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化内镜中心:内镜超声“双剑合璧”,微创治疗更上层楼

 长庆wcqjs 2023-02-24 发布于上海

从诞生之初让受检者望而生畏的硬式胃镜,到如今纤细柔软、令黏膜细节纤毫毕现的电子胃镜,消化内镜性能不断迭代、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已成为集诊断和微创治疗于一体的医疗“利器”。尽管具有诸多优势,单纯的消化内镜只能观察消化道内表面的黏膜,对黏膜下病变则无能为力,而医学超声则长于无损无创显示深部病变。若将两者结合,便能优势互补,进一步拓展消化内镜的诊疗范围。近年来,十院消化内镜中心大力推进超声内镜临床应用,在黏膜下病变、腹腔内脏器疾病等的微创诊疗上积累了大量病例与丰富经验,形成了十院内镜的又一特色。

图片

►►►

胰腺炎感染性坏死高烧不退

超声内镜引导穿刺挽救生命

图片

一位64岁阿姨3周前因上腹部胀痛来院就诊,经过一系列检查确诊为急性重症胰腺炎。当时CT提示胰周大面积坏死、渗出、积液,病情危重,经过积极治疗,患者暂时脱离了生命危险。然而随后患者开始出现高烧,复查CT显示腹腔及腹膜后胰腺坏死伴包裹性脓肿,内有气体征,考虑合并感染,即使应用了最高级别的抗生素感染也难以控制,近2周患者持续高烧,体温高达39℃以上,炎症指标持续升高,若不能及时治疗,可能出现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外科手术创伤大,体表穿刺引流没有合适路径,刘枫主任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后,决定立即为患者施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经胃胰腺感染性坏死穿刺引流术。

术中在超声内镜引导下精准避开胃周明显曲张静脉,快速置入最新的Axios一体式双蘑菇头覆膜金属支架,瞬间大量胰腺脓性坏死物流入胃腔,仿佛建立了一条生命的通道,感染性坏死物得以成功引流,术后当天患者体温即恢复正常,感染得以控制,持续观察,患者未再出现发热,病情转危为安,为后续治疗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重症胰腺炎发生感染后救治难、死亡率高,传统的开腹手术创伤大,而且常常容易导致出血、胰瘘、肠瘘等并发症,超声内镜下引流为感染性胰腺坏死提供了高效的微创治疗手段。

►►►

国际首次报道

超声内镜结合黏膜下剥离术(ESD)

切除巨大食管丛状纤维黏液瘤

图片

一名56岁男性患者因吞咽困难3个月来院就诊,胃镜检查发现食管左侧壁有一处巨大黏膜下隆起病变,大小约6.0×3.0厘米。由于病变位于黏膜下,为了解病变的来源和确切大小,刘枫教授随后为其做了超声内镜检查,发现病变呈低回声均匀肿块,来源于食管固有肌层并向腔内突出,边界清楚。

对于巨大的食管黏膜下肿瘤,外科手术往往是首选治疗方法,但是直接手术切除不但创伤较大、并发症高,而且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下降。为此,刘教授深思熟虑后决定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食管管腔如此狭窄的空间开展复杂、精细的操作,不但需要高超的手术技艺,更是对耐心的极大考验。刘教授熟练地先在肿瘤近端的食管上段黏膜上打开一个切口,而后沿着肿瘤边缘逐渐剥离,并反复电凝暴露出的血管,最终将黏膜下肿瘤完整剥离、切除并取出,创面十分干净几乎没有血迹,最后顺利封闭了创面,整个过程仅耗时不到40分钟。患者术后未出现并发症最终顺利出院。

通过术后病理诊断,确诊为丛状纤维黏液瘤,这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良性间质肿瘤,常规疗法为外科手术,而内镜中心采用ESD完整切除之,是国际上首次报道相关病例。

十院内镜中心在刘枫主任的领导下不断在消化内镜微创诊疗领域突破创新,目前常规开展各级各类超声内镜诊疗技术,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消化道早期癌浸润深度与分期的评估、胰腺及纵隔与盆腹腔肿瘤的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活检(EUS-FNA/B)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在Gastroenterology、Endoscopy、Endoscopic Ultrasound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多篇SCI论文。近年来开展的超声内镜引导下胰腺假性囊肿引流术及胰腺感染性坏死引流术等超声内镜介入治疗技术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