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土风情•“杈棍”

 唐白甫grpj8q5p 2023-02-26 发布于新疆

乡土风情·“杈棍”

李伦平

黄洋坪的乡土风情,“味”与“味”、“方言”与“哭嫁”,在我上两篇文章中,已经给亲爱的读者做了叙述,今不再赘述,没有阅到的读者,可以在本文后面的《推荐阅读》中查阅,敬请不吝赐教。去分享我们黄洋坪大山里的风土民情,文中自有乐趣,不枉到文海一游。
今天与各位亲爱的读者,分享我上山下乡期间,在黄洋坪用过的一个老物件“杈棍”。说到“杈棍”很多人会联想到,鱼叉、棉花杈、猎杈、家里晾晒衣服用的那种杈棍,没错有点接近,形状也有点像,都是从生产生活实践中演变而来。但是,我与大家分享的这个杂木“杈棍”,不是用来杈衣服的,它的用途可不一般,可能很多年轻人都没有见过,包括现在农村的部分年轻人。
“杈棍”在黄洋坪老百姓中俗称“比肩杈”又称“师傅”,详见照片。读者一定觉得好奇,怎么“杈棍”又称“师傅”呢?请慢慢往下看,便知分晓。
早在清末民初,我们的先辈,在从事农业劳动过程中,除种地之外,还有一些“杂活”,如抬木头、背筐子载物等重体力劳动,尤其是从事搬运工作时,十分辛苦,农民的劳动负荷也随之增加,为能更好地活下去,他们只得汗珠子掉在地上,摔成八瓣地努力劳作。农活是一项繁重的体力劳动,必须具备一定的劳动技巧和工具,在劳动中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地提高农民的工作效率。为减轻劳动强度,先辈们发明创造出很多实用的劳动工具,“杈棍”便是其中之一,因而得名,虽叫法不一,但功能不减,一直流传至今。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然而,你也许并不完全知道,“杈棍”有其独特的多种用法,如果没有经验丰富的老农民手把手传授,估计没有几个人能够参透其中奥秘,掌握其操作技巧。
六十年代初,七十年代末,在邵阳市和尚码头、下河线木材码头,我经常看到搬运工人肩上,系着一块C形扛木头专用的肩搭子(也称肩垫,在扛木头当中,起到保护劳动者的肩膀、衣服不受磨损及伤害的作用,是搬运公司给工人发的劳保用品),它是用多层棉布密针缝制而成,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个带半月U形的“杈棍”,这是他们的全部武装。“杈棍”是用扎实的杂木做的,在“杈棍”半月U形上方,契入几颗像狼牙一样的铁齿,铁齿起固定木头在“杈棍”上,不随意滑动的作用。比我黄洋坪就地取材,做的那个老物件“杈棍”,要科学、漂亮不知多少倍,没法比,当然这是人家搬运工人的专用工具,讨口饭吃的家伙什。那时还小,看到搬运工人将绥宁、城步、洞口、隆回等地通过资江顺流而下的木排,从河里捞上来,水淋淋的扛在肩上,装上汽车、火车发往全国各地。从河边到公路、汽车、火车旁,需要爬坡,并有一段距离,只见搬运工人拿着“杈棍”顶着木头,人却站在旁边中途休息,但不知其中之玄妙。
一直到上山下乡,生产队为了提高劳动价值,利用满山遍野的森林资源,将山里的楠竹、杉树、松木,砍伐运送的溪边,待发大水,走水路放排至李熙桥木材站,赚取微薄的收入。才有了“我放神仙排”的经历和文章。自加入到砍伐队伍之后,才真正弄明白我这个老物件老伙计“杈棍”的真实用途。我们将砍伐的木材,杉树锯成4-5米,松树锯成2.5米,楠竹整根大约十米长,都要从大山里扛到小溪边,在这个运送过程中,劳动强度大,辛苦一言难尽,若不是为了生计,提高劳动价值增加收入,谁也不愿意去挣这个工分,吃这份苦。
扛楠竹、杉木筒子重量轻稍微好些,特别是松木筒子粗大沉重,一个人起肩吃力得很,好不容易扛到肩上,手抱不住,生怕滚下来,使劲将头偏向一边,用自己的躯干、头与肩组成U型“杈棍”避免松木筒子滚下来,中途不敢放下来,再起肩难,只有咬着牙硬挺,继续扛着往前走。我的乖乖,恨不得快点到小溪边。毫不夸张的说:汗珠子掉在地上摔成八瓣,十瓣都有。干完活一天下来,那才真叫腰酸背痛哟,常人是无法体会到那种艰苦的滋味,一双耳朵、肩膀磨破几层皮,血肉模糊粘在衣服上,母亲看了眼泪婆娑,痛心不已。母亲没工作,每年在我黄洋坪住三个月帮我洗衣做饭。由于刚开始不得要领,又没有杈棍“师傅”,也没有劳动保护用品作保护,缺乏保护意识,吃了不少苦多受不少累。这个时候更是考验人的体力、耐力及一个人的意志。知青在当时那种环境下,讨生活实在不易,我在这里并不是煽情,只有您亲自经历过这种“肩”苦岁月,才能参透“广阔天地,终生难忘”其真正的内涵。

言归正传,众所周知,我们在搬运物品的时候,如果运输路线过长,全身就会产生极度疲惫感,因此需要中途停下来作短暂的休息。可相比之下,抬木头的工作却不同。木头本身粗重,尤其是放在地上时,其自身的重力会令木头边缘嵌入到地表,搬运者需要以手探进地表层,才能寻找到发力点。不得不说:“万事开头难”在搬运木头过程中,最大的忌讳就是中途放下,可是人比不了机器,需要短暂的休息,因此,为解决搬木头中途放下休息,重新起肩的问题。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尤其是关乎生存和健康的问题。于是,黄洋坪的老一辈就地取材发明了自己的“杈棍”。
从“杈棍”的外形看有些简单粗糙,但“杈棍”的具体使用方法可不一般哟,搬运木头的时候,可以将“杈棍”随身携带,一旦产生乏累感,便能将其立于地上,承托顶住圆木,如此便可以脱身,而此时只需要维持“杈棍”的平衡而已,相当于一个人站在那替你扛着木头,省时又省力。既缓解了自身的劳累,又能在重新扛起木头时驾轻就熟。除此之外,还有其它多种功能,它可以解决我前面所讲的,树大手抱不住的问题,将“杈棍”放在另一边肩膀上,利用的U型弯的外弧,勾住圆木的外沿就不怕圆木滚下来。另有一个更省事省力的妙用技巧,可以中途不换肩膀,当一个肩膀扛累了,你只要将手中的“杈棍”用力把木头撬起来,木头的重力就随之转移到另一个肩膀上,两边的肩膀可以轮换休息,也可以双肩同时用力,起到分散压力的作用,关键在于自己掌握操作技巧,怎么样舒服怎么来,即刻减轻了劳动强度和肩膀的疲劳,在山坡地段还可以作为拐杖,保护你人身安全。
后来我也在山里找到一根适合做“杈棍”的杂木棒,稍做修整,便有了自己的“杈棍”。不用不知道,用了之后方知“人强不如家伙强”更加深刻的理解,黄洋坪的老百姓为什么称“杈棍”为“比肩杈”又称“师傅”。

“比肩杈”顾名思义,比作另一个人的肩膀。“比肩杈”我在前面稍有描述,但未道明,读者应领悟到了,比肩也等同双肩的意思,有了“比肩杈”双肩就可同时用力,不难理解。而又称“师傅”有点抽象,您就想象不到了吧,只要我说出来,您一定会认可这个“师傅”,看是否符合逻辑。其实这也并不难,可能有些读者已经领悟到了,所谓:“能者师也”,你不行我行,你扛不起,我扛得起。而且,比人厉害,不吃不喝,永不嫌累,扛木头时紧随左右,一切都替你扛着,帮你减轻劳动强度与疲劳,保你人身安全,身兼多种功能。您有了它(杈棍),不作揖称“师傅”有点不恭,故黄洋坪的人将“杈棍”尊称为“师傅”当之无愧。在我心目中,它不仅是我的师傅,还是我的保护神。当然,没有这种扛木头经历的人,不一定完全能够理解。可是这个老物件“杈棍”老伙计“师傅”,对我这个小知青娃来说,却帮了大忙,少了许多皮肉之苦。每当我快熬不住的时候,仰天长叹,抬头问青天,农民知青咋这么苦。有“师傅”在身边,咬咬牙又挺过来了。
同样的原理,在发明了U形“杈棍”之后,又有农民受到启发制作了新型的“杈棍”,而这种“杈棍”却没有半圆承托,它的顶部是平的,整体外形类酷似一个“T”字。如此造形,必然有其妙用,那么T形“杈棍”用在何处?答案您可能想不到。如果您去过五岳独尊泰山,爬过十八盘,细心的人就会发现它的用途,详见照片,就是背筐人用于中途休息。可能不少读者会对此感到嗤之以鼻,认为背筐是一件轻松之事,实则不然,每个脚夫背筐里的物品,什么矿泉水、饮料等,叠得很高很高,重量基本都在一百斤以上,相当于背着一个大活人在爬山。而一旦背筐背在肩上,便无法取下,可人非钢筋铁骨,时间一长必须要停下来休息,此时T形“杈棍”的作用便凸显出来。当背筐人感到身体劳累时,是不可能放下背筐的,便可以将T形“杈棍”放置在身后的背筐下,人体保持下蹲的姿态,让背筐的重量全部集中在T形“杈棍”之上,便能让人得到更好的歇息。当人短暂的歇息之后,只要站立起来,就能重新背上背筐继续赶路,方便至极。

人类在不断的进化,事物在不断地发展,优胜劣汰,符合常理,以上曾用过的“杈棍”几乎濒临淘汰。在新时代人们生活富裕起来的今天,说走就走,游览祖国大地的美好河山风景名胜,来一个环球旅行,已成为当今的时尚。其中少不了爬山,途中疲乏。为解决爬山的艰辛与疲乏问题。便又派生出不同等级、不同形状的手杖。高级别的手杖,动则大好几万,手杖目前已成为广大老者的“师傅”。
著名的生物学家曾经说过:“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可以更好地使用工具”。咱中国能在短时间内赶超一些发达国家,足以证明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在各种劳动生产过程中,将人的智慧发挥到了极致。书写了我中华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华章,虽历经沧桑磨难,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〇二三年二月八日

作者简介:李伦平,初中毕业于邵阳市二中。生于1955年3月,1971年5月下乡,在湖南省绥宁县白玉公社黄洋坪大队四生产队务农。1975年8月,邵阳市石油公司招工回城,一直在该公司工作至退休。中层干部,经济师,工程造价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