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控制孩子的情绪不如让孩子学会“发脾气”

 小可豆童书 2023-02-28 发布于北京

研究表明,儿童6岁以前的情感经验对其今后的个性发展和品格培养具有深刻的影响,这也正是谚语所说的“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幼儿时期的个性、特点就是日后的形象雏形。而我们今天要谈的情绪管理,是幼儿时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课。

为什么说不能控制孩子的情绪不如让孩子学会“发脾气”呢?我们需要先清楚情绪的概念,情绪是由体验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反应,是愿望和需求达成有关的对情境的反应。从定义不难看出,情绪就是一种自然的反映。

“妈妈奖励我一直想要的礼物,我开心地给妈妈一个大大的拥抱。”“邻居家阿姨的小朋友把我的礼物抢走并且弄坏了,我生气地问他为什么要抢走我的东西。”在这两个场景中,开心和生气是两种相反的情绪,但是他们都属于对需求、情境的正常反映。我们无法也不能要求孩子做到只表现积极情绪而必须隐藏负面情绪,负面情绪同样是正常情绪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家长要让孩子学会“发脾气”其实就是适度、适时的表达负面情绪,不是纵容也并非完全抑制,这两种极端都很可能导致情绪障碍的出现。

情绪障碍是指不分场合、时间做出与环境没有关联的反应,就比如给孩子买了他最喜欢的冰淇淋,他却把冰淇凌扔了开始哭闹,这时候孩子的表现就不是正常的情绪反应,而是出现了情绪障碍。而很多的情绪障碍往往是从正常的情绪表达中慢慢演变的,其中的加速剂很可能就是家长的一次次不正确的处理方式。

应该怎样避免孩子的情绪问题恶化为情绪障碍呢?家长要做的不是成为孩子情绪的控制者,而是应该成为引导者,帮助每一个孩子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

首先,家长要及时看到孩子情绪表达背后的需求,孩子并不会一开始就无缘无故地表达情绪,这一定是代表着他们的某种需求。可能是生理上的不舒服,也可能是心理上希望妈妈多陪我一会儿。

当孩子表现出情绪的异常时,家长要及时询问和主动发现,并和孩子沟通他的需求。合理的需求可以适当地满足,面对不合理的需求时也应该向其说明原因,避免孩子试图通过放大情绪表达来获取需求满足。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当孩子小哭时,你没有答应他的事情,千万不要在他大闹的时候妥协。否则,孩子会认为只要肆意的放大情绪,需求就能得到满足,长此以往更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情绪障碍。

其次,家长要稳定自己的情绪。一是遇到孩子情绪崩溃的状况时,家长应该保持冷静与理性,可千万别采取“比比谁脾气大”的策略;二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长自己也要做好情绪管理,小朋友超强的学习能力可是体现在方方面面。家长对待事情的冷静处理和对小朋友的耐心引导,不仅能够加快问题的解决,还能让孩子学习到如何在激动的环境中平静下来以及学会正确处理相关问题。

  

再者是要学会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当孩子沉浸在某一种情绪中无法自拔时,家长要及时引导孩子跳出这一种情绪,去关注其他的事物。

但很多家长做错的一点是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孩子正在发脾气时,家长拿出来一盒巧克力,孩子的注意力是转移了,但是这盒巧克力却会被当作他发脾气的奖励,成为他下一次发脾气的催化剂。转移注意力是要找到孩子的感兴趣点,引导孩子去谈论别的话题或者是做别的事情,而不是以奖励的形式给予孩子什么东西。

当然,经验丰富的家长们一定也有自己情绪管理的小妙招,也可以试试对孩子们来说是否适用。情绪管理是一门需要长时间、多精力去学习和研究的课程,相信只要我们树立了正确的观念,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我们的孩子都能成长为自己情绪的小主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