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淫致病

 山野凡夫 2023-02-23 发布于广东

​1,风证

(1)外风证:

伤风:由肌体腠理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袭人,致营卫不和,肺失宣降而成。症见发热,恶风,汗出,头痛,鼻塞流涕,喉痒咳嗽,或肢体酸楚不适,舌苔薄白,脉浮缓。

风寒:风寒外束,毛窍闭塞,卫阳闭郁,肺气不利所致。症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身疼痛,或有咳嗽,鼻塞,流涕或骨节疼痛,舌淡苔白,脉浮紧。

风热:风热外袭,卫表失和,肺失清肃而成。症见发热微恶寒,头痛,目赤,咽喉肿痛,或口渴欲饮,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风湿:风湿之邪袭于肌表,郁遏卫阳,阻闭肺气引起。症见头痛而重,全身困重疼痛,四肢酸楚,无汗恶寒,或有鼻塞流涕,胸闷,咳嗽,舌淡台白滑或腻,脉濡。

风邪中络:由卫表不固,脉络空疏,风邪乘虚袭人太阳阳明经络所致。症见口眼蜗斜,眼脸不闭,口角流涎,一侧颜面肌肉麻木不仁,舌质淡苔薄白,脉浮弦。

风痹(行痹):痹证类型之一,风寒湿三邪中以风邪偏胜,侵犯人体肌肤经络,着于筋骨关节,致气血滞涩,筋脉肌腠失养而成。症见关节疼痛,游走不定,恶风,汗出,或兼身热,脉浮缓或弦。

风水:水肿类型之- -,多由风邪侵袭,肺失宣降,通调失职,水气不行所致。症见发热恶风,肢体酸痛,无汗,头面浮肿,甚或全身浮肿,小便不利,舌苔薄白,脉浮。

风疹:气血不足,复感风邪,郁于肺卫,发于肌肤而成。症见皮肤瘙痒难忍,皮疹大小不等,形态不一,或细小如粟,或成片成团,此起彼伏,变化无常,时隐时现,遇风即发或加重,苔薄白,脉浮。

(2)内风证:内风主要与肝脏功能失调有关,病自内发,非外感风邪所致。肝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开窍于目,凡各种原因致肝阴不足,肝血亏虚,或肝失疏泄,气机不利,使筋目失养,均可引起内风证。临床上又称为“肝风内动”。 内风证主要有热极生风,肝阳化风,阴虚动风和血虛生风四种情况、热极生风:多发生于热性病的极盛期。由温热之邪,人里化热化火,火热炽盛,燔灼肝经,煽动内风而成。症见高热烦渴,四肢抽搐,颈项强直,两眼直视,甚则角弓反张,神志昏迷,舌红苔黄,脉弦数。

肝阳化风:多由素体阴虚,肝阳偏亢,加以忧思恼怒,复伤肝阴,导致阴不制阳,阳亢于上,变生肝风而成。症见眩晕欲扑,头重脚轻,头部抽引作痛,肢麻或震颤,舌强,语言不利,口眼蜗斜,苔腻,脉弦或滑数。

阴虚风动:多见于热性病的后期,由于热邪伤津,阴液亏损,或久病津液大亏,致筋脉失养,变生肝风,症见手足蠕动或瘛痧,头摇舌颤,形消神倦,舌绛苔少或光剥,脉虚无力,时时欲脱等。

血虚生风:多由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而致肝血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症见面色无华,头晕眼花,耳鸣,两目干涩,视物不清,四肢麻木颤动,或手足瘛癫,舌淡,脉细。



2,寒证

(1)外寒证:

寒邪犯表(风寒表证):见外风证。

寒痹(痛痹):痹证类型之一,风,寒,湿,三邪中以寒邪偏胜,侵袭肌表、经络、关节,使气血凝滞不通所致。症见关节疼痛剧烈或拘急屈伸不利,痛处不移,得热减轻,遇寒加重,舌苔白腻,脉沉迟。

寒邪束肺:寒邪侵袭于肺,致肺失宜降,卫阳被郁。症见咳嗽气急,喘促声重,痰稀色白,鼻塞流涕,伴有恶寒头痛,肢体酸楚,舌淡苔白,脉紧。

寒伤脾胃:由于素体牌胃阳虚,感受寒邪后,寒邪直中脾胃而成。症见脘腹冷痛,喜暧喜按,食欲不振,肠鸣腹泻,呕吐,或兼恶寒发热身痛等症,舌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

寒湿在表:外感寒湿,伤于肌表,卫阳不行,引起无汗,恶寒,身热不甚,头重如裹,肢体腰背疼痛,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2)内寒证:

内寒证是脏腑阳气虚衰,生理功能衰退的一种表现,故以虚寒证多见,主要表现为畏寒肢冷,呕吐清水,下利清谷,局部冷痛,倦怠乏力等。各脏腑均可出现寒证,但因其生理功能不同,症状表现也不一样。临床所见以心、脾、肾阳气衰微居多。阳虚则阴相对偏盛,阴盛于内,则阳气更加虚衰,两者多互为因果,但阴寒为标,阳虚为本,临床应当注意区分是心脾肾阳虚,还是阴寒内盛。上焦心阳虚: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暴痛,久痛损伤心阳所致。症见心悸,心胸憋闷或疼痛,四肢厥逆,冷汗淋漓,而色苍白或紫青,神志模糊,甚或昏迷,脉微欲绝。

中焦脾阳虚:多由饮食失调,或过服寒凉药物,或其他慢性疾病损伤脾阳所致。症见面色萎黄,形寒肢冷,或腹痛喜暖喜按,食少便溏,倦怠乏力,或身体浮肿,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无力。

下焦肾阳虚:多由素体阳虚,或年高体弱肾阳衰微,或久病及房劳过度,损伤肾阳所致。症见畏寒,而色觥白,腰背酸楚,或肢体浮肿,或五更泄泻,或阳痿不举,或宫寒不孕,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阴寒内盛:阳气虚衰,失于温煦,寒从内生,停滞积聚,为饮为肿,症见畏寒喜暖,手足不温,甚则四肢厥冷,脐腹冷痛,呕吐清水,下利清谷,面浮肢肿,舌淡嫩,苔白滑,脉沉弱。



3,暑证

伤暑:感受暑热的轻证。起病较缓,症见身热多汗,烦渴,体倦,头晕而痛,小便短亦,苔黄脉数。

中暑:感受暑热的重证。发病急骤,往往突然出现面赤高热,头晕胸闷,多汗咳喘,恶心呕吐,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冷汗淋漓,手足厥冷。

暑湿:多由夏日暑挟湿邪,侵袭人体所致。症见寒热阵发,头重如裹,肢体酸重,心烦口渴,胸闷腹胀,恶心呕吐,食少便溏,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暑热:由正气不足,肺胃阴虚,外感暑热,耗气伤阴而成。症见人夏后长期发热不退,口渴,多饮,多尿,无汗或少汗,久则形体消瘦,精神萎靡不振,舌红苔薄黄,脉数。多发生于小儿,亦叫小儿夏季热。

暑温:指夏季感受暑热之邪所致的一种急性热病,发病急骤,初期即见高热烦渴,汗多头痛,呕叶嗜睡或谵妄等症,舌苔黄,脉洪数,传变迅速,易耗气伤津,多闭窍动风之变。

署风:暑湿病,因热盛而出i现昏迷抽搐症状者,谓之“暑风”。多由肌体素虚,外感暑热,引动肝风而成。症见突发高热面赤,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口噤咬牙,神志昏迷,舌红脉弦数。



4,湿证

(1)外湿证

湿困卫表(风湿表证):湿邪侵袭肌表,郁遏卫阳所致。因湿多挟风邪为病,故又称风湿表证。症见恶寒,身热不扬,头重如裹,身体困重,四肢腰背酸痛,难以转侧,朐闷脘痞,不饥不渴,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湿痹(着痹):由于久居湿地或水中作业,以致湿邪侵袭肌肉、筋骨、关节所致。症见肢体关节沉重、酸痛,病位固定不移,或肌肤麻木不仁,或关节肿胀屈伸不利,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濡缓。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湿毒浸淫:多由肌体气血不和,外感温毒,侵于皮肤所致。症见皮肤疮疡,疱疹,糜烂流水,痒痛肿胀,或脚生湿气,舌苔腻,脉濡缓。

(2) 内湿证

内湿证多由脾虚所致。脾是水湿运化的主要脏腑,又是水液升降的枢纽,脾虛健运失职,水液转输代谢障碍,导致体内水津不化,聚而为湿,甚则积而成水。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内湿侵犯的部位不同,其症亦异,多表现为上、中、下三个不同郁位的病证。湿犯上焦:湿邪上犯清阳之位,则头晕,头重,目眩;湿邪犯肺,则胸闷,咳嗽,痰鸣气喘,舌苔白,脉濡。

湿阻中焦:脾虚内湿阻滞,外不得化,内不得运,故症见脘腹胀满,痞闷不思饮食,口中粘腻,呕恶便溏,四肢沉重,甚或浮肿,舌苔厚腻,脉缓。

湿邪下注:脾虚湿停,注于下焦,则见下肢沉重,甚或浮肿,大便溏泻,小便浑浊,妇女带下过多.等。



5,燥邪病证

(1)外燥证:

以菜些外感性病证多见。燥而有热者为温燥,燥而兼寒者为凉燥。

温燥证:秋分过后,燥气当令,久晴无雨,但夏末之余热尚在,燥邪兼夏术之余热侵袭人体,而成温燥。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干咳无痰或少痰胶粘难咯,或痰中带血,口渴,鼻咽干燥,舌干少津,脉浮数。

凉燥证:深秋近冬,气候冷凉,干燥少雨,燥邪兼冬之寒气侵袭人体,而成凉燥:疔见恶寒微发热,头痛无汗,鼻塞不通,唇燥咽干,干咳连声,舌苔薄白而干,脉浮不数。

(2)内燥证:

内燥是津液耗伤的一种表现。多由久病耗伤阴液,或过度汗、吐、下后伤亡津液,或失血过多等原因所致。临床最常见的是肺、胃、大肠的燥证。

肺燥津伤:多由燥邪伤肺,或汗、吐、下后亡津液所致。症见咳逆上气咽喉干燥不利,吐痰不爽,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胃阴不足:多由燥邪伤胃,或汗、叱、下损伤胃阴所致。症见咽干口燥,不思饮食,食后饱胀,呃逆呕吐,大便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津枯肠燥:多由津液不足,大肠失于濡润所致。症见大便秘结不通,数日一行,难以排出,舌干燥少律,脉细。

精枯血燥:由于大病久病,伤阴耗血,或失血过多,或误治动夺,致肝肾阴虚,精枯血燥。症见形体消瘦,五心烦热,皮肤干涩,毛发焦枯,神疲腰酸,心悸气短,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月经涩少或闭止,舌红少片,脉细数。


6,温热火证

(1)外感温热证:主要见于温热病,如风温、春温、暑温、湿温、秋燥等,其发展过程可表现为卫、气、营、血不同阶段。

热在卫分:多见于温病初起,病在肺上。症见发热、微恶寒、咳嗽、头痛、咽喉肿痛、口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

热在气分:卫分证不解,邪热内传气分,症见高热、大汗出、烦渴喜冷饮、喘咳气促、小便黄赤、舌红苔黄燥、脉洪大或洪数等。

热人营血:气分病不解,邪热内陷营血。症见身热夜甚、烦躁、谵妄、甚则抽搐、肢厥、神昏、斑疹隐隐或密布、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舌绛苔少、脉细数等。

(2) 内伤火热证:主要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机体阴阳偏盛偏衰所致,阳盛者为实火,阴虚者为虚火。

实火证主要见于心、 肝、肺、胃等脏腑。

心火炽盛:精神刺激,气机不舒,郁而化火,致心火旺盛。症见心烦口渴,失眠多梦,口舌生疮,小便短赤,其或淋漓,舌尖红,苔黄,脉数。

肝火亢盛:郁怒伤肝,肝郁化火,以致肝火亢盛。症见头痛眩晕,烦躁易怒,目赤肿痛,口苦咽下, 耳暴鸣、 暴聋,舌红苔黄, 脉弦数。

肺热炽盛:由于伏火郁肺,致肺热气逆。症见发热、咳嗽、气喘、胸闷气短、痰稠色黄、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

胃热炽盛:胃阳素盛,或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侵犯胃腑,致胃火炽盛。症见胃脘阵痛,有灼热感,吞酸嘈杂,消谷善饥,烦渴饮冷,口臭,牙龈肿痛,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虚火证主要见于心、肺、肝、肾等的阴虚证。

心阴虚火旺:烦劳过度,或精神剌激,耗伤心阴,致心阴不足,心火旺盛。症见心悸心烦,失眠多梦,手足心热,盜汗,舌红少津,脉细数。

肺阴虚火旺:久病体虚,或邪热久留于肺,损伤肺阴,致肺阴虚火旺。症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稠,或痰中带血,形体消瘦,午后颧红,潮热,盜汗,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肝阴虚火旺:湿热久蕴,或气郁化热,消灼肝阴,致肝阴虚火旺。症见眩晕,耳鸣,颧红,眼干,虚烦失眠,手足心热,胁肋隐痛,手足麻木,舌红少苔,脉弦衄数。

肾阴虚火旺:房劳过度,或欲念妄动,耗伤肾阴,致肾阴虚火旺。症见颧红唇赤,潮热盗汗,形体消瘦,腰膝酸软,虚烦不眠,多梦遗精,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