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书法——楷书的诞生

 三个小布丁 2023-02-26 发布于河南
从这一篇开始,我们开始细读《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这一卷的细化章节。
先说魏国书法,也就是魏晋南北朝里的“魏”。说到“魏”,也需要从三国时期说起——
三国时期,魏国据有的中原腹地是东汉以来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魏国都城洛阳,自东汉定都于斯,二百年来一直是政治文化的中心。这里要说,曹操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曹操统一北方之后,北方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生产逐渐恢复,然而,在战胜袁绍等一系列强大的对手的过程中,他从较低的社会阶层中网罗人才,但他同时也争取名士,尤其是汝南、颖川、荆州等地的名士,这些名士,其实是曹操政治阵营的中坚力量。

(立于河南许昌的曹操塑像)
这样,曹丕称帝建国时,魏国更加人才荟萃,而洛阳、邺都都日趋繁华。三国时期文化科技方面的成就,也集萃于魏国。我们来看一下:

(三国时期的文化科技)
是的,三国时期的文化科技,魏国最为领先,其实,魏国书法之盛,吴、蜀两国也无从比拟。

(马宗霍照)
近代学者马宗霍(学《说文》一字记得这一位学者)在《书林藻鉴》强调了这一点:
三国规模,以魏京为最宏。文士云蒸,书家鳞萃;鸿都流风,去之未远。中郎(蔡邕)虽往,法度可寻;孟皇(梁鹄)尚存,輸墨自在。观夫《正始石经》,接武《熹平》,则邯郸 (淳)之遗也;凌云榜题,比肩安定(梁鹄),则仲将(韦诞)之迹也。胡昭尺牍,动见模楷,刘廛草书,许通笺奏,此皆其著者。而郃阳残石之朴茂,胶东断碑之凝重,《范式》之体邻《衡方》,《王基》之意出《夏承》,虽不知书人姓名,亦自可贵。至于元常(锺繇)专工,伯儒(卫觊)兼善,更无论矣。
这里面提到的名字,几乎涵盖了整个三国时期杰出的书法家,他们都生活在魏国。因此,三国书法中,以魏国书法最为重要。
而魏国书法,就首先要说“洛下新风”。
魏国书法有两面性:
1、魏国书法承袭东汉流风。原因很简单,邯郸淳、梁鹄、锺繇、胡昭、卫觊、韦诞都是由汉魏的士人,锺、胡师法刘德昇,卫、韦出于邯郸淳,邯郸淳师承于汉朝名家,他们的书法风格,都奠定于东汉,因此,魏国的这些书法家,必然与汉风一脉相承。
2、对东汉流风的变异和发展。这表现在各种书体:
古文。卫恒《四体书势》称:“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经》,转失淳(邯郸淳)法,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魏国书家之所以的古文早已不是东汉古文,在继承的过程中,变化已经产生。

(《三字石经》拓本)
隶书。魏国也出现了与东汉隶式不一样的作品,最显著的书迹,是风格端庄流丽的《曹真残碑》,如图:

(《曹真残碑》拓本)
看这通碑,它那出锋尖锐的挑笔撇画、圆厚的捺笔、有些斜度的横画,都很生动,但我们已经很明显看到与汉法的常规了。它是隶书,又是魏碑,这其实也是魏国隶书书法变异和创新的成果。
接下来说正书。当然,其中最重要的事件是楷书的诞生。
正书,这种书写体势的雏形可以追溯到东汉。它的来源,有的说是隶书,有的说是行书。总之它是在隶书俗写体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现在所见篇幅最完整的正书作品,年代最早者,是锺繇写于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的《贺捷表》,此时正是曹操当政时代。因此,正书确立的时间,通常定在曹魏时代,或者说是汉魏之间(因为第二年曹操去世,曹丕就代汉建魏了)。无论如何,在那个时期,正书已经可以用以向朝廷上表,是足以用之书写郑重文件的书体了。

(锺繇《贺捷表》)
这里锺繇写的正书,其实就是最初的楷书,锺繇的正书,横画的收笔采用了“顿势的笔法”,使用了“硬钩”,捺笔写得直利,点画已是敛笔顿按。这里面,其实已经有了后来“永”字八法的各种有别于隶书的笔法,至此,毛笔书法笔法已全部俱备了。

(永字八法)
这些笔法,有的吸收了隶书俗体的写法,有的是加工改造,把正书笔画规则化,条理化了。而且在结字上呈现出欹侧之势,又写得端正匀称,这其实就是楷书诞生的过程。
其实,行书的大发展,其实也在曹魏时期,前面我们已经读过,行书形成于东汉。
汉魏时期最著名的书家是锺繇和胡昭,他们共同的老师是刘德昇(刘的详细介绍见前面的文章)。但锺、胡二人的行书,也有显著的差别,如羊欣在《采古来能书人名》里所说:
二子俱学于德昇,而胡书肥,锺书瘦。
这其实就是所谓的“古肥今瘦”。显然,这是锺繇对东汉行书加以“改造”才产生的特点,是他对东汉行书的发展,所以,锺繇也是中国书法史上顶顶重要的人物,要重视他。

(立于河南长葛市的锺繇像)
但是锺繇他们的新书风,来源于魏国洛下出现的新文风。而这种新文风,其实也源于曹操。
曹魏时期,文学受到上层社会的重视,曹氏父子都热衷于文学创作,他们一反传统,摒除了汉代文士惯用的浮辞丽藻的夸饰,利用明白晓畅的民间乐府形式,通脱地唱出了慷慨苍凉的人生调子,叹咏令人哀伤的离乱生活,不再用文学去说那些“助人伦,成教化”的大道理。于是,文学贴近了生活,人成了文学的主题。文学的地位也由儒家政教礼制的工具,转变为士人抒情咏怀和表现人的精神风范的艺术手段。文学里有了人的觉醒,有了人的“风骨”,也有了独立于经术的价值。关于这一段的文风转变,具体可以参读《中国文学史》“建安文学”相关篇章。
曹魏新文风的出现,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变动,观念的变化,也指示了人文风气变迁的路向。书法家陶染时风,际会文运,这也就造就了大写新体的风气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楷书、行书两种书体在曹魏之后才大行其道,成为主流书体。
(【跟着布丁读书法史】之44,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