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孙仪为何嗜鱼不受

 听雨之韵 2023-02-23 发布于北京

公孙仪为何嗜鱼不受
王满师

送礼,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花样繁多,数不胜数。除官礼外,仅私礼而言,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生日过寿,上梁乔迁,升职加爵,开业凯旋等等,都有送礼的讲究。因此,“来而不往非礼也”、“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礼多人不怪”,“官不打送礼人”,都成了经典名言。

送礼对象大致分家人亲戚,朋友同事,上级官员。自古至今,有权有势或有威望的官员,大都有过他人送礼的经历。虽然有不少官员不打送礼人,久之成性,最后翻了船,但也确有不少官员崇廉尚德,行得端,走得正,手不伸,鞋不湿。但这些清官廉吏用以守护清廉信念各有其由。

东汉太守“羊续悬鱼”,使送鱼人府丞不再送鱼,以示恶“奢丽”之风,坚守清贫生活;东汉名臣杨震,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不知”,使深夜给恩人送十金的县长王密自惭而回;隋朝循吏赵轨,用“携子还椹”的故事打动老朋友,收回送来的一斤沉香;包拯赋诗“操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退回皇上物;于成龙则“立檄拒礼”树规矩;齐国相国田稷之母以“不贤之人,不是吾子”,逼其儿子退回礼品……

开社会廉洁之风,守官员清廉之名,树后世道德榜样,均为大义,值得歌颂!今再读韩非子的《鲁相嗜鱼》,公孙仪以“小义”坚守其不贪不腐的信念,亦使人敬佩。

战国时期的鲁国宰相公孙仪爱吃鱼,几乎到了“癖嗜”程度。他做穆公的宰相,“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均拒之门外不接受。弟子问:“您喜欢吃鱼却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因为我爱吃鱼,所以不能接受别人送的鱼。”他分析道“如果我接受了他们献给我的鱼,我就必定要迁就于他们;迁就他们就必定会徇私枉法;徇私枉法迟早会被免去宰相。不做宰相,我爱吃鱼,可这些人也不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已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迁就任何人,就不会徇私枉法就不会被罢免宰相,我喜欢吃鱼,不用别人送,我能够长久自己供给自己鱼。”他告诉人们,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依赖献殷勤巴结你的人是不可靠的,危险的。

简单,实际,通俗明了!看似言及“小义”,实则弘扬大义。“小义”之理不仅更贴近现实,而且更易说服他人也说服自己。想有多少被“罢相”而“无鱼吃”的贪官,懂得这浅显的道理?如懂得,也不会被“罢相”,更不会“无鱼吃”了。

2022121

注释: 公孙仪,又称公仪休。

附:《鲁相嗜鱼》原文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长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既无受鱼而不免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