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家窑蛙纹彩陶

 荣纳堂 2023-02-24 发布于天津

蛙,是人类的好朋友,帮助人们吃害虫,这个不起眼的小动物,曾经在史前的彩陶上被描绘了两千年。这些活泼古朴的蛙纹,映射了那时的水乡生活,以及先民的奇思妙想。

在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代先民的彩陶上绘制有大量的水波纹,那是泛神论时期先民对水的歌颂和赞美。由于先民对浩大、洪猛的水无法驾驭,但又离不开它,自然而然地对水产生了敬畏、依恋和崇拜。

水波纹彩陶盆

由对水的崇拜,进而对在水中自由出没的鱼、蛙、蜥蜴同样崇拜。这一时期是马家窑文化中马家窑类型的水崇拜时期。

蛙虽小,在古代先民眼里却非同寻常:每逢冬天,它蛰伏在土洞或石缝里一动不动,来年春天又苏醒过来,似乎是掌握了死而复生的神秘力量;原来在水里摇头摆尾的“小鱼”,居然能长出四肢,到陆地上活蹦乱跳,这种脱胎换骨、水陆两栖的本领,也是令古人羡慕又困惑。

最令人赞叹的是它的生殖能力,小河里春雨一夜便蝌蚪成群,子孙满坑满谷。姜寨陶盆里的蛙,鼓胀的腹部布满了黑点,就强调了蛙类怀子之多。凭着这些奇能异术,蛙类(包括青蛙、蟾蜍)在众多动物中脱颖而出,受到先民的关注。

有一件马家窑彩陶盆,距今5800年左右,满彩画法,盆底画着一只硕大的蛙,长着两只大眼睛,挥舞着四肢,笔画具体而生动,线条流畅而遒劲,蛙的周围画着众多的水波纹,让蛙来抵抗滔滔巨浪,保护丰收的田野,这无疑是先民的美好愿望,表明先民无比崇拜水中的蛙,遂努力将它变为图腾化的艺术造型。

马家窑彩陶盆

随着农耕文明的产生,先民逐步走出山洞,走下山坡,走近水源并开始垦荒种田,田地成为先民的生存之本,先民已经有了自己开垦种植的田地,逐步结束了靠采集野果和打猎为生不稳定的艰难生活,完成了人类生产力的第一次飞跃。

但是,农耕文明发展之后,靠天吃饭的先民依旧遭受着水患之苦,而且频率越来越高。

蛙纹彩陶罐

无穷无尽的水患,无情地吞噬着他们的田地和家园。面对洪水的危害,如何战胜它、制服它,已经成为当时先民最大的现实问题和最迫切的社会问题。这时候的马厂彩陶上,许多“蛙神”出现了,当时的彩陶上开始出现大量的“蛙神”纹。

这种“蛙神”不是简单地重复先民早期的蛙崇拜,而是将其进一步抽象、夸张、升华,“蛙神”的双肢功能,更加强健有力。

蛙神纹彩陶双耳壶

为了战胜不断面临的水患,先民进一步神化能够自由出没于水的青蛙,将它们粗壮结实的双肢渐渐变成了四肢,使其成为有足够力量战胜洪水的神灵。你看,马厂彩陶上画着“蛙神”纹,同时又在两侧的对面,画上表现田地的方格圆圈纹,寓意为美丽的田园已经受到“蛙神”的保护。

蛙神纹彩陶双耳壶

这些“蛙神”不同于马家窑早期的具象蛙,也不是一种简单图腾的概念,而是能够抵挡洪水、保护田园的神力无比的护佑神灵,是抽象化了的“蛙神”。为强化“蛙神”驾驭水的功能,“蛙神”多不画头,只画腿部。

马家窑蛙神纹彩陶双耳壶

先民以抽象的表达手法,突出青蛙伸屈有力的腿部,在这些神奇发达的腿上,腿关节处也长着脚爪,显示了它超凡的能力。

人面蛙神纹彩陶双耳壶

其中只有少数画上了头,而且是人头的形状,说明先民所画的已经是人格化了的神灵。“蛙神”源于对蛙的崇拜,又超越了蛙的图腾,是一种综合创新的文化。

人面蛙神纹彩陶双耳壶

而正是通过彩陶画上的“蛙神”,我们才进一步了解到,在这一时期,水患是对先民的最大威胁,要求制服水患是当时社会最迫切的呼声。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和思潮的影响下,才孕育和造就了三皇五帝之后的治水英雄大禹。

时至今日,那段古老的时光早已远去。随着生产力的逐渐发达,人们的图腾崇拜逐渐减弱,而蛙纹却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为原始艺术的核心部分。

蛙纹吸纳并融合了周边的诸文化,开辟了中国原始艺术的新时代,它以简约的纹饰、文字的隐寓、鲜活的色彩与幽远的意境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史前艺术,它最早呈现了中国绘画与艺术形式美的法则,缔造了远古神韵的艺术特质,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