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蜀华医案(一)

 百草堂图书馆 2023-02-23 发布于内蒙古

唐蜀华,1941年生,汉族。中医教授,主任中医师。江苏省常州市人。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受岐黄熏陶,后考入南京中医学院,1964 年以全优成绩毕业。毕业后留职于校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长期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及医院管理工作。1984年任江苏省中医院内科副主任,1987年至1996年任院长,指导研究生十余名,主持省、局级科研课题多项。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硕士研究生导师,历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分会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江苏分会常务理事、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心血管病研究会主任委员。在学术上能博采众长,既继承中医传统,又钻研现代医学知识,认为现代中医必须坚持中西医“双重诊断”,坚持发展、创新,坚持中医现代化。治疗上主张突出中医特色,重视整体辨证论治,发挥中医多靶点、多环节调整、双向平衡、着重自身抗病能力的恢复。又注意吸取西医针对性强等长处,擅于利用中药药理研究成果,重视药物的量效关系、配伍疗效的比照以及中西药同用的利弊。在临床上长于中医内科,尤精于心脏内科。共发表论文30余篇,曾参编《中医学》、《中华内科学》、《中医内科临证备要》等专著。

一、温补心肾、活血利水法治疗心衰一例

俞某,女,58岁,工人。

初诊:20001011日。

主诉及病史:近1个月来腰及双下肢浮肿,以下肢为甚,上二楼即气喘,乏力,心悸,时有胸闷,症状休息后能缓解,夜需高枕而卧,不咳。高血压病史8年,冠心病史5年。

诊查:下肢浮肿,尿少,畏寒肢厥,唇甲淡紫,舌淡衬紫,苔白滑,脉小数。血压150/65mmHg,双肺底可闻及少量中、小水泡音,心率90/分,房颤律,腹部移动性浊音可疑,双下肢三度可凹肿。

辨证:心肾阳衰,血瘀水停。

治法:温补心肾,活血利水。

处方:炙黄芪20g 白术15g 制附片3g 熟地10g 仙灵脾15g 肥玉竹15g 北五加9g丹参15g 川芎10g 泽泻15g 水红花子15g 7

二诊:1018日。服药7剂小便增多,浮肿始消退,畏寒肢厥明显缓解,活动耐力提高,因防利尿伤阴,酌加养阴之味。

处方:炙黄芪20g 白术15g 桂枝9g 熟地10g 北五加9g 丹参15g 川芎10g 泽泻15g 水红花子15g  麦冬10g  肥玉竹15g  五味子6g14

嘱患者中西药同服,但其心存芥蒂,拒服西药。上方14剂后浮肿消退,一般情况明显好转,又以二诊方继服3个月,后以温补心肾、活血利水之成药以收其功。至今病情稳定,下肢偶有轻度浮肿。

【按语】本例心衰,责之罹患风眩、胸痹多年,心用过度,日久不复,心体(阴)受损,心用(气阳)耗竭不支,使气血津液运行不利,则见尿少,水液停聚,泛溢肌肤,湿性下趋,故以下肢浮肿为甚;心气虚无力鼓动血脉,血行瘀滞,故唇甲淡紫,舌淡衬紫;肾为元阳之根本,心气阳虚,久必累及于肾,阳气日衰,肾失温煦,则畏寒肢厥。他如上二楼则气喘,乏力,心悸,时有胸闷,苔白滑,脉小数皆为心肾阳气不足、血瘀水停之故。总之,本例心衰之证,以心肾阳气不足为本水饮血瘀为标。初诊以炙黄芪、白术补益心气;制附片、熟地、仙灵脾温补肾阳;因阴阳互根,张景岳谓:'善补阳者当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故治心衰之本虽以益气温阳为主,亦每辅之滋阴之味如肥玉竹等;北五加、丹参、川芎活血行血;泽泻、水红花子活血利水。服初诊方7剂后效著,二诊因防“壮火食气”,故将辛甘大热之附子易桂枝,既温通心脉,又能助阳化气利水;长期利尿,可能伤阴,遂增养阴之麦冬、五味子。但始终恪守温补心肾、活血利水之主法,故得症平。老师认为中医改善心衰症状确属满意,但目前尚缺乏对长期疗效的大样本病例总结报告,故据已有的循证医学资料,仍力荐病人同时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及 ACEI类西药,可获改善心肌重构等长期益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