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物研究】铜翣小识

 穆小 2023-02-28 发布于陕西

齐文化

图片
图片

一、铜与铜霎


翣(shà),丧葬器。《周礼·夏官·御仆》记载,“大丧,持翣”,注云:“汉礼,娶以木为筐,广三尺,高二尺四寸,方两角高片,以白布画云气,其余各其象。柄长五尺,车行使人持而从,既窆树于圹中。《檀弓》曰:周人置翣是也。”

铜翣流行于两周时期,在中型、大型墓内有发现,特点是两两成组,一般是 4 件或者 8 件。铜翣的形制虽有不同,但中间有一圭形铜件,两侧有对称饰件而呈三叉(齿)状的整体特征还是比较一致的。放置位置应是在棺盖之上或其他较高的位置,所以往往在清理了椁顶棚木遗迹后最先被看到。铜翣多为薄铜片制成,整体或上半部分通常呈山字形,一般由中部翣体、两侧翣角组成,中部多呈圭形,故称之为翣圭。

图片


二、发现过程


考古发现的铜翣最早见于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的墓葬多达16座,当时被称为铜质椁饰。后来在河北平山县中山王墓也有成组出土,被称为山字形器。还有沣西张家坡西周墓地和陇县边家庄春秋秦墓、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山西北赵晋侯墓地等都有出土,但均因未辨识出来,并受上村岭报告的影响,基本都称椁饰铜片等。到虢国墓地再次发掘之后被认识,开始作为铜翣介绍。随着近年来陕西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澄城刘家洼遗址、山西襄汾陶寺北两周墓地、甘肃庆阳石家墓地和遇村遗址等出土了保存较好的铜翣,学界逐步有进行专题研究,对铜翣名称、源流等问题进行了较好的讨论。

图片

韩城梁带村M502铜翣出土情况


三、礼制礼器


按照文献记载,周代墓葬用翣是有一定制度的,按照相应级别置翣。《礼记·礼器》曰:“天子崩,七月而葬,五重八翣;诸侯五月而葬,三重六翣;大夫三月而葬,再重四翣”,其中重是指设席的数量,铜翣自然也包括在内。从西周都城丰镐及众多诸侯或封国墓地均有铜翣发现的情况看,周代墓葬置霎确有等级的差别,和鼎、簋的青铜礼器一样,随葬数量的多寡有标志身份高低的意义。

出土铜翣的墓葬,其墓主人身份有国君以及夫人或妾属、储君、各封国先公、大夫或十一级的贵族、王国重臣,墓主人所处的社会阶层较高。在两周时期,墓葬中随葬铜翣是高等级贵族的特权,无性别限制。实际的考古发现中,铜翣的使用并未严格遵照文献记载的规定,存在越级或降级现象,总体还是符合身份越高翣数量越多的规律。


四、年代族属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分析,在墓葬中随葬铜翣似不早于西周中晚期之际,最早的标本出于张家坡西周墓地的M129,据共存文物的形制特征等观察,此墓被归于第四期,年代推断为夷厉到共和时期基本可信。其他年代偏早的墓葬还有梁带村M586、北赵晋侯墓地的M31等,但均不超过西周晚期,其余的均在这两座墓之后及春秋早期。看来,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是流行随葬铜翣的阶段。

但据已有的发现,是否就可以认为墓葬置翣的历史只能早到这一阶段,恐不能肯定。文献记载周代的翣有不同名称,《礼记·丧大记》孔颖达疏曰:“翣形似扇,以木为之”。信阳楚墓M1的遣册记载有“一长羽翣、一径翣、二竹翣”。可知禽羽、竹、木等均是制翣的材料,很可能因为早期的翣均是有机质材料所制,难得保存以致未见。到了西周中期之后,铜翣开始流行,始为考古所发现。当然铜翣也都会有木柄,用以持握,这在虢国墓地M2119、芮国墓地M502都有发现。后者的翣背还有木质横架的痕迹发现。至于时代更早的竹、木翣,有待保存状况更好的墓葬,以及更高质量的清理发掘来发现。

结合发现铜翣的墓葬年代和族属来看,两周时期的姬姓封国墓地中随葬铜翣的情况较为普遍。春秋时期地处关中的秦人沿袭了周制,保留葬翣习俗。

参考资料: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梁带村芮国墓地——二〇〇七年度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10年6月。

图文:王皓

编辑:王含

审核:张程

转载自: 周秦故里矞矞陈仓 公众号  考古 公众号

图片

编辑:崔艺丹 ;编审:姜健

《齐文化》公众号2022年第68期

(《齐文化》公众号内容,欢迎各界人士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自临淄区文物局、临淄区文物保护中心《齐文化》公众号”,并注明原编写者姓名。谢谢!)

图片
图片

关注我们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编辑单位:临淄区文物局、临淄区文物保护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