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梦的勇气——读《追梦的孩子》

 小赵作文 2023-02-26 发布于重庆

《追梦的孩子》一书是美国作家帕姆·穆尼奥兹·瑞恩根据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的童年经历创作的小说。

聂鲁达是20世纪重要诗人之一,也是读者地域分布最广的诗人,1971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聂鲁达自小体弱,喜爱独自一人幻想。他生长在一个专制的家庭,父亲虚荣、专横、重实利。他的后母对他很好,但是顺从于父亲;他还有一个妹妹;舅舅奥兰多是办报纸的,且支持土著人民的自救。

父亲希望他的孩子们经商或者学医。偏偏哥哥喜欢唱歌,聂鲁达喜欢搜集各种小玩意儿,数学成绩极差。这一切都让父亲大为光火。哥哥最终被送去了五金店,聂鲁达却在父亲迫使他学习游泳时意识觉醒,反抗了父亲的安排,真正开始了自己的写作。

聂鲁达从小爱幻想,以至于有些孤僻;奇奇怪怪的想法多,引起父亲的反感;身体弱,又不爱运动,常常被父亲责骂。这个家庭里,所有人都服从于父亲,大气都不敢出。聂鲁达独自呆在房间时,最喜欢的就是把自己积累的词语,积累的小玩意儿通过想象串联起来。他,从小就显示出了强大的语言驾驭能力。

一个从小就有着强大语言驾驭能力的孩子,却不被看见和认可。聂鲁达的童年充满着恐惧、不确定和自我否定。我不由自主地想,我是家长,我会怎么对待?什么乱七八糟的小东西都捡回来放在房间;数学极差,根本跟不上班级的步子;身体虚弱,又不主动锻炼,这样的孩子,会不会让人抓狂?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中,会抓狂是一定的。我反复问自己:包容和接纳孩子,做到了多少?至少在孩子看来,表现是不够好的。

聂鲁达反抗意识觉醒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拒绝下海。也是在这时,他经历了死亡,一只失去伴侣的天鹅死在了他的怀中。这似乎是一种暗示,有些重生必须要经历凤凰涅槃。孩子在成长,我们却妄图用我们自己的经验去框住他们,甚至是“囚禁”他们。这是对生命追求的违背。

道理很清楚,但是实践起来不容易。人类进化到现在,有一种倾向就是试图用知识代替体验,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这一点尤其突出。没有体验,如何来信服?如果体验,有些情境又是不可逆的。所以,大人在患得患失的指引下,往往想要控制。

聂鲁达很明晰自己的长处,他主动出击寻求舅舅的帮助,从而成功地迈出了反抗父亲的第二步。这一步,标志着父与子之间形成了一种新的关系,从此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聂鲁达也懂了做了一些妥协,在自己即将发表的诗作上没有写下自己的真实名字——内夫塔利·雷耶斯——而是写下了巴勃罗·聂鲁达,以此希望从自己的角度免去父亲的耻辱。成长就这样一点一点发生着。

奥兰多舅舅说:“只要人们无所畏惧,就会奏效。还有,只要他们找到信心去做正确的事。不过,到了真正发声的时候会困难很多。也许,上一刻人们还很坚定,下一刻就会很脆弱。”

谁说不是呢?我们都在肯定和否定,坚定和脆弱之间曲折前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