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质量改善的核心是改设备?改工艺技术?还是改人?

 一兵个人图书馆 2023-02-25 发布于河南

以这种伪命题来作为题目,实在不是笔者的风格。

质量改善不应该是哪里有问题改哪里么?找到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实现问题归零(双五归零:技术归零、管理归零)。而技术归零在实际案例中的体现就是通过改设备(俗称技改)、改工艺技术来实现的,管理归零做的少之又少。所谓的“改人”其实改的是我们的管理问题。

案例1:某工序加热管温度要求480-540℃,生产记录显示最近连续一周该温度均在280-300℃。这种问题还是经典的,技术/设备上的问题显而易见,也是大家很容易想到去解决的。管理上的诸多问题往往成了死角,生产管理的问题、检验管理的问题;日常管理中的监督检查。

2接工序一个班连续生产了1200多个外观不良品。产生原因一定是技术上(该技术包括工艺技术和设备工装),流出原因却往往容易遭忽视,特别是检验。连续一个班的生产,首检、多次的巡检都失效了……

图片

技术归零

定位准确—确定质量问题发生的准确部位

机理清楚—通过理论分析等手段,确定质量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

问题复现—通过实验或其他验证方法,再现或确认质量问题发生的现象。验证定位的准确性和机理分析的正确性

措施有效—针对发生的质量问题,采取纠正措施,经过验证;确保质量问题得到解决

举一反三—把质量问题信息反馈给本型号、本单位并通报给其他型号、其他单位,检查有无可能发生类似模式或机理问题,并采取预防措施。

管理归零

过程清楚—查明质量问题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从中找到管理上的薄弱环节或漏洞。

责任明确—根据责任分清造成质量问题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分清责任的主次和大小。

措施落实—针对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和漏洞,制定并落实有效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严肃处理—对于管理原因造成的质量问题应严肃对待,从中吸取教训,达到教育人员和改进管理工作的目的,对重复性质量问题和人为责任质量问题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根据情节和后果按规定给予处罚

完善规章—针对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和漏洞,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并加以落实,从规章制度上避免质量问题发生

图片

现象分析

通过现象/数据看本质,掌握问题的发生机理和分布情况

  • 个体现象分析:查看缺陷实物,收集字段化的管理性和技术性信息,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问题发生机理

  •  群体现象分析:基于分析需求,重新对个体字段化信息进行归类分析,透过大数据看本质(掌握问题分布情况

  •  找出TOPx问题

根因回溯

从流出、发生、系统到人因逐层递进找到“魔鬼”---三现或逻辑推理找魔鬼:

  • 流出因回溯:自发现或内建质检是质量控制和改善的前提,首先要从流出回溯找到我们拦截系统失效的原因所在

  • 发生因回溯:拦截系统的第二个作用是促进改善、减少发生,即要从发生回溯找到我们过程系统失效的原因所在

  • 系统因回溯:为什么系统层面没能预防事故发生

措施落地

一一对应、精准施策、落地为王

  • 每个因必有措施,且措施要与原因相对应,即根据原因,实现“精准施策”

  • 措施必须精准/细

  •  措施落地时间点分明

  • 落地为王(完)

效果验证

走完长征最后一公里,取得最终胜利

  •  结果思维:做了(现象分析,原因回溯) →做完了(措施落地) →做好了(效果达到),好了才算胜利

  • 效果跟踪:措施落地后,定期监控不良发生情况(要精准,细化到具体某类现象/原因的不良发生情况) →精准效果跟踪后,可以精准计算措施的改善贡献率,对措施的固化力度决策起到关键作用

  • 经常“回头看”

---完---

彩蛋1:需要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咨询、培训、辅导业务的可联系小编。

彩蛋2:代为招聘质量工程师、体系工程师,与小编一起共事交流。有意者可联系小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