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顺明:我只是遇到了好时代,做着做着就到了今天

 茶道新生活 2023-02-25 发布于广东

说起武夷山,总免不了谈茶。

游客到武夷山,不管爱不爱喝岩茶,都一定要到九龙窠上刻着“大红袍”石壁之下,和6株“母树大红袍”合影,到此一游才算完整;爱茶之人,不管喝不喝岩茶,都肯定听过“大红袍”的威名;岩茶的死忠,不仅讲究“山场”,更要追求制茶名家制作。

而在武夷山聊岩茶、聊大红袍、聊“母树大红袍”、聊制茶人,必然会或多或少聊到一个人——王顺明。

 ——[ 王顺明 ]

很多喜欢王顺明茶的消费者,说起他的茶都会说:霸气。

霸气,是很多人对王顺明的印象,许多后辈初次见到他,一开始都不大敢说话,也插不上话。

时隔7年,茶源地理在成立10周年之际重访武夷山,走进琪明茶叶科学研究所,再次见到身穿中式服装、身板挺拔的王顺明,颇有军人风范的他让团队中的年轻人都觉得他有种不怒自威的感觉。

 ——[ 王顺明(左) 《茶源地理》主编吴垠(右)]

——1——

喝茶,要知茶之性

把我们招呼到茶室喝茶,正当我们以为要开始感受茶的霸气的时候,王顺明却说:“一大早的,不要喝太烈的茶,先来喝喝我的'午夜茶’好了。”

咦,茶汤入口,汤感竟非常柔和,柔顺、甘甜。王顺明打趣说:“人老了就一个像小孩,有时候又一个像女人,既像小孩也像女人,就像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又柔软又天真,一阴一阳。老了变老实了,脾气变好了。”

王顺明认为“茶无绝品,至真为上”,要喝能解决自己身体问题的茶,什么茶自己喝了舒服只有自己知道。

像他自己,早茶、午茶、晚茶有所不同,他说老年人喝茶是为了调整自己的新陈代谢。早晨、晚上,可以喝点温和的;午后要干活,喝点霸一点的。在武夷岩茶中浸润了超过半个世纪,王顺明已然是知茶之性。

 ——[ 王顺明(左) 《茶源地理》主编吴垠(右)]
——2——
不得不“霸气”

聊起外界对他霸气的印象和标签,王顺明说那是“不得不”。

武夷山和茶有关的单位,王顺明几乎都当了一遍领导,武夷山国营茶厂厂长、茶叶研究所所长、茶叶局局长、岩茶总公司总经理,再到后来自己创办琪明茶叶科学研究所。

王顺明说:“当你管理1000多人,你在单位不果断不行啊,几个人坐下来一人说一句的,到底听谁的?领导就拿来解决困难的,那是工作不得不果断。在别人看来,就成霸气了。”

——[ 王顺明(左) 《茶源地理》主编吴垠(右)]

9岁那一年,他随父辈从古田搬到武夷山,从此与武夷岩茶结下不解之缘。武夷山的茶人中,王顺明有一个特别传奇的经历。

1987年,他被委任福建省武夷山市综合农场场长、党委书记,也承担起负责守护6株“母树大红袍”的重任。



2006年,国家宣布禁止采摘6株“母树大红袍”,王顺明二十年的守护任务完满结束。有意思的是就在同一年,王顺明被选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

 ——[ 王顺明(左) 《茶源地理》主编吴垠(右)]

——3——
非遗保护,任重道远

刚过去的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王顺明对非遗有自己的看法:“为什么要申请非遗保护?是因你这个行业的技艺要濒临灭绝,所以要申请强制性保护。”

这些年,武夷岩茶在市场的持续火爆,也催生了很多乱象。光是岩茶制作工艺中的焙火,到底几道火焙好,都被炒作得众说纷纭。王顺明认为技艺到位了,就是:“一焙到底!一焙到底才是真本事,无奈之下才选择复焙。一个真正的茶人,都是一气呵成把茶焙好。”

 ——[ 王顺明(左) 《茶源地理》主编吴垠(右)]

回想自己的制茶技艺,王顺明说自己并不是得自家传。1974年,20岁的王顺明进入茶场工作,当时,茶厂里制茶的老师傅,很多都是江西人,他没事就去跟他们学,倒青、做青、焙火……学完做茶学审评,后来当厂的一把手又必须研究市场、销售,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

现在很多人称王顺明大师,他说:“我不是大师。”他认为只有两种人是大师,一种是已故的人,我们称之为大师;还有一个大师在人们心目中,凡是自称为大师的,统统不是大师。

前几年,王顺明受邀到黄山参加首届中国非物遗论坛,他上台演讲,大声疾呼:“作为传承人,要懂得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必须融入到时代发展的要求。如果一天到晚去追求名和利的时候,你这个技艺就离灭绝不远了。”把很多人说得面红耳赤。

——[ 王顺明(左) 《茶源地理》主编吴垠(右)]

作为王顺明的亲传弟子、女婿,王盛聪说老爷子在教他们做茶的时候,经常都是叮嘱他们:“做茶的时候,别想着急着挣钱,那么你就能把这个茶做好了。你一想,心里就开始浮躁,茶都要变味。”

王顺明认为作为传承人,要清醒的认识到传承技艺是传承民族的文化,只有我们传承人与时俱进开拓前行,把自己传承的技艺融入时代,有开拓创新的精神,才能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甚至传出国门,走向世界。

他会这么说,其实和他的亲身经历密不可分。采访那天,王顺明的茶室外梅花盛开,他带我们到窗前看着梅花说:“你们看梅花开了,好多蜜蜂在上面。梅花会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吗?梅花只是在做自己的事情,然后蜜蜂就来围着它们。我又有什么不同呢?”

在外界看来,王顺明是功成名就,而在聊天的过程中,他总是说自己碰到的都是最好的时期、最好的时代,做着做着就做到了今天。

——4——

见证茶业40年趋势变化

在武夷茶业中摸爬滚打半个世纪,回首改革开放头40年,王顺明清晰记得茶产业每十年都会有大变化。

最初10年,大部分茶农有茶,但不会做茶。当时,包产到户的茶农都没做过茶,要将茶叶制作成可以销售的产品,茶农需要聘请制茶师,当年武夷山制茶的师傅很多都是江西人。

到了第2个十年,为了赚得更多,茶农也慢慢学会制茶、自己找销路。那时,北京、广州等城市,买茶叶都能看到“老农茶厂、老农直销、茶厂自营”的广告。

第3个十年,进入90年代中后期,茶行业进入到市场交易的阶段。茶叶流通学会、中国茶道学会等商家集合体开始成立,各大城市也建立茶城让商家入驻,包括现今最著名的“芳村茶城”。

而刚过去的十年,是茶文化崛起的阶段。中国茶文化底蕴深厚,大家开始畅所欲言、百花齐放,为茶行业发展增加更多色彩,当然也是大家炒作概念炒作经济的忽悠阶段。

作为中国茶叶发展的见证、亲历者,未来的十年,王顺明认为品牌是茶叶发展的最终归宿。

——[ 王顺明(右) 《茶源地理》主编吴垠(左)]

——5——

老骥伏枥,琪明守艺

退休后,王顺明以太太名字中的最后一个字,和自己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成立了“武夷山市琪明茶叶科学研究所”。王顺明说自己99年就相中(研究所)这块地了,准备老了就在这块地种茶养老,现在就真的在这块地上,看着茶树长大。

他这么一说,连主编吴垠也有点欣赏于他的前瞻性,因为1999年,王顺明才45岁。他补充说:“我是50年生人,99年的时候已经45岁了,正科级当了十几年,政治生涯已经快结束了,但是政治生涯结束了,不代表结束了人生的价值。人要有往前看,已经过去的事就过去了,不能停留在昨天,做茶也是一样的。”

——[ 琪明茶叶研究所小院 ]

展望未来,他认为茶人在品牌之间必须做好相应的思想准备,要生产安全的茶、标准的茶、优质的茶、健康的茶,也只有这样的茶,才能带给人们健康,最终形成一个以产品本质的茶品牌,走出一条健康的茶产业发展道路。

琪明的第二代传人王盛聪很清楚自己的角色,他认为从个人荣誉上是很难超越老爷子的,但,要做到“琪明守艺”,第二代、第三代,可以从另外一些层面来考虑,比如做好传承,像同仁堂一样做好一个百年家族品牌,把创始人的个人荣誉也好、个人魅力、制作工艺等,把他的精气神都融入到琪明家这个品牌中,做好标准,适当的商业化,让家族品牌可以流芳百世。

——[  王顺明(右二) 琪明茶叶研究所所长王盛聪(右一)]

回顾自己的人生,王顺明归结为四个阶段。

20岁之前是遵循家训——晴耕雨读。这是祖辈留下来的,晴天耕地,雨天读书。耕田种茶非仅温饱之事,读书学礼无关名利仕途;20岁后参加工作,一直非常上进,他给自己挂了一个匾,写着“审时度势”;退休后创业,没有启动资金,钱都是问朋友借的,那时他给自己写的四个字“温饱是福”,挂在自己每天吃饭的饭厅上,这是经历很大的艰辛的切身体会;

三四年前,他跟自己的衣钵传人王盛聪讲:“我们再来四个字,'琪明守艺’。我们制茶的技艺要把它守住,不是手上的手,是守住的守。守住琪明的技艺。”

退休十多年,如今“琪明”这个品牌,他已经放手让王盛聪去做。他说自己现在人老了,脾气也没了,很多要求也没,但最要紧的要求就是守住技艺。很多人都惊讶于琪明的产品至今没有线上的渠道,王盛聪说:“我们不急,我们不是做企业、做事业,我们是做家业。” 

——[ 王顺明(右) 《茶源地理》主编吴垠(左)]

走出茶室,王顺明带着我们参观他的茶叶研究所。在研究所的院子前,他种了很多茶树,他说这是为了怀念姚月明老先生,这是他最敬佩的人之一。姚老一生兢兢业业,为武夷山茶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感慨:“我们现在的成就都是站在他的肩膀上的。姚老,他一生丝毫不在意名利,一心只有茶叶,没有任何其他。” 

——[ 王顺明(右) 《茶源地理》主编吴垠(左)]

王顺明简介:

王顺明,福建古田人,评茶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琪明茶叶研究所创始人:1974年起于茶厂工作,从事茶叶栽培、制作、审评几十年,长期从事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管理和制作工作;现任武夷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同时担任韩国国际茶叶研究所名誉所长,武夷山市茶叶学会理事长、中国国际商会武夷山市商会副会长,福建省南平市古田商会副会长等职务。

1974年,开始在茶厂工作,长期从事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管理和制作工作;

1975年,任福建武夷山市茶厂 (国营中型企业) 党支部书记:

1987年,任福建省武夷山市综合农场场长、党委书记;

1992年,任福建省武夷山市茶厂党委书记;

1993年,任福建省武夷山市茶厂党委书记兼武夷山市岩茶总公司总经理;

1996年,任福建省武夷山市岩茶总公司总经理兼武夷山市科学研究所所长;

2003年,创立武夷山市琪明茶叶科学研究所;

2006年,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