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始经启示录177:不超越是非利害就别想悟道

 新用户17779036 2023-02-28 发布于江苏
导读
为什么评价一件事儿,不同人会有不同的意见?道家圣人关尹子为什么说喻道者不言?为什么说我们都很局限,都很片面?为什么说连老天爷都不能让所有的人满意?老子孔子和佛祖,对此都有怎样的告诫?为什么说所谓利弊都不绝对?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今天我们一起精读《关尹子》药篇的第二十五章,先读原文。
关尹子曰:言某事者,甲言利,乙言害,丙言或利或害,丁言俱利俱害,必居一于此矣,喻道者不言。
01
关尹子告诉我们说:
大家在讨论某件事情的时候,甲说这是一件有利的好事,乙说这是一件有害的坏事。
丙则说,这对有些人而言算是好事,而对另外一些人而言应该是坏事。而丁则说,这个事对所有的人都是既有好处,也有坏处。
只要是对这件事发表意见,就一定会是这其中的某一个说法。
而真正体道悟道与道合一的人,一定是笑而不语,不会发表个人意见。
02
我们读懂了关尹子的这段话,再读懂了生活,就会发现,只要是个人都有局限,都会片面
我们从小就被告知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有利的,什么是有害的。
于是看人看事,便有了二元对立的思维习惯,便会自觉不自觉产生主观立场。长大以后,就会不停地与别人争论是非对错,利弊得失。
可问题在于,人一旦有了分别就一定会有立场,有了立场也就没有办法客观。
而一旦不够客观,不能放下自我,便会陷入到争论不休的局面,因为别人也有他的立场,也有他的利害标准。
这个时候,人往往会越发地片面和偏激。
往大了说一个国家,往小了说,一家企业甚至是一个小家庭,每天都在上演是非利弊的争论。
人和人之间利益的争夺再激烈,其实都不如观念层面上的路线之争更激烈,甚至更加残酷。
而产生这一切的原因,都是我们每个人自身的智慧不足,都是因为我们片面。
03
道家的圣人告诉我们,事情就是事情,本身是无好无坏的,让事情有了好坏之分的,是我们人内在的分别心。
不要说我们普通人,就是万能的老天爷,他也有很为难的时候。
多下点雨吧,田里头干旱缺水的农民会很高兴。可是这个时候,正在晒鱼干的渔民就会不高兴了,甚至开始骂娘了。
所以是老天爷,他也没有办法同时满足所有的人。他做的一件事,在一些人看来是好的,是有利的,在另外一些人看来就是有害的。
04
还有,人突然之间走了个好运,抓住个机会,发了大财。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就会发现,正是因为发了这个大财,他才开始穷奢极欲,盲目扩张,最后没花几年时间就把自己变得狼狈不堪,从云端跌落。
一个人倒了大霉,喝凉水都塞牙。可是如果他能够有平常心,能够咬着牙默默地努力,静静地等待,说不定哪一天一觉醒来,霉运彻底过去,时来运转。
低谷时积攒下的能量可以迅速的释放,可以做到脱颖而出,一飞冲天。
就谈最近发生的,同样是封小区、做核酸检查。疫情的初期,大家都很拥护。
可是到了一定的阶段,再去封小区,再去天天做核酸,大家就受不了了,开始有意见了。
事情还是那个事情,对一个人而言有利,但同时对另一个人而言就会有害。
这个时候看起来是有利的,可是换个时间看就有害了,这告诉我们所谓的利害都不绝对,都不真实。
05
读懂了关尹子的话,我们就会明白,只有放下分别,超越利害,一个人才有可能真正体道悟道与道合一。
老子《道德经》上讲得最清楚,“万物负阴而抱阳”
不管你是谁,这个世界上所有出现在你面前的人事物,对你而言都是半好半坏的,都不可能是完美的,都不可能全顺着你来。
而且老子还说“反者道之动”。今天认为好的,明天就会向你认为坏的方向转化。今天看起来是个不好的事情,慢慢也会向好的方向转变。
儒家的圣人,伟大的孔子告诉我们“一阴一阳之为道”。这跟老子讲的“万物负阴而抱养”不是一回事儿吗?
他老人家晚年专门研究的《易经》,不也就是讲的好坏之间的转化问题吗?
印度的佛祖释迦牟尼告诉我们“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也是在提醒我们,万事万物本质上都是无好无坏的,好坏是我们的人心在作怪。
而人分别心认为的好和坏是同体的,有此必有彼,而且是处于不停地转化运动过程之中的。
06
咱们中国的一张太极图,就能把这一切展示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如果我们看懂了,谁还会再去执着于自己的主观立场呢?谁还会去执着于分别利害得失呢?谁还会愿意去和别人争论是非呢?
如果我们还是在跟别人争来争去,别人对不对,咱们先不说,自己肯定智慧还不够,肯定还没有领悟那个亘古不变的大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