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齐白石葫芦绘画的艺术特色

 淳淳之美书馆 2023-02-24 发布于山东

图片依我家样  齐白石

葫芦因其肚大口小而成为盛酒之天然器物,更因其谐音“福禄”、“护禄”,其枝茎称“蔓”,“蔓”与“万”谐音,“蔓带”与“万代”谐音,“福禄”、“万代”,是乃“福禄寿”齐全,因而成为吉祥的宝物;同时,从传统风水上讲,葫芦嘴窄身肥,所收煞气,易入难出,因而是驱邪纳福、化解各种不利风水的法物。

图片依此样直到古稀  齐白石

在葫芦的文化含义中,它承载了传统文化中的无数内涵,寄托着一种美好的愿望。更重要的是,在中国画题材中,葫芦更能表现出一种豁达、包容、恣肆、淋漓的大写意状态。

图片也是好样  齐白石

而齐白石的绘画,无论是绘画题材,还是绘画技法,可以说都与葫芦有着不解之缘。葫芦题材,更为受众所喜闻乐见,雅俗共赏,因此,作为一个接地气的职业画家,和常以普通民众所欣赏的题材入画的花鸟画家,齐白石自然对葫芦题材情有独钟。
图片铁拐李像 齐白石 轴 纸本设色 77.5×40cm 1913年 北京画院藏
在齐白石花卉蔬果题材的绘画中,葫芦题材出现的时间较晚。现在所见到的齐白石绘画中出现葫芦,最早的是作于1913年的《李铁拐像》。该图也和明清时期画家所绘人物画一样,葫芦只是人物的配饰,并非主角。
真正将葫芦作为绘画主体来创作,则是在齐白石“衰年变法”以后。自此,葫芦画断断续续均有创作,一直持续到其归道山。据不完全统计,现存齐白石葫芦绘画,至少有近百件,就其数量而言,虽然不占主流,但在其花鸟画中,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头戏。
在与其他画家相比较中,齐白石可谓是葫芦绘画的集大成者。即便是其私淑的名家吴昌硕,在数量和题材上,与其相比,也稍逊一筹。
以数量和绘画技法而言,齐白石的葫芦绘画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以葫芦为主题的设色画,多以大块的积墨描绘葫芦叶,再以藤黄或鹅黄画葫芦,再或者在葫芦上辅之以螳螂、蜻蜓或其他草虫,大片的叶子往往以随意的藤蔓相连接。现在所见最多的齐白石葫芦画,多属此类;
一类为白描或纯水墨,只以淡墨勾出葫芦的轮廓,再配之以简短的题句,或者辅之以大块的墨叶,此类作品较为少见,在其葫芦绘画中约占一成左右;
另一类则是人物画中,葫芦为配饰,颇类明人所绘的葫芦,多绘一人物作为法器或容器悬挂在身,如所绘《铁拐仙图》(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罗汉图》等即属此类。这类作品极少,笔者仅见过数件而已。
因第三类作品本质上还是属于人物画,故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图片葫芦 齐白石 轴 纸本设色 66.5×35cm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
齐白石所绘葫芦画,多为大写意。这些绘画,秉承了他一贯的绘画作风,即以恣肆淋漓的泼墨法,并以大片的色块来渲染葫芦叶及葫芦,是其衰年变法以后画风的代表。
他所绘葫芦,在画面本身之外,寄寓了作者的情思,如《葫芦》中题识:“人笑我,我也笑人”,与其常见的人物画中的题识“人骂我,我也骂人”可谓如出一辙,都是在一种轻松诙谐的笔触中表现出对世态的不满和嘲讽。而另一件《葫芦》则题识曰:“头大头小,模样逼真,愿人须识,不失为君子身”,也同样寄寓了葫芦以人格魅力。

图片葫芦小品  齐白石

齐白石通过葫芦,婉转地表达自己的绘画理念,并在画中题上小诗,使其葫芦画得以进一步升堂入室,如题《葫芦图》云:“丹青工不在精粗,大涂方知碍画图。嫩草娇花都卖尽,何人寻我买葫芦。”这种既在画中表达艺术思想,同时也表现出文人情趣的创作模式,与齐白石所心仪的明代画家徐渭(1521—1593)可谓如出一辙。有意思的是,徐渭也曾画过一件大写意葫芦,是其《花卉杂画》卷(日本泉屋博古馆藏)中的一段。
徐渭在其上题识曰:“世间无事无三昧,老来戏谑涂花卉。藤长荆阔臂欲枯,三合茅柴不成醉。葫芦依样不胜楷,能如造化绝安排。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拨皆吾五指裁。
胡为乎?区区枝剪向叶裁;君莫猜,墨色淋漓雨拨开。”同样也是表达其泼墨大写意的理念,“不求形似求生韵”与齐白石的“丹青工不在精粗,大涂方知碍画图”有异曲同工之妙。
齐白石的大写意花卉,师承徐渭、八大山人、吴昌硕诸家,而从葫芦这一极为小众的边缘科目,便可看出其取法徐渭的痕迹。
图片葫芦 齐白石 镜芯 纸本墨笔 64.5×34cm 1949年 北京画院藏
作为一个极具生活情趣的职业画家,葫芦题材的画也与齐白石其他绘画一样,妙趣横生,雅俗共赏。虽然很多葫芦绘画在构图、技法等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但齐白石长于在画中题写诗词或短句,以增加其文化附加值,让看似千篇一律的葫芦画活灵活现,赋予其不一样的视觉冲击力。
如《画葫芦》中题七言诗:“劫后残躯心胆寒,无聊更变却非难。一心要学葫芦诀,无故哈哈笑世间”,表现出劫后余生之后的豁达;另一幅《画葫芦》中再题七言诗:“风翻墨叶乱犹齐,架上葫芦仰复垂。万事不如依样好,九州多难在新奇”,则是在描绘葫芦的千姿百态之外,指出时局的混乱在于不切实际的变革,导致“九州多难”。
“依样”一词在吴昌硕的葫芦绘画中最为多见,是“依葫芦画瓢”的代名词。齐白石沿袭此法,使“万事不如依样好”成为他的经典名句,被后人所广泛应用。在89岁时,他所绘的白描《葫芦》,仍然自题:“年年依样”,说明“依样”一词几乎已贯串其艺术嬗变的始终。
图片葫芦 齐白石 托片 纸本设色 137.5×34.5cm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
图片葫芦 齐白石 托片 纸本设色 138×34cm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
在另一幅《画葫芦》中,齐白石再题诗:“涂黄抹绿再三看,岁岁寻常汗满颜。几欲变更终缩手,舍真作怪此生难”,表达其绘葫芦意在求“真”而不会求“怪”,即便年年岁岁均寻常无奇,终究不会“变更”,这与他在另一幅《葫芦》画上所题的七言诗“别无幻想工奇异,粗写轻描意总同。怪杀天工工造化,不更新样与萍翁”可谓相互呼应,秉承其一贯的艺术理念;而在另一幅《葫芦》)中所题:“远远西山夕照斜,名园春尽寂无华。
幽花卧地无人赏,何况葫芦旧样瓜”,其意境与徐渭的《墨葡萄诗》“半生落魂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极为相近,均有一种怀才不遇的幽怨。所不同者,在齐白石的笔下,大多是通过黑色幽默的笔法来表达其内心的曲折,其画面是喜庆的,这与徐渭画面中所透露出的冷逸是有天壤之别的。齐白石的大写意葫芦,大多以浓淡深浅各不同的大块墨叶和各种形态的垂藤相陪衬。
单就垂藤一项,齐白石就画过无数以“藤”为主题的独立之作。在其诗集或绘画题跋中,也多次提及画藤,如《画藤》诗:“青藤灵舞好思想,百索莫解头绪爽。白石此法从何来,飞蛇乱惊离草莽”,自言画藤师承青藤(徐渭),并从蛇的形态悟出画藤三昧。他在一幅《藤萝》中也题识:“画藤不似木本,惟有青藤老人得之。余三过都门,喜画藤,未知观者何如”,在此言及画藤的源流来自徐渭。再如《春藤》诗:“西风昨岁到园亭,落叶阶前一尺深。且喜天工能反复,又吹春色上枯藤。”其他如《题画藤》、《秋藤》、《老藤》、《画藤花》、《己未年藤萝正开,余避乱离家》等,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相得益彰。
图片葫芦 齐白石 托片 纸本设色 137×34cm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
作为画面陪衬和点缀的藤蔓,主要是为烘托视觉感很强的葫芦。齐白石在一首题为《葫芦架未整齐,石镫庵老僧笑之,戏答》的诗中写道:“三年闭户佛堂西,咬定余年懒最宜。随意将瓜来下种,牵藤扶架任高低。”据此可看出“牵藤”的配搭,成为齐白石笔下葫芦不离不弃的最佳选择。
图片葫芦 齐白石 纸本设色 133.5×33.5cm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