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论语:用琉璃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singer0852 2023-02-28 发布于北京

京西琉璃渠窑火重燃

燃起的也是非遗活力

  刚刚过罢“龙抬头”,京西门头沟区琉璃渠村就重新燃起了窑火,再次按照古法烧制官式琉璃制品。据本报报道,现场特别安排了一个具有特殊含义的环节,琉璃烧制工艺吻作、窑作和釉作共六位非遗传承人和小朋友接力传递火种,最后窑火重新点燃,古窑再度焕发勃勃生机。

  琉璃渠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被誉为“中国琉璃之乡”。历史悠久的琉璃制品厂始建于1263年,一直为故宫、天安门、天坛、颐和园等皇家建筑烧制琉璃制品,琉璃烧制技艺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令人遗憾的是,因环保受限、市场收窄等原因,十年前无奈停产,窑火一度熄灭。

  作为北京古建的一张金名片,窑火熄灭不代表火种的熄灭。无论是非遗传承人还是当地百姓,无论是古建专家还是普通市民,都还惦记着琉璃烧制这档子事,心心念念得把这门老手艺留住。不光是因为故宫大修必须得用这里出的琉璃瓦——因为只有门头沟琉璃渠的瓦厂知道故宫琉璃瓦的品质是什么,尺寸是什么,有大量的档案,上百年不断沉淀经验,不断理解故宫对琉璃产品的要求;还因为琉璃之于北京的缘分很深。只要看看地名就清楚:老宣武有琉璃厂,天坛南门有琉璃井,后海边上有琉璃寺,房山有琉璃河,怀柔有琉璃庙,西城还有个不太出名的粉房琉璃街……琉璃渠村重新燃窑火,燃起的也是老北京的回忆,是对北京老城红墙碧瓦无法割舍的眷恋。此外,据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琉璃本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大约到了北魏时期,琉璃瓦已经开始被用于皇家建筑。光彩夺目的琉璃瓦,不仅仅是优良的建筑材料,是首都天际线绚丽的风景,还是丝路文明、文化碰撞、商业流通的重要见证。琉璃村里,不仅有北京掌故,还有中国故事。

  琉璃窑火重燃,更是社会发展、文化传承、活化利用的题中应有之意。精美的琉璃工艺,曾经让紫禁城、天坛等古都地标流光溢彩;今日古都保护,同样少不了琉璃的那一抹亮色。古法烧旧如旧,文物才能修旧如旧。据非遗琉璃烧制技艺市级传承人赵长安介绍,老师傅到窑厂采样,舌头一舔就知道原料是否适用。在过去这是祖传绝学,现在必须破除“因需而烧”的传统观念,琉璃工艺才能代代传承。这既是继承非遗传统,也是古都保护的需求。

  令人欣慰的是,烧窑工艺得到了抢救和保护,窑厂也从单纯的生产变身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未来,应该用琉璃文化讲好中国故事。重新燃起的窑火会照亮传统工艺发展的道路,使得工匠精神发扬光大,更会引领新鲜血液进入这一传统领域,为古建添砖加瓦,为非遗保驾护航。

(原标题:用琉璃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来源 北京晚报 作者 张丽

流程编辑 刘伟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