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段 维:诗词用典面面观

 杏坛归客 2023-02-25 发布于山东

用典,也叫“用事”,指在诗词的语言中直接或间接地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也可以援引当下名人金句、特定词汇、著名事件等,从而使诗词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一)从历史时段来分析

从典故产生的历史时段来看,典故可分为“古典”和“今典”。如何断代呢?我个人觉得:自古代至近现代的典故,可称作“古典”;当代及当下的典故可称作“今典”。

1.古典

借用古代有名的人、物、事来表达或抒发自己的情感,都可称为用“古典”。例如:

自 嘲

鲁 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诗中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鲁迅用此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

2.今典

将当代及当下的一些有名的人、物、事应用到诗词中,谓之用“今典”。其例子如:

卖菜人

段 维

欲抢开张第一单,衣衫未解骨中寒。

菜薹红紫权当势,土豆青黄不接年。

时价常如楼市涨,心情未比蜜糖甜。

冷听赵大轻狂语,若个工薪不缺钱?

诗中“冷听赵大轻狂语”,则是对2009年春晚的一则小品《不差钱》的嘲讽,用的就是所谓“今典”了。

(二)从使用方式来分析

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

1.明用

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例如:

短歌行(节选)

曹 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用的是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也就是经常中断吃饭而去接见登门的贤士。曹操用此典,表达了自己对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

2.暗用

暗用就是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词中,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用典则更觉意味深长。最终追求的效果就是含蓄隽永。所以暗用又叫化用。例如:

隋 宫

李商隐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诗中“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是暗用典故的名句。这两句诗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杨柳。李商隐借用这两个故事,说明豪华生活都会烟消云散,只能在身后留下凄凉的景象,寓讽于景,手法巧妙。前人论及诗中用典时强调以“不隔”为佳。暗用(化用)典故,便是一种高明的手法。

3.侧用

是指就典故的侧面意义取用典实,即故意避开典实的正面与反面意义,而另外选取典实的某一个侧面,借事起兴,旁敲侧击,显现作者自己的用意。侧用典故能起到切中肯綮、言简意赅之效。例如:

田 家

梅尧臣

南山尝种豆,碎荚落风雨。

空收一束萁,无物充煎釜。

诗中借用曹植《七步诗》之典:“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写《七步诗》,诉说的是同室操戈、手足相残、相煎太急之悲苦。梅尧臣借以描写农夫生计之艰难。

4.反用

即对原典故反其意而用之,即典故本义与自己的用意相反或相对。通过暗示、对比、衬托等手法将典故具有的含义加以引申,言此而意彼。例如:

九日齐山登高

杜 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诗中“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之句,表面是说自己垂泪,实际也是用典。春秋时,齐景公登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流泪,叹息道:“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滂滂:水流大貌,形容泪、血流得多。其大意是指齐景公因为觉得人生短暂,难于永享据有国土之乐,故而悲戚大哭。杜牧难得欢愉,和朋友登山,抒发感慨,认为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落泪,感慨人生无常。古往今来尽皆如此,谁能幸免呢!这样写已经和齐景公登牛山而流泪的感情迥然不同了。但诗人仍没有跳出惆怅、哀怨、郁闷的樊篱,以人生无常聊以自慰,语似旷达,实则抑郁感伤。

宋人朱熹却反用得更为彻底。如他的《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以对人生的乐观精神,来否定人生无常的伤感情绪。我们看其词是如何写的:

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朱 熹

江水侵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朱熹认为,人生若能尽其意义,就是生得其所,应将有限的人生与无限的宇宙融为一体,让人生充满乐趣。这份乐观,和“齐景公登牛山”的典故立意完全相反,和杜牧相比,也是言近而意迥,所以词的结拍才发出感叹:“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三)从使用效果来分析

 1.用典有度

一是难易有度。适当用典可以使语句精炼,意蕴含蓄,品味深长。但用典应该用多数人至少是一般读书人能明白的典故。一般认为,如果用典过多或过于生僻就有“掉书袋”或自我炫耀之嫌;而我更认为用典过多的弊端在于挤占了“自作语”的位置,而历朝历代的好诗句都出自于自作语。这在下面还会提到。

用典需要我们读来却没有过多生僻晦涩的违和感。原因大致有二:一是用的基本是比较大众化的典故,出现的人名、事件都不生疏;二是这些典故都围绕着表现琵琶的形、声、情、味来助力,即便不熟悉其中用了典故,也不影响我们对词句的理解。这就达到了下面要讲到的用典“浑化”的效果。

2.用典浑化

用典的最高境界就是“浑化”。典故的暗用或化用是达到浑化境界的手段。这种境界通俗地讲就是感觉不到用典。不知道你用典的人读起来同样明白晓畅,知道你用典的人则更多一层回味。而要做到此等境界很不容易。我自己也有这方面的追求,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还是先看我自己填的两阕词:一阕《一萼红·龙游梅》,另一阕是《金缕曲·闻章开沅先生坚辞终身教授》。茲分录如下,供参考:

一萼红·龙游梅

段 维

对斜晖。怕楼中玉笛,零落更横吹。环佩归乡,宫娃染额,冷艳难饰凄迷。欲折赠、龙须倒竖,有人说、金屋锁燕支。玉骨消磨,铜盘渗漏,不独天机。   

检点江南旧事,笑何人倾泪,病干虬枝。接木移花,降梅说柳,初闻拍案惊奇。话劲节、松筠扼腕,算昭雪、可有鹤归时?唤起春风解语,翻被摧眉。

“楼中玉笛”,见李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环佩归乡”见南宋词人姜夔《疏影》“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宫娃染额”见五代前蜀时期诗人牛峤《红蔷薇》:“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金屋锁燕支”见汉武帝金屋藏娇的故事。“铜盘渗漏”指汉武帝时所作以手掌举盘承露的仙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序》云:“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病干虬枝”借用龚自珍《病梅馆记》中对梅的描写。这些典故的运用多少还有些让人感到生疏之感。

    用了很多典,虽然你不知道这些典故,照样能从字面去理解这首诗。这才是用典的高手!前面我特意强调过,绝句尽量不用典,实在要用也应该化用。我自己就做过实验:

年关归乡车中口占

春雨如油路刷新,车轮旋处是云根。

老家静坐山腰里,待把云根种院门。

这首绝句得到了不少诗人的肯定,一些诗评家还进行了点评。但很少有人提到用典之事。其实,诗的首句就算是在用典,即民谚“春雨贵如油”,而谚语的字面意思正好又与柏油路被雨水打湿后的情形十分契合;第二句则化用了贾岛的诗句“移石动云根”,因为车轮旋转而带起来的水汽的确像一团移动的云,是故我想到了“云根”一词,也才有结句的种云根之想象。由于两处都是化用典故,所以很多人没有感觉到这首绝句用了典。这大概是化用典故比较成功的尝试吧。

(以上内容节选自段维新著《突破瓶颈:当代诗词创作的理论思辨与进阶技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