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案 | 寒热二则

 知行中航中医 2023-02-27 发布于云南

同一时间节点,同一地方所患外感疾病也有寒热之分。寒热不同,自然治疗方向也就不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虚实实,消息用之。最近犯温热邪气外感的病人也逐渐增多,这种情况下临床更需辨别用药。当然这是大方向上的两种辨别,若对于《伤寒论》的学习以及各位名家大医们的发挥接触足够多,则知道方证、药证的不同。中医类比为一个圆,大圆之下有小圆,小圆之下有小小圆。无论大圆还是小小圆,它就是一个圆,任何时候他们的三视投影除了大小以外并没有区别。正如寒热之下有方,方下有药。至于一个病人是该用人参还是白术严格来说是有很明确区别的,当然这是遵循前辈们药证、方证来说。若没有掌握细致的药证和方证是不是就不能工作于临床呢?也不是,没有掌握方证,药证也可以在临床治病,只是效果就有些不如意。本次两个医案则是没有那样细致药证和方证的运用,但依然有效,因为两个大的方向没有偏离得太离谱。

01

患者男,34岁,诉一月前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出现发热、咳嗽、咯痰症状,经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后病情好转。但咳嗽症状一个月来持续存在:咳嗽偶发,晨起时咳嗽明显,夜间减轻,咳嗽少许黄色黏痰,易咳出,咽喉部紧束感,时有上腹部疼痛,无发热、呕吐、咳血、腹泻等症状,自服止咳化痰药物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为了解决这个烦人的症状来住院。舌脉象:舌质红,苔薄黄,舌根苔腻,脉细紧。肺部CT平扫:左肺及右肺上下叶散在感染。

中医辨证:寒邪束肺。治以宣肺散寒,化湿止咳。方以小青龙汤加减:干姜、桂枝、麻黄、白芍、法半夏各12g ,细辛6g、五味子9g、白前、前胡、蜜款冬花、炒苍术各15g,土茯苓20g,佩兰10g。

服药三天,症状逐渐减轻,第五天症状基本好转,留有胸前一点紧束感,这时候充分发挥人体这位药的作用,让他去大口而缓慢的呼吸锻炼,基本可以消除的。我也患过新冠,康复之后也留有气道高反应的症状,一方面吃点药,一方面有意识地去锻炼,两三天也就好了。抛开方证药证来说,这个病人或许可以用苓桂五味姜辛夏杏汤等。这是以治疗寒为主的例子。

02

我发现临床上温邪入侵人体导致的第一症状并不是发热,而是有许许多多的其他表现,在初诊的时候容易被首见症状迷惑,甚至因此把治疗给走偏。今天我就收治了两个这样的病人,一位老人以头晕目眩为主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没有咳嗽、怕冷、出汗,体温正常,脉是浮的,再仔细问,老人家有一点自觉发热症状。以此判断其头晕高血压是基础,温邪入侵是诱因。另外一位女性则以呕吐、四肢乏力入院,门诊也是以急性胃炎收入住院,但患者你要说她是急性胃炎,没有证据支持啊,时间、地点、原因都找不到。其脉缓,和呕吐,有些像湿温之邪。再仔细问其一天前因为太阳很好脱了一下衣服出现身体发抖不适症状。我们知道,温邪入侵,传遍最为迅速,才一天则呕吐乏力。若以脱衣服出现身体发抖来看大多是寒邪,若以辛温发散治疗,那效果则走反了。

言归正传。患者女,28岁,诉因前一日夜间劳累后于第二天早晨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目眩症状,伴四肢乏力,视物旋转,活动后可诱发头晕,每次发作持续1-2分钟不等,经自行休息后稍缓解,伴身体酸痛,怕冷,出汗,咽喉部发痒,偶有咳嗽,咯大量黄色黏痰,发热,最高体温38.5摄氏度,无呕吐、晕厥、昏仆、跌仆、黑朦、胸痛、心悸等症状,未经治疗,为求系统治疗,来求住院治疗。舌脉象:舌红苔薄白,脉细弦。首诊的人看见她头晕得厉害,以“美尼尔综合征”收住入院。美尼尔氏综合征无辜躺枪。这就是被头晕症状掩盖了判断方向。

患者咽痒,咽痛,发热考虑为风温上犯所致,中医治以疏散风热,清热利咽,方以桑菊饮加减如下:

桑  叶 12g  菊  花 15g   桔梗   9g  

连  翘 15g  苦杏仁 12g   炙甘草 6g  

薄  荷 6g   防  风 12g   川  芎12g 

炒蒺藜 10g

经治疗呢,体温未再升高,患者第三天出院去了。温病判断准确,及时截断呢,好得也快。这是热性的一个例子。

03

在我没有学习赵绍琴、刘渡舟治疗外感之前,我是不太注意区分伤寒还温病的。人就是这样,经历多一些,接受知识方才会接受得更加深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