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笔记:为什么在颠沛流离中,还要秉持仁德?

 婷先生 2023-02-28 发布于山西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富与贵,是每个人都喜欢和向往的,但如果以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则不要;贫与贱,是人们所讨厌的,但是如果不以正当的方式,是无法真正摆脱的。一个人失去了“仁”的原则,就失去了中心思想,又靠什么成名呢?没有在一顿饭的功夫违背了“仁”的境界,即使事业上匆忙紧迫,但其成功也要依靠仁德;即使在颠沛流离倒霉的阶段,也要靠“仁”的修养安然处之。”

      很多时候,内心会被名利所牵引和驱使,这是常有的现象。向往富贵,讨厌贫贱。无论是富与贵,还是贫与贱,皆是一个时间段内外在的状态。此时的状态,是过去之前的缘由开花结果所形成了的,由过往所种下的“因”影响的。那么,未来又是又什么所影响呢?即是当下所种的“因”。因此,孔子教导我们,不必十分介怀自己当下所处的状态,而要考虑的是自己是否秉持仁德,以正当且靠近大道的方式行为处事。

      各位读者朋友不妨思考一下,自己在过往的人生经历之中,是否获得过哪些名利褒奖呢?自己又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获得这些荣誉的呢?比如,有的人在上学时获得过演讲比赛的奖项,原因是当时自己十分重视这场比赛,认真准备,反复练习,并且自己的演讲对于听众来说,带去了一些信息价值,因此才获得了荣誉。又比如,有的人在工作中获得了加薪、或者是奖金,原因是自己积极帮助客户,或是托起团队伙伴成长,或是为公司集体创造更多价值,因此获得了物质上的奖励。也可能,有些名利,是使用了一些“小技巧”。但相比之下,哪些收获对自己更加长久地有利呢?有些所得,即使是使用“技巧”获得的,在后续的某一时刻,有没有被反噬呢?或是,自己为了一直保持一定的状态,也会陷入一些负面的情绪状态中呢?

      也可能有的读者会有过这样的体会:自己特别渴望获得什么。后来,自己获得了,短期之内,小我得到了需求满足,很开心。但过不了多久,又会陷入更大一点的压力和空虚中。有时候,自己好像没怎么渴望获得什么,只是踏踏实实做事情,但某一天,很惊喜的获得了别人的认可。回顾缘由,是因为自己的心念一直放在如何担当好本位,把责任和他人都放在心上了,对结果也没有过多的奢求。

      最终会发现,当自己不求回报地去利他利众,最后这些善念善行,竟然回到了自己身上。有时候,自己因为贪念而想去走小道、走捷径,反而越走越远,或是得到目的后,又会很快失去或是被反噬。但是,若是心怀“仁”,做事讲话,处处为了他人着想,就会可持续地处在喜悦的状态之中。自己明明没有过多地渴求什么,但最终却获得了很多。

      明白和体证到这些后,经常觉察自己的念头,反思、内省自己过往做事的起心动念,就会在归纳总结后,愈发地相信“仁”的力量了。因此,无论是身处忙碌,还是颠沛流离,都可以依靠“仁”,始终秉持为他人、为大众更好为出发点去做事讲话,都能够安然处之。因为,没有人会拒绝别人真心地关怀自己、为自己好。

      这便是,孔子为何要如此教导我们。不仅仅是只看到眼前的竞争,而是把目光放到更长远,格局放到更高,所做的事情是正和博弈,是可持续发展的。并且告诫我们,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在内心秉持“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