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的本质是探索,探索的意义在于真相,而真相需要不断挖掘。我们通过追根溯源,来找回我们的先祖湮没在风雨沧桑中的史迹,我们通过查阅方志、族谱、契约文书、庙宇碑记、墓碑文、网络文章、耳闻口传,来获取丰富的第一手史料,为讲好祖上的故事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秉持“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的信念,从而揭开隐藏在老谱里先祖名讳背后的件件往事,让历史回归当下。我们通过挖掘、收集、整理家族史料,旨在“为先人立传记,为后人传精神”,史海钩沉,仿佛是穿越时空的历史触摸和全家人的“隔空相聚”。而最重要的是,能够保护和传承家族文化遗产,让我们重新探求生之意义,活之追求。把个人梦想与强国梦统一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而贡献智慧和力量。林虑九连池李氏家族史料之一《始祖居地九连池村》;之二《始祖茔之村庄里沟村》;之三《易经堪舆之林虑九连池始祖茔》;之四《祖源故居树掌村》;之五《林虑九连池李氏宗谱》;之六《林虑九连池墓祠、坟社、祠堂之演变》;之七《林虑九连池李氏宗祠》;之八《林虑九连池李氏堂号忠敬堂》;之九《林县志列传列女之林虑九连池李氏》;之十《林虑九连池李氏之职官文人》;之十一《始祖后裔聚集地辛店村》;之十二《林虑九连池李氏岚支堂号双合堂》;之十三《岚祖后裔聚集地前子岗村》;之十四......文 / 李 祥 嘉 九连池自然村隶属林州市茶店镇辛店村,位于辛店村西北2公里处。村西是带动三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沿太行高速,村南设有高速进出口多功能服务区。村东有国道G234线,村子下面紧邻闻名的茶马古道。九连池村,古时称为“上西庄”和“西庄”。上西庄,即第九生产小队,村民口语称为“上庄”,上西庄从古至今一直沿用;西庄,即第四生产小队,村民口语称之的“底庄”。上西庄特指“上庄”,而西庄有时候也包含“上庄”和“底庄”。当同时出现一个上庄和一个底庄需要区别时,上西庄即指上庄,西庄则指底庄。对于西庄的称谓,在辛店村东老寨脑山里的宝泉寺,有一清康熙年间的《萬古流芳》碑刻载,“西庄、辛家村”,这是目前发现的对西庄村名最早的记载,这种两个地方一个名称的叫法,在其他碑记上也有体现,如现在的李家湾自然村和磊城村就曾被称为“湾力磊城村”。清乾隆十七年杨观潮纂辑的《林县志》卷一“疆域”里记载,“辛店村、南平村、西庄村”,可见,在清乾隆年间西庄已是正式的村名。李氏始祖自明永乐七年迁居西庄时,传言西庄就已有人居住,西庄之村名及建村历史也有可能早于明初之前。何时把西庄村改为九连池村,资料文献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在民国四年《李氏自达支谱序》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始祖居辛店西庄名九连池,子九人而已”。1988年编纂的《林县志》第一卷第一章<四区划>记载,1985年林县共辖1771个自然村,林县村名录中就同时有“九连池、上西庄”两个村名。由此可见,九连池之名最晚也应在清末就已有之。清道光三年《李氏老谱》载 :支谱收存人“天运居西庄 ,绍和居上西庄”。此处的西庄和上西庄就是指的“底庄”和“上庄”,天运后人现居“底庄”,绍和后人现居“上庄”也印证了此说法。这可以说明在清道光年间还未出现“九连池”村名。 
(一九八八年《林县志》) 因九连池村“上庄”和“底庄”岸上岸下,泾渭分明,故分别进行介绍。“上庄”紧靠老牛坡的坡根儿。整个小村,东连“底庄”,西邻耕地,南靠岸,北有平均深约四五丈的土圪台为界。村子东延约百米,南北宽约百米,大致呈四方形状。村内主街是一条自西向东的道路,路尽头拐角处的岸头上,是当年生产队经常开会、派工的场所。村南有个比李氏始祖挖掘的池子还早的“张家池”,是张姓自家水池,张姓早于李氏始祖来此定居。现早已无张姓,也不知何时迁徙他乡。“上庄”主要有九连池李氏芳支后人居住,清道光三年《李氏老谱》载,李氏芳支十三世李绍和居上西庄。由此可知,九连池李氏芳支后人自清道光年间就已居住在上西庄,现在还有芳支后人居住于此。九连池李氏芳支,最早出现在族谱里面的是六世李芳,其生活年代约在明朝中后期,因未在族谱里面查到李芳后人七世到十二世的居住地,故应该一直居住在上西庄。村东有块大地,村民称为“东地坟上",该地有李氏自达支两处坟茔,南茔近年还有人上坟,北茔则罕有上坟者。根据李氏族谱记载,该坟茔立祖时间大概在明末清初之时。“上庄”有杨姓一家,居住史至少也有近百年;另外一家李姓,和九连池李氏不同宗,属姚村李家岗李氏。“底庄”西靠“上庄”,与“上庄”高低落差有五米以上,村南北有两土岗,各延伸至四五百米,村子看起来像太师椅状,村内偏东还遗存有李氏始祖挖掘的池子“九连池”,池左侧是通往“上庄”的道路,池右侧为辛街自然村与该村的连通小径。再往东南是一片坟地,人称“张家岸坟地”。清乾隆年间自达支十一世李贵生、李辅佐皆立祖于此。“底庄”有两处院落,村民称之为“南院”和“北院”,“南院”是九连池李氏自达支九世李奇翠后人居住地。“北院"是九连池李氏自达支九世李冠翠后人居住地。清嘉庆十年《李氏族谱》载:九世李冠翠居西庄。九世李冠翠大致生活在明末时期。清道光三年《李氏老谱》载,“(李)真择居西庄。(自达支)九世冠翠居西庄,(自达支)十三世李天运(冠翠后人)居西庄。自达支自九世李冠翠居住西庄后,其后人一直居住至今。在“南院”和“北院”附近,还居住着九连池李氏自达支两家后人,十六世李官和一家,李官和,活了九十七岁,他的孙子李章妞,在安葬完他之后回了山西,据说就在临汾市区,目前属于失散暂未联系到的九连池李氏族人;另外是十六世李官元一家,其后人居住此村至今。“底庄”现有一墓碑,为李奇翠后人。碑文显示,民国四十六年为李公官花配李氏立碑。民国四十六年,就是公元一九五七年。(不解的是,解放建国已有将近十年的时间,为何还是称民国?)九连池村东南有座庙宇名五龙庙,最早的建庙时间已无可考。有碑文记载的见于清康熙五十八年的《移修五龍廟記》: 然而神之……栋宇……怀悽愴,不忍廢之。遂於康熙五十八年春二月……舊基,移其故址,修之葺之,不期年而漸次工成...。会首: 侯囗囗,郭氏,男國俊。李時囗,李鳴囗、郭氏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移修,说明该庙宇早于这之前就已有之,其建庙历史应在三百年之前。碑记记载的九连池李氏后人居住西庄的有:会首李彦光,自达支十世。碑文中的社首李时坤,是九连池李氏岚支十世,居住辛店村,施主辛重江,为辛街人。可见,这次移修五龙庙,是在最少有三个村,辛店、辛街、西庄组成的青苗社的组织下,由辛街村人施主辛重江原氏夫妇出资,西庄村人会首李彦光带领下进行的。五龙庙内供奉有青龙、赤龙、白龙、黑龙、黄龙五尊龙神。门前台阶39层。五龙是五行的象征,由五帝五老衍化而来。人们对龙神的敬奉,反映出对旱涝灾年的慌恐,对风调雨顺的期盼。明永乐七年,李氏始祖真公“奉诏均民”,从古上党今壶关县树掌村迁居林县茶店西庄今九连池村,于古湘河西岸上临坡择阳而居。初到时吃水与张家共用“张家池”,后李氏始祖真公人口增加,始祖真公及家人方挖池自用,吃水池子选择在底庄。因地处山坡之上,连山死石较多,挖掘甚是艰难,面对山坡岩石唯有用镰刀抠缝隙,借以松动活石。始祖真公带领全家人为生活计,不避艰难,齐心协力,使用九把镰刀挖掘水池,掘坡垒岸,绳锯木断,水池终成。镰刀,是山里农民离不开的农具,农田里割麦子收稻谷,上山割草砍树枝,既可以当作“镰”来割,还可以当作“刀”来砍。镰刀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商代,是用于战场的一种武器。后来,人们在古兵器“镰”的基础上改造成了适合农民用于收割稻谷的农具。据史料记载,镰刀进入农田是在汉代。镰刀在农田里的作用极大,以至于在我国的党徽中,就用到了锤头和镰刀的标志,镰刀象征着农民阶级,它代表了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吃苦耐劳的宝贵品质。李氏始祖真公家人把池子取名为“九镰池”。因始祖真公生九子,后人以九子名义改“九镰池”为“九连池”,寓意为家庭和睦心连心,九子同心家族兴,遂把西庄村名改为“九连池村”。两条小路环绕其中的呈园形状的吃水池子—“九连池”,几百年来,一直供应着全村人吃水,是全村人的“生命池”。直到二十世纪八、九十代,村里有了机井,吃水池也就自然“退役”了。随着村里人陆续外迁,人口少了,种地的人更少了,池子慢慢的变成了一个废弃的浅浅的凹地,甚至于村里人建房也占了池子的一部分。周遭的池岸上露出的一片片连山岩石,充分说明了当年李氏始祖挖池的艰辛,并不是夸大的传说。九连池李氏始祖于明朝永乐年间挖的吃水池现状(二零二三年正月初六拍)“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当年李氏始祖迁居于此,视土地为命根子,村内水池以及所住的房屋,都建在了山坡上,耕地均在村子外边。为不占用耕地,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硬是一丁一点地,把吃水的池子从岩石缝里给抠了出来。李氏始祖真公生时居住于茶马古道之西岸辛店九连池,仙逝后葬于茶马古道之东岸南磊城里沟。古时山坡之地实为农人之首选,依山而居,排水避风,向阳御寒,阴阳之宅概莫如此。其后裔五世自通及子孙三代葬于辛店六七十年之久,终因水患迁葬他处,李氏始祖舍近求远方显其历经磨难,眼光之长远。李氏始祖生时居地九连池,其后人又繁衍而至邻近的辛店村;逝后葬地南磊城,其后人又繁衍而至邻近的李家湾。李氏始祖后人在明清两代,以此四地为中心,沿着茶马古道,向北迁居原康、合涧,向南播迁临淇、五龙,及至流寓辉县全域,繁衍生息。至今六百余年,收录于宗谱人数已达四万有余。公元二零一七年,李氏始祖真公后裔在进行统修宗谱、重修宗祠两大家族历史工程之时,为纪念始祖真公及九子自强不息、成城断金的挖池精神,为激励其后裔子孙继承祖上之遗风,发扬锲而不舍、坚韧勇毅之优秀品格,把该族命名为九连池李氏。李祥嘉:出生于1972年,林州市茶店镇茶店村人,农民。爱好人文地理,对方志尤感兴趣,近年来比较热衷于谱蝶。愿结交有共同爱好者深入交流。 林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茶店工作委员会主办 本期编辑:逯 軍 本期审核:李 刚 毅 《林州茶店民间文艺》 挖掘、收集、整理、传承、弘扬、传播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推介乡村最具特色的民间文艺人才,活跃社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