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老师谈崖州学宫(二)

 另一面的海南 2023-02-28 发布于海南

书接上回:

尊经阁的反复迁建,其实就是这座中国最南端学宫三十四次迁建历史的缩影,这大概是中国迁建次数最多的学宫了。

崖州学宫礼门 | 丹砾摄

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按可查史料做个推测:

“入国朝来,虽屡更修葺,然皆苟焉而已。”(明成化 丘濬《崖州学记》)

“乃询州人士,咸踊跃乐输,银二千二百两有奇。于是重加修葺。”(清乾隆金绅《重修义学捐置膏火碑记》

“琼崖地极天南,宋淳熙肇兴儒学,数经迁徙至明而文人大盛… 嘉靖后,浸以衰熄,学又屡迁。然经营未善,苟然而已。”(清乾隆 陈腾泗《迁建崖州学宫记》)

“或濒湫隘,杂闤阓,迁徙靡常,弗安厥居…乃卜吉城中,居高居阳,据有形胜”(清道光 张岳崧《重修崖州学宫碑记》)

“既历三迁,未获善地。”(清道光甘正中 《迁建崖州学记》)

“择地城内,建造有仪。”(清同治 吉大文《重修学宫碑记》)

据以上历代重修、迁建记载分析,反复迁建学宫除去因自然因素、战乱因素外,大致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管得不够好,不利于教育办学;二、风水不够好,不利于出人才。尤其是大家发现明朝海南文人大盛,嘉靖之后竟然衰熄。按照陈腾泗的说法(琼崖地极天南,宋淳熙肇兴儒学,数经迁徙至明而文人大盛… …嘉靖后,浸以衰熄,学又屡迁),我们不妨来捋捋自有崖州学宫以来海南本土出品的文人的情况:

先看海南四大才子:

张岳崧:书绝。字子骏,清代,海南历史上唯一探花;

丘濬:著绝。字仲深,明朝政治人物,官至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海瑞:忠绝。字汝贤。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南京右都御史,赠太子太保。

王桐乡,原名王佐:字汝学,明代著名诗人。

这四大才子可比江南四大才子强太多,但很明显,出现朝代均为明清二代。

再看海南科举:

科举始于隋代,据《海南岛古代简史》载,隋唐两代海南举人或进士0人;从宋代到清代,海南共有举人767人,进士96人。其中:宋代有举人13人,进士12人;元代有举人2人,没进士;明代有举人595人,进士62人;清代有举人157人,进士22人。

不难看出,正如陈腾泗所述“至明而文人大盛”,往后发展到清代,确实是一代更比一代差。明之兴盛,当然有朱元璋的功劳,但也不难想象,看着家乡教育退步、文人衰熄,这些知名的本地官员与有为乡绅的焦急,他们认为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始终“未获善地”,于是改善风水、迁地重建学宫很快跨年代的达成了共识。

说到风水,其实它并不是玄之又玄的玄学,也不是什么迷信行为。这一词来自于郭璞的《葬经》:"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它其实是综合了预测学、意象学、环境心理学以及建筑美学的对于地理景观、时空规律的一套评价体系。

就好比古民居建筑里几乎家家户户可见的影壁和照壁,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环境,更是避开了内门和大门的“口口相对”,是对隐私的保护和对“和气生财”的风水守护。所以,我们不要轻易去否认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那里有玄之又玄的秘密。

保平村张家宅的照壁 | 丹砾摄

说回学宫,基于创建一个更好地供崖州学子读书求知的环境,为使这座朱元璋口中的“南溟奇甸”出更多出类拔萃的人才,于是崖州学宫一会城外,一会城中,一会城东,一会城西,终于在道光三年落成在了“居高居阳”“据有形胜”的原参将署中。我们今天见到的学宫里的大成殿从那年起,庄严地在原地端立了795年,它像是一种信仰,对抗着中原对古南荒的歧视,用着一种海南人骨子里的包容和谦逊的姿态,期盼着文风再盛,人才辈出。

写到这儿不得不赞叹的是,翻阅上文所列的各种学宫修建记载,你会发现每次学宫的修建都不单单是当时朝廷的官方行为,往往都有当地乡绅和本土居民的参与,或多或少,残银几钱,劳力若干,这正是这座城最迷人的地方,也是它最打动我的地方。

带着这种情愫,每次进学宫便真的有了走进“南海邹鲁”的感觉,这儿是不是这崖州的根?如果是,到底是什么时候这“根”开始生在了崖州?是《崖州志》所载的“宋庆历年间”,还是《崖州学记》所写的“肇于宋淳祐中”?这两种记载可是整整差了201年!

欲知答案,下回分解。


📣

这种高品质的游学,海南仅此一家

扫码咨询

一同转发这篇推文,将海南文化传播出去

上篇回顾:何老师谈崖州学宫(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