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垂体精细解剖

 忘仔忘仔 2023-02-24 发布于山西

头颈影像

垂体是由两个来源截然不同的原基共同发育而成的。位于颅骨蝶鞍垂体窝内,为一椭圆形小体,重约0.5g。属脑外硬膜外器官,无血脑屏障。表面包以结缔组织被膜。借垂体柄与下丘脑相连。

垂体分为腺垂体( adenohypophysis )和神经垂体( neurohypophysis )2个部分。

腺垂体居前,是由来自口凹顶外胚层向背侧凹陷形成的拉特克囊( Rathke Pouch )演变而成。腺垂体是体内最重要的内分泌腺,有'内分泌之首'之称。腺垂体包括远侧部、中间部和结节部3个部分。其中远侧部最大,又称前叶(拉氏囊前壁增厚发育形成),是腺垂体的主要部分,约占垂体重量的75%,主要由腺细胞构成,其细胞可分为:有分泌功能和无分泌功能两大类。中间部(拉氏囊后壁发育形成,人类已退化,动物的中间部分泌黑素细胞刺激素, MSH )。结节部是腺垂体向漏斗部的延伸,附于其前面和侧面。拉氏囊腔最后缩小成拉氏裂隙,正常情况下基本看不到。

Image

Image

神经垂体居后,是由来自间脑底部的神经外胚层向腹侧延伸形成的神经垂体芽演变而来。神经垂体分为神经部和漏斗部2个部分。漏斗部与下丘脑相连,包括漏斗柄和正中隆起。神经垂体的神经部和腺垂体中间部合称垂体后叶(图1,表1)。

Image

图1 垂体解剖(切面)

Image

表1 垂体解剖

远侧部(即前叶)腺垂体主要分泌7种激素。

神经垂体主要由无髓神经纤维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不含腺细胞,不能合成激素。胶质细胞又称垂体细胞,具有支持和营养神经纤维的作用。神经垂体贮存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分泌的神经垂体激素。神经垂体激素包括血管加压素( VP )又称抗利尿素( ADH ),缩宫素( OT )。(垂体各叶分泌功能如表2)。

垂体的血供比较复杂,垂体主要由垂体上动脉和垂体下动脉供血,腺垂体由颈内动脉( ICA )虹吸部(C3)或后交通支动脉发出的垂体上动脉供血。垂体上动脉从结节部上端伸入神经垂体的漏斗部,在该处分支并吻合形成窦状毛细血管网,称第一级毛细血管网,并再于结节部汇集成数条垂体门微静脉→于腺垂体远侧部再度分支吻合形成第二级毛细血管网。垂体门微静脉及其两端的毛细血管网共同构成垂体门脉系统。腺垂体远侧部的毛细血管汇集成小静脉→入垂体周围的海绵窦。神经垂体由垂体下动脉供血→毛细血管网→静脉窦。垂体下动脉起自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后弯(C4)的脑膜垂体干,主要供应垂体柄下部和后叶。垂体上下动脉之间存在有吻合支(即梁动脉)(图2)。

Image

Image

图2 垂体血供

下丘脑通过下丘脑腺垂体束将弓核细胞分泌的多种激素(释放激素,释放抑制激素)在轴突的末端释放到垂体门脉系统,调节远侧部各种腺细胞的分泌活动,形成一个功能整体,称为下丘脑腺垂体系。

下丘脑通过下丘脑神经垂体束将视上核、室旁核的内分泌颗粒运至神经部贮存,进而释放入窦状毛细血管,随血液循环作用于靶器官、细胞。下丘脑和神经部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整体。视上核和室旁核内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及催产素(图3)。

Image

表2 垂体的正常分泌功能

Image

图3  下丘脑-垂体-靶器官作用示意图

腺体影像

正常垂体上缘下凹或偏平,两侧对称。垂体柄居中,在与垂体结合部可见轻微天幕状隆起(系鞍膈硬脑膜反折所致)。一般认为垂体高度不超过8mm。男性垂体高度<7mm。生育期和哺乳期女性,垂体高度可超过9.0mm,甚至可达10~12mm,上缘可轻度膨隆。局部明显上凸者多为微腺瘤(91%)。正常垂体柄 D ≤4mm,90%比基底动脉细。这些特征通过 CT 、 MRI 均可显示。

CT表现

冠状位薄层 CT 平扫是检查垂体的最佳位置。这个位置,垂体上方有鞍上池,下方有蝶窦及鞍底薄层骨质形成良好的自然对比,两侧与海绵窦紧密相接,正常垂体可清楚显示。其密度与周围脑组织相似,密度均匀。垂体呈长圆形,横径较宽约8mm,多位于鞍底最凹处。垂体柄起源于三脑室下方向下达垂体,位置正中。正常垂体血循环丰富,无血脑屏障,造影增强后,立即明显强化与脑血管密度相近,密度均一。快速动态增强扫描的早期垂体其他处尚未强化,在与垂体柄相连处垂体上缘正中部可见丛状或簇状、多个细线条状强化影,是垂体门脉系统两级毛细血管网强化显影的表现,称之为' Tuft (丛)征'或'帚征'。MRI 动态增强扫描显示此征较 CT 优越(图6c)。

Image

Image

有人认为该征的移位、变形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有一定意义,应该仔细观察。鞍上池是蛛网膜下腔局限性、生理性扩大,呈均一性脑脊液样密度。冠状位中部层面,上宽下窄呈倒梯形或三角形。前中部层面可见视神经与视交叉断面。中后部层面垂体柄位于鞍上池中央,上起于三脑室漏斗隐窝,下至垂体上缘,适当层面可见其全程。后部层面可显示基底动脉及后交通支。冠状位平扫,于垂体两侧可显示海绵窦密度比邻近脑组织略高,海绵窦两侧比较对称,外缘平直、轻凸或轻凹,由内上向外下斜行。内缘与垂体分界不清。

Image

海绵窦为硬膜外静脉丛,引流眼静脉及蝶顶窦、前、后海绵间窦的静脉血人岩上窦、岩下窦至颈内静脉。颅神经 VI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穿行其中。海绵窦与其内的颈内动脉的血流在T1WI和T2WI呈中等信号或流空信号。III 、 IV 、V1对颅神经位于海绵窦外壁的两层硬膜之间,V2部分位于海绵窦外下壁,部分位于海绵窦外中颅窝底的硬膜内。两侧海绵窦借海绵间窦相互沟通。海绵窦内部神经、血管结构平扫分不清。增强扫描时,海绵窦与其内的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同时明显强化,二者不易区分,颅神经则呈圆点状充盈缺损。

横轴位CT平扫

显示不出正常垂体,只能显示鞍上池与蝶鞍的前、后床突及两侧的海绵窦。鞍上池于脑桥层面呈五角星形态,大脑脚层面呈六角星形态。6个角分别为前纵裂池、两侧侧裂池、两侧环池、脚间池。鞍上池前部可见到视神经、视交叉。两侧侧裂池起始部可见两侧颈内动脉C1段圆点状断面,且可见到两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主干沿侧裂池向外侧横向走行影。鞍上池中央,鞍背前方可见垂体柄断面影像,呈圆点状。后方可见基底动脉断面。正常成人垂体柄 D ≤4mm。增强图像显示,两侧颈内动脉C1段断面圆点状强化,于鞍上池周边可见基底动脉环血管显影。

MRI表现

T1WI正中矢状位、冠状位图像是观察垂体正常与否的最好位置。可评估其信号强度、形态、大小和高径。

正常垂体前叶、后叶信号在T1WI明显不同,前叶信号与脑灰质等信号(胚胎期和新生儿垂体T1WI呈短T1高信号,出生2个月后垂体逐渐发育,T1WI信号强度逐渐与脑灰质信号相仿,图4 中新生儿垂体全为高信号),后叶呈高信号(脂肪抑制技术不被抑制)。

后叶高信号主要为其所贮存的神经内分泌颗粒的脂质体小泡(抗利尿激素及催产素)所致。①与下丘脑和神经垂体的功能状态有关,神经性尿崩患者后叶高信号可减弱或消失;②与垂体柄是否受压有关,若鞍上有占位性病变压迫垂体柄,影响下丘脑神经垂体束传导神经内分泌颗粒时,后叶高信号可减弱、消失或异位于垂体柄处(即所谓的异位的垂体后叶);③与年龄有关,后叶高信号随年龄的增长有下降趋势。正常人群大约有10%的个体后叶不显高信号,可能与解剖变异或成像技术有关。

Image

图4  新生儿垂体矢状位T1WI  
注:新生儿正常垂体前后叶均为高信号。

正常垂体信号通常是均匀的,青少年或经期妇女信号可稍不均。

正常垂体上缘下凹或扁平,但是青少年、青春期或妊娠期、哺乳期妇女的垂体上缘可明显上凸,受年龄、性别、发育期等因素影响,应参考其他征象具体分析。一般认为,成人垂体男性平均高径为5.1mm,女性为7.2mm。如果男性垂体高径>8mm,女性>10mm,而又排除了生理性因素,应考虑异常。

垂体柄在常规T1WI、T2WI图像上,信号强度与垂体相同。冠状位:垂体柄位置居中(54%),个体变异者可轻微偏斜,上起第三脑室下部的下丘脑,下至垂体上缘。矢状位:垂体柄自后上向前下斜行。轴位;垂体柄位于鞍上池中部,视交叉后方,呈圆点状,与垂体等信号(图5)。垂体柄 D ≤4mm,比基底动脉细,与基底动脉比值<1。>1时,应视为异常。

Image

图5  正常鞍上池的MRI

注:a、b、c:T1WI横轴位及矢状位。d、c:T2WI横轴位鞍上池呈五角形,视交叉后方为等信号的垂体柄,两侧的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后方的基底动脉呈无信号的血管流空征象。矢状位示鞍上池上方为视束。下方为垂体,中央为垂体柄。

常规增强检查:腺垂体及垂体柄明显均一强化。动态增强扫描:后叶首先强化,依次为垂体柄,前叶最后强化。这主要为垂体各部供血血管来源不同所致。垂体柄由垂体上动脉供血,前叶由门静脉供血,后叶由垂体下动脉供血。垂体下动脉起于C4段,较垂体上动脉C3段起点位于颈内动脉近心端。由于这些因素导致垂体后叶强化先于垂体柄,而由门静脉供血的前叶强化最迟。

海绵窦及颈内动脉内的血流在T1WI、T2WI呈中等信号或流空信号,但在 GRE T1WI可呈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早期可见到垂体柄及垂体门脉系统两级毛细血管网强化显影所显示的' Tuft (丛征)'或'帚征'(图6)。

Image

图6  正常垂体的MRI及Tuft征

注:a:矢状位T1WI。b:冠状位T1WI,垂体前叶为等信号,后叶为高信号,上缘下凹,垂体柄居中。c:增强冠状位T1WI:腺垂体与垂体柄均匀强化,可见垂体柄与两侧垂体强化显示的Tuft(丛)征或帚征。

腺体疾病

腺体本身病变包括:垂体腺瘤(垂体微腺瘤、垂体大腺瘤、侵袭性垂体腺瘤),垂体恶性肿瘤(包括垂体癌、垂体转移瘤),颗粒细胞瘤,垂体增生,垂体囊肿,空泡蝶鞍,垂体卒中(梗死、垂体出血),垂体脓肿,垂体炎症等。以垂体腺瘤最为常见。

附:WHO 垂体肿瘤组织学分类(2000年)

垂体腺瘤




典型的腺瘤
非典型腺瘤



垂体腺癌

需与腺体病变相鉴别的鞍区病变:包括颅咽管瘤、脑膜瘤、血管外皮瘤、胶质细胞瘤、灰结节错构瘤、神经鞘膜瘤、基底动脉环动脉瘤、生殖细胞瘤、胶样囊肿、蛛网膜囊肿、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畸胎瘤、脊索瘤、海绵状血管瘤、中枢神经细胞瘤、鼻咽癌、蝶窦癌、颅高压等。这些病变需与垂体瘤鉴别。

版权申明:本公众号所有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及个人可与我们联系{微信y779243973},我们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