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永年医案(一)

 百草堂图书馆 2023-02-23 发布于内蒙古

刘永年,1934年生,江苏省南京市人。主任中医师,教授。江苏省名中医,全国第二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师承导师之一,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63年毕业于南京中医专科学校,后师从全国名中医傅宗瀚先生,得其真传,为其以后的学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刘氏从医40年,他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精研医理,勤耕不辍,广集博采,勇于开拓,擅治内科疑难病及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对疑难病的诊治不囿传统,勤于探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总结撰写论文'中医疑难病的辨证思路与方法探讨''疑难病的中医治疗思路与方法',为充实和发展中医疑难病学,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对免疫性结缔组织病潜心研究 20多年,尤擅诊治干燥综合征,提出了中医对该病较为全面系统的理论认识,为中医认识和诊治此病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国内同道中有一定反响。

撰写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和参编的中医专著有《中医疑难病方药手册》、《南京中医药论文荟萃》等4部;多次获得省、市优秀论文奖,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12项,分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省、市科技进步奖;曾获南京市“六·五”期间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现仍供职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中医院,并任名医学术研究会理事、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南京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及南京自然医学会副会长;并被遴选为江苏省第七届政协委员。

一、益气养阴、解毒活血法治疗干燥综合征一例

朱某,女,46岁,已婚。

初诊:1998511日。

主诉及病史:口眼干涩,关节疼痛3年。患者3年来逐渐出现口干咽燥,进食多需夹以汤水,多发龋齿,两眼干涩,目睛红赤,伴四肢关节疼痛而无红肿,经先后检查:两侧角膜2%荧光素染色(+),两侧泪流量(Schirmer试验)减少为01.5mm/5分钟,下唇病理活检示腺泡内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确诊为干燥综合征。虽经多种西药治疗而疗效不显。

诊查:刻诊目干泪少,口舌肌肤枯涸皴揭,频频多饮,然饮不解燥,关节疼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大便干结,纳食不振,疲乏少力。舌质红,苔少,脉细涩。右手掌见一暗红结节约0.4cm×0.5cm。手腕及腰膝叩痛。查血:抗SSA+),抗SSB+),血沉86mm/hleG 21g/L。肝肾功能正常。

辨证:气阴两虚,脉络瘀滞,津液失布。

治法:益气养阴,解毒活血。

处方:炙黄芪15g 太子参15g 熟地黄12g 赤白芍各12g 紫丹参15g 鬼箭羽12g 鸡血藤10g 女贞子12g 生甘草3g  肥玉竹12g  威灵仙12g 土茯苓12g 宣木瓜12g7

二诊:连续加减服药3周,口眼干燥显著减轻,关节疼痛减而未消,纳食改善,大便间日一解,右手掌红斑转淡缩小,但手足皮肤又起散在细小红疹。仍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夜寐欠佳,治疗再以扶正通络,化瘀蠲痹。

处方:炙黄芪15g 太子参15g  熟地黄12g  丹参皮各10g  赤芍12g  紫草6g  土茯苓12g 木贼草12g  白花蛇舌草30g 大白花蛇12g 景天三七15g  玉竹12g  生甘草3g  木瓜12g7

三诊:再经上方化裁治疗4周,关节疼痛完全缓解,口干眼燥消失,已能进食干物,右手红斑消退,皮肤细疹消散,精神大振,纳寐均有改善,二便自调,面色转华,舌质红苔薄,脉细。此乃脾气渐复,气运津布,气血精微得以化生之兆,仍宗原法巩固疗效。上方去大白花蛇、丹皮,加石斛12g、怀山药15g14剂。

另予通塞脉片8片 每日3次 六味地黄丸8g 每日2

经过上法调治半年,病家临床证候完全得以缓解,复查血抗SSA(—),抗SSB(—),血沉46mm/hlgG16g/L.双侧角膜2%荧光素染色(—),Schirmer试验右眼12mm/5分钟,左眼16mm/5分钟。各项理化检查指标达到正常或基本正常。

【按语】津伤液燥是干燥综合征的基本病理,然而若见燥即投滋阴润燥,法虽不悖,但未免流于浮浅。作者经过数十年的探索,认识到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且虚多实少。其燥之为病除阴津耗伤外,又常因于布津之途障碍,有似阴虚燥胜之象。津液布途障碍每当责之于虚损和瘀血。盖虚有气(阳)虚、阴(血)虚之分,气虚则血运受阻,阴虚则津液枯涸。验之临床本病并非一派阴虚燥热之象,而以气阴两虚多见。本例病人证属气阴两虚,脉络瘀滞,津液失布,其治乃宗《内经》“燥则润之”、“以甘缓之”之原则,同时健脾益气,以达气旺津布之意,佐以解毒活血,以缓燥胜成毒,津亏血瘀。总结自拟解毒润燥汤运用于临床。全方由黄芪、玉竹、生甘草、紫丹参、威灵仙等10味组成。方中用黄芪,甘而微温,《本草求真》谓之为'补气诸药之最,是以有耆之称',善治气虚血滞之证,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有较好的调节细胞免疫功能;玉竹,性味甘平,《本草纲目》谓其治“一切不足之症,用代参芪,不寒不燥,大有殊功”,为滋阴生津润燥之佳品,二味合为主药,重在益气养阴而治其本。辅以紫丹参、生甘草、咸灵仙等活血化瘀,流畅血脉,解毒清燥,通络布津。全方标本兼顾,共奏益气养阴、解毒祛瘀、生津润燥之效。本病获得疗效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精确辨证,综合诸法论治,而非单纯养阴一途,当针对病机,随症加减运用,气虚甚者加党参、白术、黄精、山药等;阴虚甚者加地黄、玄参、石斛等;瘀血甚者加丹皮、红花、地鳖虫等;阳虚者加菟丝子、巴戟天、仙灵脾等;关节痛者加防风、宣木瓜、秦艽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