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的李贽号称“狂人”,竟然当众讽刺孔子

 臧叔叔 2023-02-24 发布于河北

原文

有一道学①,高屐②大履,长袖阔带,纲常③之冠,人伦④之衣,拾纸墨之一二,窃唇吻⑤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

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⑥曰:“是未知我仲尼⑦兄也。”

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

刘谐曰:“怪得羲皇⑧以上圣人尽日⑨燃纸烛⑩而行也!”

其人默然自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

李生闻而善⑪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⑫中天矣。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出自明·李贽(zhì)《焚书》

注释

  1. 道学:宋代儒家周敦颐、二程、朱熹等的哲学思想,又称理学。

  2. 高屐(jī):高底木屐。屐,一种木底鞋。

  3. 纲常:三纲五常的简称。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4. 人伦:封建礼教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5. 唇吻:借指言词。

  6. 哂(shěn):讥笑。

  7. 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

  8. 羲皇:即伏羲氏,传说中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

  9. 尽日:终日,整天。

  10. 纸烛:古代的一种照明工具。

  11. :赞许。

  12. :显扬,显示。

译文

有一位道学先生,脚穿宽大而高底的木屐,身上的衣服衣袖很长,腰带很宽,仿佛是以纲常为帽子,以人伦为衣服,从儒家的书本里拣来只言片语,又把一些儒家的语录挂在嘴边,便自称是孔子的真正信徒。

这时他遇见了刘谐。刘谐是一位聪明博学的才子,见了这位道学先生便讥笑他说:“你这是不了解我的仲尼哥哥啊。”

这位道学先生脸色大变,怒气冲冲地站起来说:“上天如果不降生孔子,世界就会永远处于黑暗之中。你是什么人,竟敢直接叫仲尼,而且还称他为哥哥?”

刘谐说:“怪不得远古的圣人整天点着纸烛走路啊!”

这位道学先生无言以对,然而他又怎能理解刘谐这一番话的深刻道理呢?

我李贽听说以后赞许道:“这句话,简明而恰当,概括性强而又耐人寻味,可以驱散道学先生们散布的尊孔迷雾,使事实真相大白于天下。刘谐能说出这样的话,他的人品也就可以知道了。虽然这句话出于一时的玩笑,但是其中的深刻道理就算再过千百年也是不会改变的。”

人物故事:明朝“狂人”李贽

李贽原名林载贽,后来改名为李贽,他是明代后期思想家、文学家。

李贽在当时可是出了名的“异类”,是一位以“奇谈怪论”闻名天下的狂人和奇士。

李贽对被封建统治者奉为金科玉律的儒家学说进行抨击,对儒家的经典著作表示了极大的轻蔑,认为这些不都是圣人之言,是经过后人吹捧拔高形成的,不能当做万年不变的真理。

李贽最痛恨维护封建礼教的假道学和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伪君子。他指斥那些所谓的道学家们实际上都是“读书而求高第,居官而求尊显”,全是为自己打算。

在李贽的著作中,以戏谑嘲讽的笔调贬低孔子,认为孔子没什么了不起,如果一定要将孔子奉为偶像,言行举动都学孔子,那就是一种丑态。这在尊孔子为至圣先师的时代,是一种胆大包天的举动。

李贽同时还提倡人人平等,指出根本不存在高下贵贱的区别,公然蔑视皇权。

李贽也知道他的见解不为世俗所理解,所以将著作命名为《焚书》。以后果然在明清时期多次遭到查禁和焚毁,但越禁越流行,在民间经常有人私刻印制。

李贽的学说对传统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整个统治阶层都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最终李贽被捕入狱。

在狱中,李贽以剃发为名,趁机拿起剃刀割断自己的喉咙。对于死,李贽早有准备,除了他自己,没有人能审判他,皇帝也不行。

李贽,是那个时代的先驱者,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叛逆者,他不融于世,所以那个世也没有容他。

(本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