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指导:议论文写作应该回归讲理与说服

 一中大语文 2023-02-25 发布于福建

议论文在日常教学和高考作文中都占有绝对的地位,也是教师指导最多的文体样式。在议论文写作指导中,师生一般比较关注审题是否准确,论证是否围绕论点展开,引用事例名言是否进行分析,论证过程是否合乎逻辑,论证过程是否恰当点题等写作技术的指导。但是,过分关注写作技术的指导,导致议论文程式化严重,同题作文千篇一律,写作结构如出一辙。议论文写作只在应试技巧的“圈子里”打转,迷失了更广阔的表达空间,不利于考查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背离了议论文经世致用的初衷。

一、议论文写作目的迷失原因剖析

1.过度强化“紧扣中心论点”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散。

教师指导学生写作议论文,只瞄准论点进行单向的“印证”或“证明”,缺少对“证伪”的辨析,缺乏思想的“锋芒”,缺少论证的“曲折”。要说服别人信服自己的观点,不能只说论点要说的话,还要关注“种种异议”,并对这“种种异议”进行辩驳。

2.固化的论证模式限制了学生对事理的客观认知。

写作讲方法,甚至也不回避模式。但是教师只用“论点+事例+分析+结论”的结构模式指导学生写议论文,很容易只见“模式”不见人,只见“材料”不见人,只见辞采不见人,导致学生“不会讲理”甚至“不讲理”。论证既要有观点自信,又要保持对自己观点的审视态度和对其他观点的明辨能力。要跳出固化写作模式的束缚,才能让自己的思想更出彩,让论辩的过程更灵动,让观点更有说服力。

3.师生对议论文写作评价标准理解存在偏差。

学生对写作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对作文评价标准多停留在字面意义的理解上。例如,“高考作文发展等级”包括“深刻”“丰富”“有文采”和“有创新”四个指标。教师指导不当,学生很容易把“丰富”误认为事例名言的旁征博引,把“有文采”误认为华丽辞藻的堆砌,把“创新”演绎成胡编乱造。教师对于议论文写作的指导,对于“这一篇”作文条分缕析,对于“这一类”作文缺少精准指导,更缺少针对性的修改提升过程,学生写作能力难以提升。

4.高考作文评价标准缺少针对议论文的清晰表征。

高考作文评价标准需要清晰化和客观化,但是,师生缺少议论文写作评价标准以及稳定性和权威性的考试作文作为范例。师生并不了解高考作文具体评价标准,即使有所了解,也多是关于高考“这一篇”作文的具体评价,而不是对议论文写作方向性的客观评价。各种文体通用评分标准的整体表述是模糊的,缺少针对性强的写作评价标准。

二、回归议论文“讲理”和“说服”的功能

1.回溯议论文写作诞生的渊源:从“自圆其说”到“说服人”。

“议论文”是语文教学常说的“教学文体”。总体说来,“劝说文”“说服文”“说理文”“论说文”“论辩文”等与“议论文”的概念基本相同。夏丏尊、刘薰宇先生认为:“发挥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的意见,以使人承认为目的的文字,称为议论文。”[1]既表明了议论文的特点,也表明了“立论”与“驳论”的分类。国外学者对议论文也有自己的判断,例如詹姆斯·A·雷金和安德鲁·W·哈特关于议论文的定义:“议论文是以逻辑为基石、以论据为结构、以说服读者接受观点或采取行动(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为写作意图的文章。”[2]他强调了议论文写作的四个要素:目的、论题、证据和逻辑。他把“坚实的逻辑基础”作为议论文写作增强说服力的重要内容,这一点对我国议论文写作理论和实践来说,值得借鉴。

(1)“异议”是“议论”存在的前提

夏丏尊、叶圣陶先生认为,“议论之所以成立,由于判断的彼此有冲突。如果对于某一判断彼此之间都认为真理,那就并无异议可生,根本无所用其议论了。”[3] “冲突”是议论文写作的缘由,“彼此”的判断的不同,决定了“议论”的存在。在《作文论》中,叶圣陶先生对议论文表述更加明晰:“议论文先定有实际上待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疑难的境地。”[4]“问题”是写作的缘由,“疑难的境地”需要通过说理的方式把它说清楚,从“疑难的境地”走出来,议论文写作就是为了“待解决”的问题。摆脱“疑难的境地”是复杂的过程,而不是“单一的”和“直线式”论证所能奏效的。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十分重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写作任务中有较大比重的议论文写作任务。例如必修下第一单元中,“庖丁解牛是顺应自然,还是保全天性?你怎么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针对两种不同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必修下册第八单元学习任务中关于“读屏还是传统纸质阅读”以及关于“底线”的不同观点的讨论等。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需要辨析和澄清的问题,面对“种种异议”,学生在立论的时候需要做出理性选择,在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不忘记对“有人说”“有人认为”等不同观点予以回应。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单元内容特点设计适合学生的议论文写作任务,以“异议”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培养学生思辨写作的能力。例如:

有人认为《庖丁解牛》中“以无厚人有间”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消极遁世的人生哲学,你认同这一说法吗?

有人认为,秦军撤退并不是烛之武的功劳,而是秦军取“利”的结果,对此,你如何评价?

近年来,我国高考作文命题也关注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让学生面对“种种异议”或“疑难的境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例如2019年全国Ⅰ卷作文“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对“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提出希望与建议。这个作文题清晰地呈现了不尊重劳动的“种种异议”,为写作者提供了论辩的“靶子”,演讲稿必须要针对这些错误的认识进行写作。这类写作任务,显然不是靠堆砌事例、名言警句和卖弄文采就可以获得高分的,而是需要在情境辨析中树立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有理有据的论辩,在事理判断中彰显正确的价值观。

(2)“说服”是议论文写作的目的

为什么写作?梁启超先生认为:“论辩之文,是自己对于某件事件发表主张,或修正他人的主张,希望别人从我(论辩的效能是要能得人赞同)”[5]。“希望别人从我”是议论文写作的目的,别人“从我”是因为“我”的某一方面的主张具有说服力。梁启超先生对于议论文或者论辩文的目的表述可谓一清二楚了。2019年全国Ⅰ卷针对“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写一篇演讲稿,就是典型的“说服性”写作任务。写作者要事先做好“驳难”的准备,所以不能只“紧扣”自己的观点而忽视“敌论者”及其观点的存在。这是教师在议论文写作教学时需要特别提醒和指导的。

(3)“读者”是议论文“说服”过程的重要参照

为谁而写作?朱自清先生认为:“写作练习是为了应用,其实就是应用于这种种假想的读者,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可不能没有假想的读者。”[6]但当下的写作教学恰恰忽视了读者对象。学生不愿意写作文,与缺少“读者”有关。写作也需要体育运动或戏剧表演的“观众效应”,读者可以激发作者的写作欲望。当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而写的时候,即便绞尽脑汁也无从动笔;当缺少明确的写作对象的时候,很难付诸真情倾诉和心灵交流;当不知道在怎样的具体情境下写作时,也就难以选择合适的话语方式。

写作其实是对话交流,这种交流方式应该是诚恳的,得体的,在行文中要格外注意措辞、语气的把握与拿捏,让对方或者读者能够乐于接受。写作也会有说服对象、谈判对手或“假想敌”。“议论文是作者对于敌论者主张作某种判断的东西,所以议论文大概有敌论者,至少应有敌论者在作者的预想之中。”[7]这个“敌论者”既可能生活在真实生活中,也可能存在于“作者的预想之中”。有这样的读者,让写作更具有针对性。正因为有了读者,有了心灵交流的愿景,这种面对读者的交流,更容易激发写作动机。写作者和读者,本来就是一对相互依赖的关系。所以,写作才需要面对读者的真诚的态度和表达,不说空话、套话、大话、假话,避免为文造情。

(4)“辨明”事理是“说服”读者的关键

能说服别人,除了态度诚恳、表达得体之外,不能忽视的就是是否讲理。要辨明道理,首先要思考自己的观点是否真的有道理。要对自己所持的观点要做周密的思考,无论是阐述观点的写作思路,还是事例的选择,事理的逻辑等,都需要瞻前顾后,做整体的的思考。还要综合读者或者“假想敌”的观点做系统化思考,既关注自己一方的观点,更要把对手和“假想敌”的观点做关联性审辩思考。辨明了事理,读者才能信服。当然,辨明事理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而不是强词夺理,更不能违背逻辑推理。

2.建构议论文写作智慧:关注思维进阶,更关注人的发展。

(1)“说服”别人从尊重人的认识差异开始

写作多以交流、沟通、表达为目标,所以首先应有真诚的态度、得体的表达,“说服”先从尊重人的认识差异开始。“能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平等商讨,有针对性、有风度、有礼貌地进行辩驳。”[8]所以,对于不同观点不能冷嘲热讽,不能贬低对方人格,不能上纲上线“戴帽子”。所有的观点都是一定条件下的产物,自己的观点也可能存在着某种缺陷,只专注于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而看不到局限性,只论述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而不理会相关观点的合理性或荒谬性,观点就可能站不稳脚跟,就难以说服别人。要说服别人,要给自己的观点“划清界限”,避免概念的疏漏和观点的“破绽”。要说服他人,也要给对方的合理观点“留有余地”。写作既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在面对不同观点或者反对者时又要能心平气和,这样才能让人心悦诚服。

(2)从顺向单一路线的“证明”转向逆向多元视角的“辨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在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明确,“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9]从多个视角对思辨性表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表明了论辩是一个复杂的思维活动和思想认识活动,从顺向思考逆向,从单一走向多元,从“证明”转向“辨明”,是议论文写作思维逐步进阶、思想逐步完善的过程。以《六国论》为例。苏洵在论证“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时,他在开篇立论后就抛出了“假想敌”的论点,“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回答是:“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这就是从对方或者“假想敌”的视角反观自己观点的“逆向”视角,把观点内涵和外延加以清晰的界定,避免别人“钻空子”。在《六国论》后半部分,作者并没有忘记对“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的回应,指出“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然后再逐一分开论述,既是申明自己的观点,也是对“敌论”的驳斥。

不管是立论还是驳论,立与破都是相辅相成的,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都应有读者意识和“假想敌”意识,例如通过“或曰”“有人说”“有人也许会质疑”“也许有人会不以为然”等思维支架,帮助自己把问题梳理更理性全面,论证更严密清晰。

(3)论证要善于向外拓展,更要精于向内深挖剖析

学生在写议论文时,喜欢选取很多素材旁征博引,包括事例材料和名言警句等,借助外部素材“为我说用”,这固然是议论文写作不可或缺的资源。但是,“飞花令”式的素材堆砌和炫耀,反而会让主题离散。要精于向材料内部的剖析,对观点自身逻辑进行全面分析,对所选取的素材进行深度剖析。“非要把事实的内部外部剖析得清楚,认识得明白,事理的因果含蕴推阐得正确,审核得得当,就算不得真切的经验,不配做议论的依据。”[10]优秀的议论文常在内外剖析上做文章,把题目的四方八面、种种关系都分析透彻。外部周延,立论有界限;内部追根溯源,条分缕析,才能严谨周密。

最后想强调的是,制约议论文写作的瓶颈,不是写作技术的缺乏,而是写作功能的缺位,缺少读者意识让学生丧失表达的欲望,缺少对读者或者对手、“假想敌”“种种异议”的关注,让议论文只在封闭的小圈子里“自说自话”,缺少对客观事理的正确认识,尤其是缺少“人”的在场和思想的光芒,把议论文写作异化为纯粹的写作技术训练。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引下,语文写作教学和高考写作任务都要不折不扣地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导向,发挥语文学科育人功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