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计划永远无法完成,到底该怎么办?

 海辉一色 2023-02-24 发布于湖南

你有没有这种情况?自己热情满满制定了一天的计划,然而到精神饱满奋斗了几个小时后,到了下午或者晚上精力开始逐渐匮乏,注意力走下坡路,对完成任务提不起劲来了,反而把时间浪费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比如看下视频,刷下微博,导致计划最终实施结果达不到自己的标准。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不如想想你在制定计划时,是否有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你是否给自己安排了过多过满的任务?

2.你是否找到实施任务的深层原因?

3.你在执行任务时是否存在选择性逃避的倾向?

4.你的计划是否一成不变?

5.你是否注重休息和执行计划的平衡

当我们给自己分配太多太满的任务时,意味着我们的一整天都会被计划占据,我们没有时间去应对突发事件,以及给自己休息的时间。

我曾给自己制定了满满一天任务的计划,然而那天早上朋友有事找我,下午又有任务外的事情,要紧急处理,在劳累了一天后,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完成任务,导致心情沮丧,感到受挫。长此以往,这样的计划安排是不能被坚持下去的。

所以,我的第一个建议是:任务不要安排得太多太满。

而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计划时,要保持一定的沉稳心态。我们很多人,在制定计划时,往往像打了鸡血,内心想着我一定要完成很多任务。却不知道,我们当初定下的任务的热情,却会之后执行计划时,被泼一层冷水。我想很多人,一开始兴致勃勃制定计划,实施任务,却只能坚持几天,在之后放弃计划,重新回到拖延的日子。

与其这样,为什么不把安在每天的任务安排得少一点,然后一直坚持下去。即使是一滴水珠,长年累月,最终也会滴穿石头。有些人巴不得一天就修炼成功,却不懂人生需要脚踏实地,一步步走出路。

在当今时代,什么都要求快,快速学会某项技能,快速成功,快速赚钱,但是,真正的本领,真正的能力往往是日积月累练出来的。如果一项技能能够快速练成,那么我不会相信它的不可替代性会低,换句话说,人人都能掌握快速练成的技能。但凡有了要求的技能,都需要花时间去修炼,绝不是一个人突然来了劲,就能够练成。从长远的角度看,这个过程属于慢工出细活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但是越焦虑的时代,越显得沉稳的可贵。我对初中时期发生过的一件事记忆深刻。

在初三时,当时大家为了自己理想的高中奋斗,教室四处是紧张的气氛。当时我的试卷忘了带,我厚着脸皮,跑去找隔壁班一个学霸借试卷,也借这个机会想一睹这个常年考年级第一的学霸的试卷。学霸人很害羞,很好。我看到她的试卷,一张试卷平平整整,字迹十分工整,卷面很整洁。我很羞愧,在那段备考的时间,我为了刷更多的题,在写卷子时往往追求速度,字迹潦草,卷面十分糟糕。看到她的试卷,我内心突然涌起一种感觉:不愧是年级第一。在那个躁动的年龄,大家为了升学考试,努力奋斗的时候,同时也是大家最容易浮躁的时候,我看到的是她内心的沉稳,那种朝着自己方向前进,一步一步努力的脚踏实地。

所以,如果没有这么一项紧急的任务需要你在几天内就练成绝世神功,去拯救世界,那么,你要像树一样,从扎根时,一天天向下延伸, 直到扎到地底最深处。制定计划的过程,你需要的是保持沉稳的心,保持这颗心去做计划,去评估你需要完成的事的时间,去合理得安排,合理得取舍。

在我的近日计划中,我为了增进我的知识,我可以安排看书1小时,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和提高效率,我今天安排运动40分钟,那么除了每天必须要做的事外,比如我每天坚持背单词半小时,每天坚持练字半小时等,我还想要提高自己的某方面的知识,所以我要看一门难懂的课。而我会选择把看这门课的任务放在第二天。因为我深刻认识到一口不能吃成大胖子的道理,我需要的是保证我一定的完成量,把一些任务放在明天去完成。

制定计划的过程,也是让我们逐渐克服短视的缺点,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的过程。

我的第二个建议是:让你实施任务的动力转化为内外驱动力,并将实施该任务的行为形成习惯。

我们知道,形成习惯的行为,做起来是不那么费力的,比如刷牙洗脸。

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睡前泡脚,起初一开始我觉得很麻烦,一天劳累下来,好不容易把洗漱洗衣服这类繁琐的事情结束后,可以坐下来休息下了,却还要提桶装水,泡完脚还要洗桶,然后放好。可是当我坚持几天后,泡脚的快乐以及每天习惯的推动作用让我能够每天自觉去完成泡脚任务,即使偶尔会犯懒,但还是不一会儿就提桶水悠然得泡上脚。

习惯就像一种惯性力开始,从你坚持的那天起,它就会起到一种小小的助力,你每天去完成这件事,习惯起的作用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慢慢你完成这件事越来越不费力,到最后几乎是自觉完成这件事,因为养成习惯的行为,一旦停止你会反而会觉得不自在。而你需要坚持的,就是在习惯只起到小小的助力,看不到习惯的推动作用时,不要急,坚持下去,你会做的越来越顺手。

当然,在养成习惯前,你需要了解这个习惯的意义,把这种习惯的养成融入到你的价值观中,你会感到内外的驱动力,更容易在最初时候坚持下去,在之后长久坚持。

比如我现在坚持每天背诵英语单词,因为我了解我的天性有热爱学习的一面,我希望能通过掌握英语这门第二语言,去掌握外界更多的知识。对于计划中的任务,你需要的是是认识到你安排的任务的意义,从而将将实施任务的动力转换为更深层次的内在驱动力,将实施该任务变成你的行为习惯,你会不断坚持它,最终看到你想要的成果。

我的第三个建议是:把最难的事情放在最先解决。

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让我很有感触的话: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以主动而积极的态度解决的痛苦,再享受更大的快乐,是一种积极的做事态度。

你是否有不少这样的经历?有一项对你来说有难度的任务摆在面前,你却选择一拖再拖,最终只能草草完成,效果不佳,令人沮丧。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不会选择重头来过?

人总是有逃避痛苦,沉浸在短暂享乐的倾向,逃避痛苦,往往带来更大的痛苦。只有代价太大,才会让我们想要从头来过。痛苦无法规避,只能去解决。在我们制定计划中,我们需要先去解决将困难的事情按难度排序依次解决,然后把让自己养成习惯的任务和令人感到快乐的任务排在后面。这样做的道理十分简单,在你最有精力充沛的时候,意志力最强的时候,去优先解决困难、让人头疼的事情。接下来,用你的习惯助力和内外驱动力,而不再需要消耗太多你的意志力和精力去完成另外你排在后面的事情,你的计划会完成得更有效率,也更容易坚持。想象一下,当你绞尽脑汁完成课堂展示作业,和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哪种更容易坚持下去?

在最适当的时间做最该做的事,在最适合的时间做最适合的事情,是我在不断反思我的计划,总结时间管理方面经验的心得。

所以,先把困难的事情解决,再实施养成习惯和喜欢的任务,尽可能减少执行计划时拖延犹豫的现象,让自己的行动力大打折扣。

我的第四个建议是:可以适时为自己的计划增添自己乐于做的事。

我曾一连几天每日计划都是相同的任务,一开始执行的时候动力十足,基本任务都能完成。然而过了几天,我开始感到沉闷。我是一个具有好奇心和热情的人,乐于探索,不断发现世界的新奇,不愿意在执行重复的计划中丧失我的活力和创造性,行动局限在一隅。于是我规定自己在完成必须做的事情和习惯做的事情后,可以变换着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将它纳入我的每日计划表中。比如今天我要在慕课网上学一门心理课程,那么明天如果我心血来潮,想要看一部喜欢的纪录片,我会把它纳入我明日的计划。然而,喜欢的事情可以变更,但如果一件事是你喜欢且需要持续做的,要坚持下来。

我的第五个建议是:在制定计划时,要留出休息的时间。

真正的生活不是一直保持努力的状态,而是保持努力和休息之间的平衡。

疲劳过度生病的鲁迅先生在《这也是生活》一文中,抒发了他在养病过程中的感慨:

我们所注意的是特别的精华,毫不在枝叶。给名人作传的人,也大抵一味铺张其特点,李白怎样做诗,怎样耍颠,拿破仑怎样打仗,怎样不睡觉,却不说他们怎样不耍颠,要睡觉。其实,一生中专门耍颠或不睡觉,是一定活不下去的,人之有时能耍颠和不睡觉,就因为倒是有时不耍颠和也睡觉的缘故。然而人们以为这些平凡的都是生活的渣滓,一看也不看。删夷枝叶的人,决定得不到花果。

可见,休息在生活中是有必要的。

积极心理学中说,人的天性需要调整,如果我们违背生理或心理要求,就会为此付出代价。调整人的天性,关键是将这种休整的本能引入我们生活,关键是集中注意,同时关注工作和休整。

我曾屡次为这种一意保持努力的状态付出代价,精力下降,疲惫不堪,心情低落暴躁。我现在将休息作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在我排队等待的时候,我不会再焦虑得拿出手机去刷资讯,而是深呼吸,放松身心,为之后实施任务养精蓄锐。我会在实施任务的一个时间段后,花十五分钟喝喝水,走走看看。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节奏,去努力,去休息,才能保证高效得努力、舒适得生活。

在这个普遍存在焦虑情绪的时代,沉稳能让你走得长远,不会被这种情绪吞没,制定计划如是、生活亦是。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