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桂华:我的作文教学实践

 大奔h1wmjlcm1r 2023-02-24 发布于江西

图片

一路不觉美,回望是风景
——我的作文教学实践

一开始教作文,就像梦里陷身于茫茫的汪洋中,四顾无边无际,却无处着力。知道写作在语文中占大头,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过不了写作教学关, 无论自己对课堂的感觉还是职业尊严都会是问题, 于是不管走的方向对不对,只是不敢停下脚步。我三十多年在写作教学上的经历,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开始是新手上路,急病乱投医;后来做过主动探索,算是偶有心得;再后来做教师教育,对写作教学就想得更多一些。回想起来,其实每一步都是在勉力维持,有的还是花笨力气,但愿有限的经验教训能对青年教师有所启发。

图片
新手上路,以模仿为主

1990年6月我本科毕业,在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教初中语文。二附中的语文教师都是有水平又有个性的,在写作教学上也各有特色。比如有的经验丰富,就像熟悉季节时令的老农,什么时节抓读书、什么时节练笔、什么时候抓应试,每个环节都有条不紊,单等秋季收获;有的有绝招,平时似乎并不怎么教写作,但带学生办刊物,做社会考察,请名家来讲座;还有几个宿儒类的老教师, 满腹学问,学生很佩服,愿意跟着老师的节奏走;当然也有按部就班教学生写作技巧的。作为语文教师队伍中的“小白”,我两手空空,情急之下,只能四处求教,跟样学样,看到什么法用什么法。有的教师每节课前组织5分钟口头练说,我也要学生口头练,讲成语故事、寓言童话故事,介绍一首古诗词,发表时事评论;有的教师要学生读书,我也布置学生读时文、读整本书,也不管效益高低;有的教师要学生回家观察生活细节写周记,我也要学生写,当然周记收上来要每篇都看,还要写评阅意见;有的教师办班级刊物,我也学着办,刊名、编委、前言、后记都齐全。当时有个老教师主编初中阅读指导,找不到人帮忙,问我要不要试一试。其实我教书还没入门,但感觉这是个学习机会,就硬着头皮答应下来,于是边查资料边下笔,现学现卖,畏难胆怯陪一路,最后在前辈的催逼下才勉强交稿。不过,写书等于逼着自己将初中语文知识包括写作知识系统梳理了一遍,这对我的知识结构和写作教学有很大帮助。

话说回来,那时的学生没有那么多校外培训班可上,布置的作业基本上会完成,家长也都很配合。当然也赶上那时候中学教师工作单纯,除了教书没多少琐事,加上二附中对教师的管理很宽松, 虽然自己东鳞西爪、手忙脚乱,对这些做法的成效也没有什么把握,只是一直做着与写作教学有关、与语文教师职业有关的事,心里才踏实一些。幸好,我带的班成绩也还不错,算是经受住了写作教学上的第一轮考验。

直至今天,我还保留着当年教写作留下的纪念,比如学生的周记,师生一起办的班级刊物,如《我们》《边走边唱》《纯粹的时候》《颜色》等。也搬过几次家,但这些宝贵的资料都没有舍得丢掉,一直在家中占据一个柜子的空间。

在此期间,我还有一个写教辅的成果,由承担一章到承担一本书的写作任务,慢慢写得多起来,系统起来。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初中生作文十日谈》一书。这本书是我头十年写作教学的经验总结,从审题到修改,分10个话题谈写作技巧。这本书得到一些朋友的喜欢,其中一些内容经过后来再实践,还整理成《描写的奥秘》等教学实录并发表。

图片

“过程化写作”探索

以课程化设计求效率

反思这一短时期的写作教学经历,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教师只要肯下功夫,坚持数年,总会有效果。我还知道一位语文教师这样教作文:每个学期都搜集大量的校内外学生作文,然后分门别类——按内容分类、按题型分类、按得分层次分类,每周发一组给学生参阅、模仿。两三年下来,一个学生会读到几百上千篇优秀写作,写三十多篇作文,他带的学生成绩也很不错。

但是,这样教写作有一个局限,就是主要靠学生的大量投入、长期积累,自己摸索出写作门径。因为即使教师课前评阅再认真,他看到的是学生写作的最后结果,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什么障碍,他是怎么想怎么写的,这样处理有什么得失,由于教师都不在“现场”,无法给出具体指导,因此,这种写作教学的作用便相当有限。之所以有很多学生觉得学校的写作课对他没有帮助,原因就在此。

而破解之道是,教师要设法“介入”学生的写作过程,针对他们写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给予真正的帮助,就像过去钳工师傅带徒弟一样,要看着徒弟一刀一刀地挫,一锤一锤地敲。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感受、总结经验、摸索规律,让写作能力获得实在的提高,也就是把写作教学落实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这便是“过程化写作”教学最初的设想。1998年我开始攻读硕士研究生,其间比较系统地学习了一些课程概念和设计原理以后,这一想法更加强烈,对过程化写作教学的探索更加有方向。

实现作文教学的过程化,以下的几个工作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1.选出影响中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些关键点,或写作中容易遇到的障碍点,如如何想象、如何描写、如何讲故事、如何使用概念、材料如何支持观点等,作为训练重点

2.围绕这些关键点,设计“看得见”的写作活动过程活动目标集中,步骤明晰,要求具体,学生在完成中,能部分地将真实过程展示出来

3.聚焦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展现出的优点或不足,反思原因,确定修改思路,为进一步完善表达提供依据

要实现写作教学的过程化,最大的挑战是学习流程设计。这个过程要有目标、有步骤、有障碍, 让学生的写作过程变成一个环节慢慢播放,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随时停下来分析,而这个过程不仅教师能看到,写作者和其他学生也都能看到。

按这一设想做的第一个设计是“描写的奥秘”,大体流程如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1. 学生观察一幅画——无边的水面上有两只漫游的鸭子,用一段话把画的内容描写出来。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描写,感受好的描写或不太好的描写,比较分析,说原因。初步总结衡量依据:好的描写首先应真实,其次要具体、清楚,不能无中生有,不能用感受或评价代替真实场景的展现。

3. 引导学生归纳好的描写有哪些共同点,继续总结,形成结构化的知识图谱。如,描写内容包含:一是“有什么”,交代描写对象;二是描写对象“怎么样”,从多个角度,或整体到局部等展开具体描摹;三是“像什么(或让我想到什么)”,聚焦描写对象的显著特点,运用修辞手法等浓墨重彩地描写。

4. 根据总结的方法策略,修改完善自己的描写。

5. 进一步交流:根据大家改进以后的描写,明确需要补充的要求。学生一般会提——全面、简洁、具体、有序;还有学生会提到——要与别人不一样(个性、独特性)。教师可引导发现:描写要为表达目的服务。

6. 自选一个场景,观察以后,按更高的要求进行描写训练。

用这一设计,我在七八个学校的(从小学五年级到初二)进行教学试验,都收到了预想的效果。据此教学经验可以得出:一个初学写作的学生可以通过两三堂作文课,让眼前的一幅画变成笔下的一幅画,即由本能的、混乱的、简单的、艰涩的描写,提高到相对规范的、有序的、细致的、生动的描写。一句话,由不知描写为何物到略识描写,能初步运用这些知识写好具体的场景。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初步开发出十几堂作文的课程化设计,如学会描写、发散构思、类比构思、开启联想之门、怎样虚构故事、怎样把故事叙述得一波三折、怎样抒情、认识婉言和直言、人物语言描写、场景描写、区分事实与观点、用材料证明观点、论证的逻辑、核心概念的明确与展开等,加起来共有十多个,这些都在中学实践过,其中“学会描写”“开启联想之门”“怎样把故事叙述得一波三折”“人物语言描写”等,分别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试用,有的用过近十次,总体效果还不错。这种写作思路得到过不少教师肯定,当然也有质疑的。肯定的主要看法是,这种教法把空泛的写作要求变成具体的写作过程指导,操作性比较强,一般教师都可以借鉴。批评意见主要是,用这种教法,学生得到的是少数写作知识和技巧,与真正的写作素养还不是一回事。我认为这一质疑既有道理,也有片面的地方。任何写作教学模式都不能靠几次课堂教学获得,过程化教学只不过是在大量阅读和练笔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锚点”,让教学落得实在一些。

图片

以人为目的

结束也是开始

不过,从设计出发点来看,我尝试的过程化写作,直接意图的确是针对吕叔湘先生早就指出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问题,意在提高教学效率。这与20世纪末我国语文课程的整体取向是一致的, 只是在作文教学上,这一问题显得更加突出而已。

之后,有几件事促使我站在另外的角度反思过程化写作思路,也从整体上审视写作课程。一是2006年7月,我进入大学从事语文教师教育工作,这使我与课堂教学拉开了一点距离;同时,我面对的听课人,由学写作的中学生变成将来要教学生写作的语文教师,无论对写作教学还是其他语文学习内容,我必须要想得更周全,讲得更合理,这都利于我反思以往的经验。二是从那时起,我先后参加了上海以及全国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和语文教材编写审查等工作,也接触到更多高层次专家,学习到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当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后来成为语文课程核心理念的核心素养观。语文核心素养观的几个关键词主要包括人的发展、整合、关联、语言生活,这些给我的语文教育观,当然也包括写作教学观打开了新思路。教师在确定语文教学目标包括写作教学目标时,要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对一个人语文素养的发展来说,培养读写兴趣、探究动力、积极交流合作的意识,以及参与社会实践的愿望,的确要比一招一式重要得多。

因此,过程化写作教学一方面要坚持目标明确、过程清晰、指导具体的优点,另一方面还应该有个总体的长远的参照系,也应该注意与学生真实语言生活的联系,避免孤立地、抽象地训练知识技能,避免过于追求一次教学活动的效率,这就是语文核心素养观所提倡的。所以,后来我无论自己做写作教学设计,还是指导学生学习,就注意这些方面,比如我设计记叙文写作课“介绍我的校园”, 便在写作任务中设置了这样的情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1. 作者身份:在校学生,熟悉自己的校园,也乐意把校园见闻分享给别人。

2. 交流对象:对学校有兴趣,但了解不多的人。预设四种写作任务情境:

(1)抽象的写作,要求写一篇记叙文:我的校园;

(2)向即将小学毕业,并有可能报考这个学校的学生介绍我们的校园;

(3)向多年以前毕业的老校友介绍现在的校园;

(4)向国内外有可能来交流学习的同龄人介绍校园。

我用这一设计在三个省市实践过,通过比较,学生能感受不同交际环境对写作的影响,也普遍能根据交际需要选择介绍重点,注意语言和交际礼仪。同时,这种写作学习也会促进学生对自己校园有深层次的了解和认同,因而就不是单纯的写作技能训练了。类似的设计还有“我可以成为怎样的青年”诗歌创作、推荐一本书等,诗歌创作就是与高中必修教材上册第一单元学习匹配的任务。但是, 这似乎又有点回到我刚入职时同事们用的写作教学样式,兴趣为上、基于生活、抓大放小……这既是写作教学理念的升华,也是一种回归吧。

来源|《新作文》期刊2022年第23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