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带状疱疹的治疗

 竹根岭一号 2023-02-25 发布于江西

带状疱疹,是西医的叫法,在中医上,叫:“蛇串疮、缠腰丹、蜘蛛疮”等,中医认为有多种情况,可以出现此种症状,要辩证治疗。

如发于上半身的,可用:“小柴胡汤”为主的方剂来治疗,其处方,为“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等。

如发于下半身,疼痛明显的,也可加入“麻黄附子细辛汤”,其处方为“麻黄、附子、细辛、炙甘草、芍药、当归”等。

如发于下半身,皮肤湿热为主的,可用:龙胆泻肝汤,其处方为“黄芩、川楝子、丹参、赤芍、黄柏、半夏、土茯苓、甘草”等。

肝胆湿热证型: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方药组成:“龙胆、栀子、黄芩、泽泻、车前子、柴胡、当归、生地、板蓝根、茵陈、甘草”等。

脾虚湿蕴证型:用“除湿胃苓汤”加减,方药组成:“苍术、厚朴、陈皮、猪苓、泽泻、茯苓、白术、滑石、防风、栀子、灯芯草、白花蛇舌草、甘草”等。

气滞血瘀证型: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方药组成:“桃仁、红花、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地龙、延胡索”等。

用下面的“毒瘀并解方、活血散瘀汤、乌梅丸加减、越鞠丸加减方、清解汤、雄黄冰片涂剂”,六中药方,来治带状疱疹,都能起到非常不错的效果。

1、毒瘀并解方:

黄芩10~15克、山栀10~15克、莪术10~15克、元胡6~10克、猪苓15~30克。将上药(元胡除外)用水浸泡30分钟,先将元胡放入,煎20分钟,再与余药同煎30分钟,每剂煎2次,将所得药液混合。每日1剂,分2次温服。服用本方时,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黄芩,性:寒。味:苦,清热解毒,燥湿泻火,用为君药;山栀,为臣药,与“黄芩”共奏清热解毒之效;莪术,行气破血,消积止痛;元胡,活血散瘀,行气止痛,二者为佐药,共奏疏达气血之瘀滞而止痛之功效。猪苓,利水渗湿,驱邪从小便而走,佐助君药清热之功。全方药简力专,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而达消疹止痛之效。

2、活血散瘀汤:

桃仁、红花、丹参、乳香、没药、木香、枳壳、元胡索、川楝子、紫草、板蓝根。将上药用水浸泡30分钟,煎30分钟,每剂煎2次,将所得药液混合。每日1剂,分2次温服。服用本方时,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此证多属毒邪偏盛,虽经治疗,毒热未尽或气阴两伤致气滞血瘀。桃仁、红花、丹参、乳香、没药,活血化瘀止痛;木香、枳壳、延胡索、川楝子,行气止痛;佐以“紫草、板蓝根”清解余毒,全方共奏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

3、乌梅丸加减:

乌梅30克、附子3克、肉桂2克、细辛2克、干姜3克、党参18克、当归9克、黄连6克、黄柏15克、黄芩12克、木香12克、甘草5克。每日1剂,水煎服。

乌梅丸,现代多收入驱蛔剂,实为治厥阴病之总方,方剂组成寒热并用,邪正兼顾,具有扶正祛邪,调和寒热,止痛除烦等功效。方中党参、当归、肉桂、干姜、附子、细辛温养气血,理虚止痛;乌梅、白芍、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黄连、黄柏、黄芩,清热燥湿,敛浮阳以温下焦,并可制“桂、附、姜、辛”大热之烈;增以“木香”行气调中,既增强止痛效果,还能健脾消食,使苦寒不伤胃,补虚而不呆滞;诸药合用,可充分发挥抗炎抗过敏,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的作用,使寒散热除,升降复常,气血调和,腹痛得解。

4、越鞠丸加减方:

苍术10克、生香附15克、抚芎15克、炒栀子6克、神曲10克、厚朴6克、泽泻10克、枳壳6克。日1剂,水煎服。

本方“香附、川芎、厚朴、枳壳”行气止痛,“苍术、泽泻、栀子”祛湿,“神曲”保护胃气,诸药合用,共奏行气解郁,利湿止痛之功。

5.、清解汤:

银花30克、连翘15克、紫花地丁30克、夏枯草30克、大青叶15克、粉丹皮15克、苦参12克、炒侧柏30克、炒荆芥12克、炒栀子12克、玄参12克、蒲公英30克、水牛角片40片。水煎服,日1剂。加减应用:加服:紫血丹,每次1支,日2次。

银花、连翘、大青叶,等清热解毒,佐以“粉丹皮、苦参、玄参”等,清热凉,血而获效。

6、雄黄冰片涂剂:

雄黄、冰片、青黛,各10克。粉碎成细粉,将3种药粉末混匀,加入75%酒精300毫升,调匀。密闭保存。用时摇匀,每晚临睡前清洁患处后,取本品适量在患处涂薄薄一层,涂抹均匀后覆盖纱布并固定。第2天早上洗去。连用10天,为1疗程。

方中“雄黄”解毒杀虫,“青黛”清热解毒,“冰片”清热止痛,防腐止痒。三药合用,以酒为使,通达腠理,共奏清热利湿、化瘀解毒之效,故疗效满意。

经方辨治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西医的名字,而在中医上,它叫“蛇串疮、火丹、火带疮、缠腰火丹”等范畴。古籍记载颇多,多认为本病因心肝风火,或肺脾湿热所致。如《医宗金鉴》:“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干者……属肝心二经风火,治宜:龙胆泻肝汤;湿者……属脾肺二经湿热,治宜:除湿胃苓汤。若腰肋生之,系肝火妄动,宜用:柴胡清肝汤,治之”。现临床辨证,也常遵循此观点。笔者在多年临床中,研习《伤寒论》,遵循六经辨证规律,常将经方活用于皮肤疾患的治疗,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对于带状疱疹的辨证论治,笔者认为,仍不出六经轨范。大体而言,如病初起,有寒热,则常在太阳,或转入少阳,或呈三阳合病,可用“麻黄、桂枝、柴胡”剂,诸方主之;也有太阳病不解,转入阳明者,热从湿化,湿热相合,则以“茵陈蒿汤”主之;甚或下焦蓄血、瘀热互结,少腹部疼痛甚,大便难,则可以“桃核承气汤”攻之,或用“茵陈蒿汤”合“桃核承气汤”,湿热瘀结一并攻之;虚人常现太阴证候,如脾虚便溏,可用:理中类汤剂;阳虚肢冷,则在少阴,必用“四逆汤”救之;又或厥阴血寒,则以“当归四逆汤”,甚者,可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之。以下略举数例:

一、桂枝加葛根汤方证:

胡某某,女,50岁,2005年7月12日,初诊。以发热、右腰腹部,水疱伴疼痛1天,来诊。发热,体温38.2,伴头痛、颈背痛。右腰腹起带状成簇水疱,疼痛较剧,头汗出,口不干,欲呕,稍咽痛,胃纳减,二便可。舌淡红偏暗,苔薄腻,脉浮细。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一直服用降糖、降压药物,控制尚可。此太阳中风,故先宜汗解。我并处两方。先予“桂枝加葛根汤”以解表:桂枝10克、白芍10克、大枣10克、炙甘草6克、葛根15克、生姜2片。1剂。嘱当晚水煎温服,覆被以候微汗出。次予“栝楼红花甘草汤”和“芍药甘草汤”加味:全栝楼30克、红花7克、白芍30克、甘草10克、桔梗15克、苍术10克、茯苓10克。1剂。嘱次日上午水煎服。外用“入地金牛酊”调“新癀片”外敷。患者当晚7时许服药,10时体温即降至37.3,安然入睡。次日恶寒、头痛、颈背痛、欲呕诸症均消,精神转佳,右腰腹部水疱疼痛也减。继以第二方加量予之:白芍60克、甘草15克、全栝楼40克、红花7克、苍术15克、茯苓15克、桔梗30克。3剂。后未再复诊。10月份患者携其女前来看痤疮,问及此事,诉前药尽剂而愈,故未再复诊。

按:带状疱疹,初起,若伴发寒热,常现太阳表证。邪在表者,宜先解表,表解方可清(攻)里,如“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青龙汤”等方,均有适证应用的机会;也有太阳病不解,而转入少阳者或者呈现三阳合病者,小柴胡汤,正是对的之方。此患者初起发热、恶寒、汗出、头痛、项背强痛不适,正如《伤寒论》第14条,所云:“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故予“桂枝加葛根汤”一剂,以解表,表解而热退痛减。

二、芍药甘草汤方证:

黄某某,男,47岁。2006年8月24日,初诊。起病5天,右臀至大腿外侧,出现大片带状成簇水疱,疼痛剧烈。外院以西药抗病毒、止痛等治疗,无明显改善。口苦不干,二便可,舌偏暗,苔中白,脉沉细。有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糖尿病史。予“芍药甘草汤”合“瓜红草方”加味:栝楼60克、红花10克、甘草20克、白芍60克、全虫7克、蜈蚣2条,苍术15克、茯苓15克、桔梗30克。2剂。外用“紫金锭”与“醋”调,外敷,甘马醋剂(此为笔者验方,以:炙甘草3克、制马钱子3克、白醋50毫升浸泡,2小时后蘸液外涂痛处)外涂。两剂后,疼痛减轻,水疱渐干涸。前方,加:牛膝30克、全虫加至9克。再服2剂,疼痛若失,守方3剂而愈。

按:《伤寒论》第29条,曰:“伤寒脉浮……脚挛急……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可知“芍药甘草汤”治脚挛急或腹挛痛,其效如响,故别名,又谓“去杖汤”,谓药尽即可弃杖而行,盛赞其功也。瓜红草方(栝楼、红花、甘草)乃黄古潭氏治胁痛方(见《医旨绪余》胁痛条下)。余临床常以二方合用,酸甘缓急,润燥散结,活血止痛,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收效甚速。临床使用此合方时,宜随证加减,如本病多夹有湿,故“苍术、茯苓”不可或缺,常加之;热甚者,加:板蓝根;湿热者,加:茵陈,或合“茵陈蒿汤”;寒湿者,加:藿香正气散,或用“小柴胡汤”合“藿香正气散”也宜;阳虚寒者,加:附子、干姜;阴虚热者,合“一贯煎”;头痛者,加:白芷、川芎、蔓荆子;上肢痛者,加:姜黄;下肢痛者,加:牛膝;痛甚者,加“全虫、蜈蚣”等等。另外,方中“桔梗”一味,取其止痛之功。古人谓其“主胸胁痛如刀刺”,《本草经疏》也谓:“伤寒邪结胸胁,则痛如刀刺,(桔梗)辛散升发,苦泄甘和,则邪解而气和,诸证自退矣”。可知“桔梗”性:辛。味:苦,具有散邪解毒通利之功,凡邪结胸胁之痛,皆可用之取效。我常在“带状疱疹”辨证方药中,加“桔梗”一味,确有效验。

三、四逆汤方证:

李某某,女,49岁,初诊2006年8月14日。40天前,左腰腹部出现红斑疹、水疱,疼痛不显。外院诊断:带状疱疹。经中西药治疗后皮疹消退。但20天前,原皮疹处出现疼痛,并逐渐加重。外院给予止痛、营养神经等西药治疗未效。现疼痛甚,平素易疲劳、怕冷,汗出,形体偏胖,胃纳欠佳,二便尚可。舌淡红,苔薄润,脉沉细。予“四逆汤”合“栝楼红花甘草汤、芍药甘草汤”加减:全栝楼40克、红花10克、白芍60克、苍术15克、茯苓15克、熟附子15克、桔梗20克、全虫6克、蜈蚣2条,炙甘草10克。3剂。外用:甘马醋剂。二诊时疼痛已减轻许多,且怕冷、疲劳诸症均好转,纳增,前方继服7剂,疼痛消失而愈。

按:带状疱疹,多谓:因肝经湿热,或肝经火毒为患,常以“龙胆泻肝汤、柴胡清肝汤”诸方,以清泄肝经湿热、郁火为治。然笔者临床观察,此病“实证、热证”者虽多,而“虚证、寒证”者,殊非少见。带状疱疹,常发于年老体弱患者,或适逢过度劳累、感冒体虚、或常服它药抑制免疫力之时。邪气总由虚处而入,故《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此其一也;其二,人之体有老少强弱之分,其少而强者,虽一时之虚而感邪,而体本不虚,邪从“实化、热化”,则“龙胆泻肝汤、柴胡清肝汤”自是对的之方;若老而弱者,机体不能奋起抗邪,必现“虚证、寒证”。若再过用寒凉,必戕伐正气,助纣为虐。笔者临床经验,阳虚阴盛者,必加用:附子,甚者或用“四逆汤”,以扶阳破阴,散寒止痛,方可取得佳效。例如本案,来诊时正值八月炎暑,何敢动用大辛大热之附子,不惧其热乎?中医一贯强调“有是证、用是药”,患者平素体胖而弱,怕冷、汗出、疲劳,舌润,脉沉细,一副阳虚阴盛之象;且初病时不痛,二十日后疼痛再显,正是少阴元阳匮乏,鼓动无力,不能尽驱余邪。故于方中加入附子,取“四逆汤”意,以复其阳气,散其阴寒,则疼痛立除,取得很好的疗效。如何运用“四逆汤”?前贤“郑钦安、吴佩衡、范中林”等均有丰富的辨证运用经验。笔者参酌体会,除典型的“四逆汤证”外,以下症状,如:神情倦怠、畏寒、汗出肢冷、口不渴,或渴而不思饮、大便溏、或大便难,而腹无所苦、夜尿多、舌淡白、脉弱等,均可辨为“四逆汤证”,不可不察。

四、当归四逆汤方证:

马某某,女,45岁。2004年12月2日,初诊,右下肢起水疱疼痛半月。前医以“板蓝根、苡仁”等清热利湿中药,及西药抗病毒、止痛等治疗,水疱已结痂,但疼痛未缓解。平素怕冷甚,手足冰冷,无汗,精神可,服前药后食纳转差,二便可,舌淡暗,苔薄,脉沉细微,需重按始得。予“当归四逆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加减:麻黄8克、熟附子20克、细辛3克、当归12克、桂枝10克、干姜9克、牛膝9克、大枣40克。2剂。药后疼痛明显减轻,怕冷、纳差诸症均好转。守方再服5剂,疼痛完全消失。患者十分高兴,谓不但带状疱疹治愈,连多年怕冷、手足冰凉之患也愈。

按:《伤寒论》第351条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患者长期手足冰冷,脉沉细而微,正属厥阴血虚寒厥之证。前医不察,仍守清热解毒、利湿之法,过用寒凉,不但未能取效,且伤人脾胃,导致食纳转差。今取“当归四逆汤”以温通血脉,散寒止痛。配合“四逆汤”扶阳温里,兼取“麻黄、细辛”,辛散走窜,开少阴之表,使邪有去路,故数剂得效。

五、柴胡桂枝汤方证:

吴某某,女,54岁。2006年7月10日,初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已1年半。先后多家医院求治,无明显改善。现左胸胁、左肩背部疼痛,左上肢疼痛、麻木不适,口不干,纳可,夜寐尚可,舌稍红,苔薄,脉沉细。予“一贯煎”加减,3剂,无变化。二诊改予傅青主治肩痛方化裁:当归30克、白芍60克、柴胡10克、茯苓10克、秦艽7克、羌活7克、陈皮5克、法夏10克、熟附子5克、白芥子6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蜈蚣2条、全虫7克、桔梗15克、前后服14剂,左上肢及肩臂疼痛、麻木明显减轻,但左胸胁、左背部,疼痛仍无明显改善。2006年7月31日再诊,患者形体瘦小,神情郁郁,言多琐症。左胸、胁、背间疼痛,时胀痛、刺痛,有走窜。遂改予“柴胡桂枝汤”加减:柴胡10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法夏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5克、元胡30克、五灵脂15克、川楝子5克、生姜3片。2剂。服后疼痛大减,再守方加减7剂。1个月后,以过敏性皮炎来诊,知前症已愈。

按:《伤寒论》第146条,曰:“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此方为发表和里兼施之剂,为治“太、少”两感之虚证。用于杂病,实则有“补脾胃、和表里、通三焦、升津液、和阴阳”之功效。又《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

附方二:

《外台》柴胡桂枝汤,治心腹卒中痛者。《类聚方广义》也曰:又治疝家腰腹拘急,痛连胸胁。

可见“柴胡桂枝汤”之治肢节烦疼、心腹、胸胁诸痛,大要在于其具和解少阳枢机之能。少阳枢机不利,肝气郁结,气血违和,故见情志不舒,胸胁背间疼痛,或胀、或走窜。本方舒肝、调气,兼和血脉,故用之得效。

2004年7月,男,24岁,舌淡胖,舌两边有齿印,舌中有纵裂,苔白厚,沉细、脉。左侧阴囊处、带状成簇水疱,疼痛较剧,臀部皮肤成簇水疱奇痒,开始用“龙胆泻肝汤”二付无效。

第三日,用:麻黄9克、杏仁9克、苡仁9克、甘草6克、茵陈6克。

服一付后。左侧阴囊处疼痛减轻,臀部皮肤成簇水疱还是奇痒,三付后,臀部皮肤成簇水疱奇痒消,失左侧阴囊处疼痛减轻。

用《医宗金鉴》中,“胃苓除湿汤”,二付。服一付后,左侧阴囊处疼痛消失,二付后,成簇水疱,结痂,三日脱落,但是体质依旧。

按:这个病患虽然治愈,但我后悟使用的方剂不是最好的,应该采用大剂量的“白通汤、四逆汤”之类,以图长治久安!

陈潮祖,治疗“蛇串疮”医案:

黎某,男,34岁,2009年5月8日,初诊。

患者自述臀部起疹子,红色,疼痛,腹股沟淋巴结痛甚,小便色黄,大便正常,晨起口苦,饮食可,睡眠正常,舌暗苔白腻,脉浮。某西医院诊断为“带状疱疹”。

陈老,谓:此为湿热下注,火毒成疹,以“三仁汤”合“清肺解毒汤”加减。

处方一:

麻黄9克、川木通9克、白蔻仁10克、竹叶10克、荆芥10克、紫草10克、青黛10克、蚤休10克、法半夏12克、厚朴12克、杏仁15克、滑石15克、薏苡仁20克、贯众20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6剂。

5月19日,复诊:服药3剂后,疹渐消,服6剂后,疹竟尽消,惟疼痛较明显。

处方二:“调肝散”合“四逆散”及“当归芍药汤”,加:乌药、木香、延胡索。

诊治心得:

中医认为“带状疱疹”,是因为外感毒邪而发,侵入皮下少阳三焦腠理,血络成瘀所致。患者臀部起疱疹,病位在下,伴有小便色黄,是湿热下注之证;由于肝系少阳三焦湿滞,胆液随津上升,从其咽喉渗出,则晨起口苦。治疗此证“清热除湿”是关键,湿热一除,则诸症可望消失,故选“三仁汤”与“清肺解毒汤”合用。

三仁汤的功用,是宣肺畅中,清热利湿,用于湿热互结,湿重热轻之证较为适宜。方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气;白蔻仁,化湿行气,畅中焦之脾气;苡仁,淡渗利湿,使湿热从下焦而去。三仁合用,宣通三焦,是方中主药。辅以“半夏、厚朴”燥湿宽中,竹叶、滑石、通草,清热利湿,使三焦通畅,湿热自去。加入:麻黄,既可开宣肺气,又可通调水道,以助宣肺化湿之力;荆芥,祛风解表;蚤休、贯众、紫草、青黛,清热解毒。诸药相伍,共奏清热除湿,祛风止痒之功。

按语:

带状疱疹,是由于邪毒进入肺系鼻窍,下行肺系上焦肺卫腠理(组织间隙),随其津气外出肌肤,阻于皮肤表面夹层,水气凝结,成为疱瘆,多呈带状延伸,其形如蛇,故以“蛇串疮”命名。西医称之为“带状疱疹”,也是据此突出特征命名。此病病毒是其病因,上焦肺卫皮肤是其病位,病性:属热、属实。

综上所述,病变机制,为:温毒上侵肺卫,经脉挛急,津气阻滞。治疗此案当分“前期、后期”两个阶段,前期,当以消除病因为主,通调津气为辅,后期,当以解痉为主,通调营卫为辅,始终与病理相符。

此案属于前期,法当消除病因,通调肺卫津气,选用:青黛、蚤休、紫草、贯众,目的在于消除病因,配伍“三仁汤”的目的,在于通调三焦津气。“杏仁”苦温,宣降肺气;白蔻仁,芳香气辛,擅长开宣上焦滞气,芳香理脾,通其中焦水湿;苡仁,甘淡利水,疏导下焦,擅长缓解肌腠挛急;厚朴,辛苦微温,擅降中焦津气;“半夏”辛温,燥湿运脾,可助“白蔻仁”运脾除湿;“木通、滑石”渗湿,可通三焦水津;竹叶,辛淡微凉,可清三焦气郁之热。

加入“麻黄”的目的,有三:一可:宣降肺气,调理肺卫功能;二可:宣发津气,舒缓汗孔,为毒开启外出之路;三可:开源导流,通调三焦水道。加“荆芥”者,在于祛风解痉,协助“麻黄”缓解汗孔收缩,经脉痉挛。合而成方,共奏解毒缓急,通调津气之效。

二诊,疱疹已消,经脉挛急而痛是其主要矛盾,改用“调肝散、四逆散、当归芍药散”,加“乌药、木香”,目的在于缓解经脉之急,通调气血水津之滞,达到营卫和调,痉解痛止。为何要通调营卫?因为营卫不通,功能未复,不通则痛,是其疼痛根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