 甘草3克 生姜10克。

  上五味,先将生附子用开水烫15分钟,次入温水里反复洗净,再入冷水里浸泡,以舌尝不太麻口为度。先煎生附子半小时,再入余药。

  患者略知医理,见如此高热反用大辛大热之品,疑不敢服,请求易方。邹老曰:“方不可易,如惧,可少服,观其动静。”病家即进药汁小半碗。至夜睡眠反而安静,饮水次数减少,但仍高热不退。次日,仍进前方,不意午后六时,患者突然寒战狂乱,辗转于床。但移时即安然静卧,身复三床被盖仍寒战不已。邹老曰:“毋惧,此欲作战汗,乃佳兆也”未几,果通身汗出,高热渐退。至次日,脉转沉弱。将前方减量,连服二剂,诸恙平息。以桂枝汤加泡参善后而痊愈。

  【按】患者虽起病于夏日,然并非暑热。前医误以辛凉、苦寒并投,以致邪气冰伏、内犯少阴,阴盛于内、格阳于外。以阳气沸郁在表,则见高热无汗、面目红赤;真阳内衰、气化无权、津液不得输布,则口干思饮、舌赤苔燥、大便干结。此证苔黑,为寒极之本色,干燥为津不上布;脉浮大无力者,乃真阳不足,孤阳浮越于外。

  此案辨证要点有三:其一、患者高热二十余日而始终无汗,知为寒闭腠理,若为暑热,则应高热与汗出并见。其二、口渴饮冷,下咽不快,多非真热。其三、用辛凉不解,服寒凉增剧,进白虎加三黄汤后舌苔由白变黑,乃霜上加冰、败坏真阳之明证。故其治疗宜急温阳散寒,得汗则邪去阳回,转危为安。

                   医贵识证 药贵精专

   邹师尝说:“兵之贵,在于勇,药之贵,在于精。故用药宜精少,配伍应恰当,做到重点突出。经方以法度谨严、选药精专为特点。用经方不宜随意无原则地加味。加味过多,反成无制之师,有违仲景制方原则

  陈xx、女、31 岁。1938年7月30日初诊。三日前突然发生剧烈性呕吐,大渴饮水,水入即吐,吐后又渴。小便滞涩,大便秘结,脉沉伏,苔白厚干燥如积粉。此乃胃火炽烈、气逆不降,宜釜底抽薪法。处方:

  大黄15克 甘草3克水煎服。

  药汁入胃即不吐。一剂尽,大渴顿减,二便通畅,再剂痊愈。

【按】本案呕吐急发,水入即吐,乃胃热火盛之故。火性急迫,冲逆之势莫制,故饮而难下,水入即吐,小便滞涩,苔白厚如积粉等,皆胃肠积热之征,故投以《金匮》之大黄甘草汤。方中以大黄下热通腑,配甘草泻热护胃,二味直折胃火,降逆平冲,使火热从肠道外泻,升降之机得复,胃降和顺,冲逆自平,故暴吐霍然而失。全方药仅二味,竟治如此急证,可见医贵识证,药贵精专。

              治瘀血汤剂不效 法当易汤为丸

    邹老认为:“汤剂治急证、丸剂治缓证之说,不应拘泥。盖汤剂去渣取汁,吸收快,排泄亦快,药力于病所一挥而过,不得持久。丸药乃吞服药质,取其味质并著,得以逗留血所,久久不去,其效故著。”

   王xx、女、23岁。产后三日,恶露即止,腹部胀痛。邹老初予生化汤一剂、血府逐瘀汤二剂不效。病转甚,腹部胀大,疼痛拒按,上则呕吐,水浆难入,下则二便秘涩难行,口干心烦,发热,苔黄而厚,脉洪滑有力。省此证瘀血内阻,似无疑虑,何予活血化瘀之品而不效?盖此证乃刁顽之恶血蓄积,血结阴位,卒难荡涤,汤药不效,理应改汤为丸。并宜加用虫类药攻逐。即以仲景下瘀血汤为丸。处方:

  大黄30克 蟅虫30个 桃仁20个

  三药共为细末,蜜丸如胡豆大,重3克。至晚九时,用甜酒送服3丸。服药后不到一小时,腹剧痛,下血块两大碗,胀痛遂减。次日稍能进食,再服三丸,又下污血块少许,痛大减,腹平软。以加味四物汤养血活血而调理至愈。

  【按】产后三日,恶露即停,恶血内阻,气机壅塞,故出现呕吐、二便不通等证候,然其脉洪滑有力,说明邪实而正气尚未大伤,故急宜攻瘀祛邪为要。初投桃红归芎之属而不效者,盖因汤剂药力短暂使然。邹老易汤为丸,起用善攻产后血积之(zhè)蟅虫为君,配大黄、桃仁下瘀活血,并得酒力之流窜,故药力雄峻,效如桴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