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关陇长风》第十六集 柱国将军

 茂林之家 2023-02-28 发布于湖南
文章图片1

东魏武定二年,西魏大统十年,南梁大同十年,公元544年,五月,

西魏太师贺拔胜薨逝,天子元宝炬率文武百官亲临祭堂吊唁。

望着黑色的棺椁上放着的长槊巨弓,想到当年贺拔破胡纵横塞北的英姿,武川子弟无不失声痛哭,泪飞如雨。

丧礼由西魏大丞相、柱国大将军宇文泰亲自主持,由独孤信代表家人答礼。

去年的邙山之战中,贺拔胜轻骑追杀高欢,险些将高欢置于死地。素来宽仁的高欢在盛怒之下,将贺拔胜留在东魏的所有儿子全部杀死。

贺拔胜闻讯后悲痛欲绝,就此身染沉疴,一年后溘然长逝。

宇文泰望着失声痛哭的独孤信、李虎、赵贵、寇洛、杨忠等人,心中也自沉重。

他对贺拔胜不似独孤信等人那么情深义重。在武川时,他与同为太学生的贺拔岳极为交好,但跟贺拔胜交往不多。

贺拔胜从南梁投奔关中时,宇文泰心中颇有几分不自在,因为贺拔胜在武川子弟中威望太高。

贺拔胜初时对位列宇文泰之下也颇不习惯。

毕竟当年宇文泰的长兄宇文灏都对贺拔胜以兄相称,天柱大将军尔朱荣与他平辈论交,而宇文泰只是自己弟弟贺拔岳手下偏将出身,所以对宇文泰只是等夷相待,并不行下属之礼。

宇文泰心中不喜,就向独孤信若明若暗地表示,太师应注意进退分寸。

独孤信何等聪慧,立即领会了宇文泰的心思。又想到宇文泰弑杀孝武帝时果决狠辣的霹雳手段,急忙找到贺拔胜谏劝。

贺拔胜多年漂泊,一事无成,昔年纵横塞北的豪气也已消磨,顿时悚然而悟。

此后有一次宇文泰在昆明池宴饮,见湖面有两只水鸟,就拿出一张弓道:“太师,多年没有瞻仰您的箭法了,今日请以神射之技让我等开眼。”

此举虽不算侮辱,但多少有些试探戏谑之意,贺拔胜却不推辞,接过弓箭一箭射出,同时将两只水鸟射中。

贺拔胜顺势跪倒在宇文泰面前,道:“愿意在丞相麾下,征讨反贼。”宇文泰这才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胜以年位重,不拜,太祖有望。宴昆明池,有双凫,太祖授弓曰:“不见公射久矣,请以为欢。”胜一发俱中,拜曰:“使胜得奉,以讨不庭。” 太祖悦。——《周书·卷十四·列传第六》

如今,这个武川子弟儿时心中的偶像就这样死去,宇文泰不免怅惘。又见独孤信、李虎等人如此悲痛,心中又有几分阴霾。

丧礼结束后,宇文泰回到大丞相府。其实长安的大丞相府宇文泰是很少居住的,他效仿尔朱荣、高欢的做法,长期驻跸华州(今陕西渭南华州),只有来长安时才会暂住于此。

进入府中,宇文泰对随侍在侧的李穆道:“显庆,去请于公和苏左丞过来。

李穆应声而去,片刻后,脚步声响,宇文泰耳中听得分明,一人步履沉稳,必是于谨,一人步伐稍快,必是苏绰。

回身看时,果见于谨、苏绰已至。宇文泰微笑道:“于公、苏先生,我拜托二位之事,可有了眉目?”

原来,自去年在邙山惨败给高欢后,宇文泰意识到一个十分严重的后果,那就是对朝局掌控力的削弱。

宇文泰之所以能够掌控西魏朝局,除了贺拔岳死后众人的推举以及剿灭侯莫陈悦和潼关、沙苑之战中宇文泰建立的崇高威望外,最大的因素,其实是他个人实力的强大。

按照鲜卑旧制,部曲归将领私人所有,每有俘获,也是参战将领按军功分配,这就造成各人实力的强弱不一。

过去宇文泰在夏州时,就建立了一个以自己为核心,以于谨、陆通、长孙俭以及舅舅王盟等人为羽翼,以蔡佑、宇文导、尉迟迥、宇文护、尉迟纲、贺兰祥、阎庆、宇文盛为骨干的私人班底。

后来又吸纳了原州李贤三兄弟、权景宣、辛威、王杰等关陇本地豪强,成为西魏权贵中实力最强的一支,这其实是宇文泰掌控朝局的根本。

但邙山之战西魏阵亡七万多人,其中以宇文泰中军伤亡最为惨重,实力大为削弱,从而对宇文泰的执政地位产生了微妙的影响。

故此,宇文泰开始大力招募关陇本地豪强的私兵充实到军队当中。

于是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周书·卷二·帝纪第二》

在乱世,军事实力往往等同于政治权力,大量汉人加入军队,势必产生严重的权力之争,表现出来的就是胡汉之争。

数月之前,宇文泰与于谨、苏绰就有过一番深谈。

宇文泰语重心长地道:“当今及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天下的主要矛盾必然是胡汉之争。谁在这个问题上处理得好,谁的政治局面就会更稳定,经济和军事上才能有所建树。但胡汉融合只是目标,具体如何实施,请二位为我谋划。”

如今,贺拔胜逝去,丧礼上别人看到的是武川子弟悲痛的场面,而宇文泰似乎看得更多,也想得更多,当即找来于谨、苏绰垂询。

于谨与苏绰对视一眼,于谨微笑道:“下官与苏先生反复计议了许久,越来越感到,丞相目光如炬,看到了当今天下最大的症结所在。因此,已有了一系列想法,正想向丞相进言。”

宇文泰目光一亮,道:“于公出自我鲜卑高门万忸于氏,苏先生出自关中苏氏大族,若说天下有人能解决这一问题,那非二位莫属,请快快讲来。”

于谨向苏绰一揖,道:“苏先生,就由我先将我们筹划的方略讲于主公,遗漏的地方,请先生补充。”

当即向宇文泰道:“胡汉之争,非止主公意识到了,高欢同样也意识到了。”

宇文泰道:“此话怎讲?”

于谨道:“其实,早在高欢信都起兵时就与六镇鲜卑约法,不得欺凌汉人,应该说他的目光还是颇为高远的。”

见宇文泰点头,于谨又道:“他担任丞相后,屡屡以朝廷名义下诏,抚慰汉人和鲜卑人,他是怎么说的?”

苏绰应口道:“他对鲜卑人说,汉人是你们的奴仆,男的为你们耕作,女的为你们织布,使你们有吃有穿,你们不应该欺负汉人;又对汉人说,鲜卑人得到你们一斛粟、一匹绢,就为你们打仗流血,保卫你们的家园,使你们安居乐业,你们为什么要敌视鲜卑人呢?”

语鲜卑则曰:'汉民是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输汝粟帛,令汝温饱,汝何为陵之?'其语华人则曰:'鲜卑是汝作客,得汝为汝击贼,令汝安宁,汝何为疾之?'——《资治通鉴·梁纪·梁纪十三》

宇文泰笑道:“贺六浑向来善于和稀泥,不过这样抚慰并不能真正彻底解决问题。”

于谨道:“不错,所以他私下采取的是制衡之术,他任用高澄、崔暹大搞反腐,其实是用汉人新贵打压鲜卑旧勋,从而实现两派平衡,和睦相处。”

宇文泰大摇其头,道:“这样虽一时有效,但时日越长,矛盾越深,隐患越大。高欢此人诡诈机变,善于协调,精通人心,这一点我不如他。有他在固然一切好办,有朝一日他不在了,这些问题终究要暴露出来,必然越发不可收拾!”

于谨道:“丞相说的是,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胡汉融合的问题,将来必有大患!而我和苏先生计议,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虽然费时费力,但有望彻底解决。”

宇文泰喜动颜色,道:“请讲。”

于谨道:“请问主公,当年孝文皇帝全力汉化,为何三十年后就国家分崩,天下大乱呢?”

宇文泰叹息道:“孝文皇帝文韬武略,庙谟高远,就是过于急于求成了。他摒弃所有鲜卑旧俗,逼迫鲜卑人易服改姓,又仿造汉人建立门阀,导致洛阳权贵腐化堕落,六镇边民穷困潦倒,这才有了六镇之乱。”

于谨点头道:“不错,我身为鲜卑万忸于氏子孙,当年也曾见过祖辈激烈反对孝文皇帝汉化举措,包括如今我们朝中的鲜卑族人依然十分怀念本族旧俗,反对汉化的大有人在。但是,请问丞相,孝文皇帝的汉化改革错了吗?”

宇文泰沉思良久,道:“不汉化,一切遵循鲜卑旧俗,绝无可能有效统御如此庞大的国家。”

于谨朗声道:“不错,鲜卑旧俗崇尚武力,一切典章制度全部围绕军事,战时固然效率极高,但平时极不利于国计民生,长此以往,难免内乱频发,也无法长久。”

宇文泰叹息道:“那岂非汉化就是找死,不汉化就是等死?”

于谨笑道:“丞相,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汉化?我们的真正目的是胡汉融合,只要能融合,何必执着于是汉化还是胡化呢?”

宇文泰仿佛迷雾中闪过一道电光,虽只一闪即逝,却似乎若隐若现看到了出口,情不自禁地站起,喃喃道:“汉化?......胡化?......。”

于谨和苏绰也目露激动之色,于谨道:“不错,只要能促进融合,我们既可以汉化,也可以胡化!”

宇文泰缓缓坐下,道:“如何汉化?又如何胡化?请指教。”

于谨道:“改革不是革命,革命可以非黑即白,可以推倒一切。但改革却要照顾各方面的利益,用最容易使人接受的措施,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变革。要使各族融合,就要照顾各族利益,明白他们的所思所想,满足他们的所盼所愿。”

宇文泰细细品味着于谨的话,道:“如何满足各方所愿?”

于谨道:“我和苏先生有 条对策,第一条叫做柱国将军制。可分封八位柱国,共掌朝局。”见宇文泰脸色微变,于谨笑道:“丞相莫非忧心权力分散?”

宇文泰道:“如今我为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之上,如果再封其他人,政出多门,岂不天下大乱?”

于谨微笑道:“非也。我鲜卑在百余年前就是实行八部鲜卑大人制度,如果丞相重建此制,鲜卑将领必然衷心拥护。同时,我们只需安排六位柱国执掌兵权,又符合了《周礼》中'天子掌六军’的古制,则汉人也必然乐于接受。至于分权问题,呵呵,请苏先生讲一讲。”

苏绰微笑道:“于公客气了。丞相请想,八位柱国之上还有天子,只要以天子名义发号施令,柱国也还是要俯首听命。而且柱国之下可再设两位大将军,每位大将军下面又可设两位开府,而开府之下可再设两位仪同,不管是大将军、还是开府、仪同,均由朝廷任命,朝廷当然以丞相为尊,则权力依然政出一门,且比以前更为集中和牢固。”

宇文泰只听到一半就恍然大悟,连连点头道:“不错!名为柱国,实则由大将军、开府、仪同掌兵,柱国反而失去了直接掌控军队的权力,更有利于号令统一!”

于谨又道:“且柱国将军制可以将我朝如今繁杂的人事派系一一理清,犹如纲举目张一般,把所有人聚集到丞相麾下。”

苏绰道:“正是。如今我朝相比高欢,在人事关系上更为繁复,如果不能理清,极易产生内耗甚至内讧。”

这正是宇文泰日夜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如今关中派系混杂,已隐隐有拉帮结派的趋势,令宇文泰十分不安。

其中人数最多的当然是来自武川的原贺拔岳一系,包括宇文泰自己,以及赵贵、李虎、侯莫陈崇、梁御、寇洛、达奚武等;

还有来自荆州的贺拔胜一系,如独孤信、杨忠、史宁、韦孝宽等;

又有随从孝武帝元修逃往关中的原北魏旧臣,如王思政、侯莫陈顺、窦炽、王罴、裴侠等;

再有就是原侯莫陈悦的旧部,如李弼、豆卢宁、宇文贵等。

且很多人归属复杂,同时属于不同派系,具有多重身份。

宇文泰深知,这么多人如果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则久而久之,必然会山头林立,内耗不休,将来绝难逃过被东魏吞并的命运。

如今听于谨、苏绰如此说,宇文泰大感兴奋,道:“用柱国将军来笼络各派势力的代表人物,用大将军制衡柱国,确实是极好的办法。八大柱国除我之外,还应有七人,该如何分配呢?”

于谨道:“元魏宗室毕竟是皇族,理应安排一人,广陵王元欣是宗室中位分最高的,又素来没有野心,是皇族中的合适人选。

宇文泰忍不住露出笑容,道:“广陵王园艺栽培倒是一绝,据说长安城中的名贵水果都是他种出来的。”

苏绰道:“李虎将军在贺拔岳大人时就和丞相并驾齐驱,也应进位柱国。”

宇文泰笑容一时僵住,河桥之战后爆发的赵青雀叛乱时,李虎挟文帝太子出离长安,隔岸观火、态度暧昧,宇文泰事后暗中多方派人密查,虽始终没有发现,却始终耿耿于怀。

于谨叹息一声,道:“李虎将军资望极高,既出身于武川,又与贺拔胜大人交好,且与元魏宗室关系密切,他虽然不是完全与丞相一条心,但成大事者,应有海纳百川、包容宇宙的气概,如果一昧党同伐异,排除异己,则大事难成。”

宇文泰长长呼出胸中一口闷气,点点头道:“于公所言有理,受教了。”

苏绰又道:“独孤将军是贺拔胜大人的嫡系,在武川子弟中素有威信,且公忠勤廉,能力出众,理应进位柱国。”

宇文泰点头道:“如愿之能,不在我之下。”

于谨道:“李景和(李弼)当年率侯莫陈悦麾下万余人归顺丞相,此后屡立大功,且品行端方,正直敦厚,也是柱国人选。”

宇文泰道:“不错,沙苑之战若非景和献计,我军恐怕难以获胜,他当然应进位柱国。”

于谨道:“元贵(赵贵)将军当年勇赴侯莫陈悦大营,迎回贺拔岳大人尸骸,又是第一个力主丞相上位,加之他在武川子弟中威望极高,也应进位。

宇文泰道:“元贵对我确有大功,不过他征战沙场的功绩不显,河桥之战和邙山之战都是他先被击败,才导致全军败绩,这......。”

于谨笑道:“丞相,进位柱国其实就意味着脱离军事,这个时候只要看他的政治立场即可,军事能力已不重要了。元贵大人对丞相素来忠心不二,其可不有所考虑?”宇文泰这才无话。

苏绰又道:“盛乐(侯莫陈崇)大人武勇冠绝关陇,当年平定万俟丑奴之乱,他功勋最高。虽然部曲不多,但如耿豪、王勇等人都是万人敌,又与丞相一向情投意合,也应进位柱国。”

宇文泰道:“盛乐是我兄弟,武勇确是无人能及。不过他秉性单纯,人又年轻,骤登高位,恐怕将来驾驭不了太过复杂的局面。不过有我在,想必也是无妨的。”

见已说了六人,宇文泰断然道:“还剩最后一位,必是于公了!于公与我有如一体,岂能不进位柱国?”

于谨目露感激之色,道:“谢丞相抬爱,下官岂敢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过晋封柱国不宜太急,可以逐步晋封,下官自请最后晋封,以免别人说丞相任用私人。”

苏绰又道:“丞相和广陵王虽为柱国,但为了体现超然其上的姿态,不宜掌兵。六位柱国之下,还应有十二大将军,我和于公斟酌,现有十二位拟任人选,请丞相酌定。”

苏绰一一道来,分别是:

元赞、元育,受李虎节制,辖长安;

元廓、宇文导,受独孤信节制,辖陇西;

豆卢宁、杨忠,受李弼节制,辖洛水流域;

宇文贵、王雄,受赵贵节制,辖渭河中游;

侯莫陈顺、李远,受侯莫陈崇节制,辖泾水流域;

达奚武、贺兰祥,受于谨节制,辖渭河下游。

文章图片2

宇文泰一听,顿时了然于胸,不禁击节赞叹,连声称妙。

这个摆布看似普通,实则大有玄机。

首先,李虎作为铁杆保皇派,索性由他驻守长安,但手下两位大将军元赞、元育都是宗室亲王,根本不会打仗,这一系实力最弱;

独孤信同样忠于北魏,就把他安排在最边远的陇右,而且手下元廓也是宗室,不懂军事。而宇文导却是宇文泰最优秀的子侄,文武双全,能力出众。有他掣肘,足以防止独孤信在陇右一家独大;

赵贵政治上忠诚可靠,放在李虎和独孤信之间,防止二人联系太过紧密,手下两位大将军宇文贵、王雄都是当年尔朱天光的旧部,均没有太强的政治背景,可以放心受赵贵节制,遏制李虎和独孤信;

侯莫陈崇对宇文泰极为忠心,但由于年轻,所以安排了他哥哥侯莫陈顺和宇文泰的心腹爱将李远。侯莫陈顺虽忠于北魏,但这些年宇文泰对他极尽拉拢示好,基本可以放心,再有李远相助,足可协助赵贵震慑东边的李虎和西边的独孤信;

李弼虽然不是武川出身,但向来政治上本分低调,且军事能力极强,就由他驻守与晋阳隔河相望的河西地区。由于身处前线,军事斗争任务繁重,配备的大将军是与他合作多年的黄金搭档豆卢宁,还有骁勇善战的杨忠;

最后是忠诚与能力俱佳的于谨,所处的渭河下游也是与东魏作战最激烈的地区,蒲津和潼关都在此地,集中了西魏最精锐的军队,所以配备了对宇文泰最忠心且善战的达奚武和外甥贺兰祥。

宇文泰闭目沉思,心道:“这个安排不知道于公与苏先生反复商议了多少次,足可称天衣无缝了!”当即表示同意。

于谨道:“丞相,柱国将军制只是达到权力制衡的目的,但仅有制衡而无激励,则无法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所以还有两件事要做。”

宇文泰道:“哪两件事?”于谨缓缓道:“改姓、通婚。”

宇文泰道:“改姓?莫非要恢复我鲜卑一族的原有姓氏?”

于谨道:“不错。姓氏是一个民族最大的特色,既然鲜卑人怀念旧俗,我们就索性将孝文皇帝改变的汉姓全部恢复,则广大鲜卑族人必然欢欣鼓舞。”

宇文泰道:“这事好办,只需一声令下,必然成功。但如此一来,胡汉分野更为明显,恐怕不利于民族融合。”

于谨微笑道:“改姓不仅仅是鲜卑人恢复旧姓,还要将汉人改为鲜卑姓......。”

宇文泰一惊,忙道:“不可,万万不可!汉人视祖宗如生命,姓氏绝不会改!我等鲜卑人尚且因为改姓而怨声载道,若要汉人改姓,必然引发他们誓死抗争!”

于谨摇头道:“丞相,我说的改姓不是像孝文皇帝那样一刀切的改姓,我们与其说是改姓,不如说是赐姓。只要我们在汉人将领立有大功时,赐给他鲜卑姓氏,同时伴以晋封官职和爵位,再加上大量金银财帛赏赐,那么这种赐姓就是一种荣誉的体现,恐怕别人羡慕还来不及,又怎么会抗争呢?”

苏绰道:“不错,一刀切式的改姓,肯定会激发对抗,但有选择性地赐姓,同时不禁止他在婚嫁、祭祀、入葬时仍然使用汉姓,则不会激起怨言,相反,很多人恐怕要求之不得了。”

宇文泰恍然大悟,道:“不错,确有道理,二位能有如此妙策,且堂堂正正,光明正大,实属难得。”

此后,宇文泰对有功的汉族将领逐步、有选择地赐以鲜卑姓,如李弼赐姓徒河氏、赵贵赐姓乙弗氏、王雄赐姓可频氏、寇洛赐姓若口引氏,杨忠赐姓普六茹氏、刘亮赐姓侯莫陈氏、窦炽赐姓纥豆陵氏等等。

苏绰又道:“同时,我们还可以鼓励汉族将领追认自己的宗族,比如姓李的大可自认是陇西李氏的后人,姓杨的可以自认是弘农杨氏的后人,这样一来,他们的门第高贵,自己脸上有光,也免得关东总说我朝是蛮夷匪类,有利于我们与高欢争取中原世家大族的支持。”

宇文泰连连点头道:“这真是思路一变天地宽,妙不可言。那通婚又是怎么回事?”

于谨道:“民族的融合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血脉的融合,比如丞相您,之所以既有鲜卑人的勇武刚毅,又有汉人的睿智明理,就是因为您同时继承了令尊宇文肱大人和令堂太原王氏的血脉。所以,我们要大力提倡胡汉通婚,只要坚持一、两代人,则三十年后,胡汉之争必然不复存在。”

宇文泰大喜,道:“不错,以前孝文皇帝曾下旨所有皇子,逼他们废掉原有的鲜卑王妃,改娶汉人高门的女子为妻,但终究局限在皇室范围内,我就要大力提倡,推而广之。届时不仅胡汉之争可以消弭,我朝的凝聚力也必然大大增强,就算遭遇挫折,也不会轻易离散。”

此后,宇文泰以身作则,与满朝文武结为秦晋之好。

宇文泰长子宇文毓娶了独孤信的女儿,三子宇文觉娶了西魏文帝元宝炬的女儿,五子宇文宪娶了豆卢宁的女儿,七子宇文招娶了窦炽的女儿,十一子宇文达娶了李贤的女儿。

宇文泰的十三个女儿,

长女嫁给了西魏文帝的太子元钦,

二女嫁给了李弼之子李晖,

三女嫁给了杨忠之子杨瓒,

四女嫁给了于谨之子于翼,

五女嫁给了窦炽的侄子窦毅,生下的女儿窦氏嫁给了李虎的孙子李渊,生下了李世民;

六女嫁给了史宁之子史雄,

七女嫁给了贺拔岳之子贺拔纬,

八女嫁给了若干惠之子若干凤,

九女嫁给了赵贵之子赵永仁,

十女嫁给了侯莫陈亮之子侯莫陈昶,

十一女嫁给了李远之子李基,

十二女嫁给了韦孝宽之女韦世康,

十三女嫁给了梁御之子梁睿。

以外,西魏大臣之间也广泛通婚,最著名的就是“三朝国丈”独孤信,长女嫁给宇文泰之子宇文毓,称为北周明敬皇后;四女嫁给李虎之子李昞,生下了唐高祖李渊,大唐建立后,追封为元贞皇后;七女独孤伽罗最为有名,嫁给了杨忠之子杨坚,即大隋文献皇后。

正是这一系列通婚,造就了陈寅恪先生所称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为将来的北周灭齐、大隋灭陈以及大唐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当时荣盛,莫与为比。故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云。——《北史·卷六十·列传第四十八》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