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3)

 遇事明言 2023-02-28 发布于甘肃

七、官场公文与行政权力运作

      公文在古代政治条件下始终充当权力运作的重要手段,发挥着沟通上下、指导行政管理活动等功能。官僚管理国家不可离开公文系统。

      公文分为皇帝御用文书、官僚奏疏、官府行移判札(上下平行公文、判词议札)

      朝廷决策层是上行公文的终点和下行公文的起点,处于流通运转的中心,其下两个层次几乎都围绕朝廷决策层组合,运转,而公文处理运转则与最高层决策过程同步。历代决策层公文运转情况分为四种:①皇帝独裁包办 ②皇帝处理最重要的部分,剩下交给辅佐臣僚 ③宰相或近臣负责审阅,并提出草拟,皇帝最后决断 ④大权旁落

      运转的第二层次为部门和地方大官的公文运转,这些人依旧有权直接向皇帝上奏,第三层则是地方牧民官,无权直接上奏。决策层指挥其下两层,中间层下发文书或向上请示,最底层接受命令并执行。各级之间的公文传递也很重要(驿站系统)。

      公文运转迅速准确与否,直接影响行政效率,因此各朝都有保证公文运转的规定措施,也有运转期限和催办制度,还不断纠正公文撰写中虚文华词的倾向。但即使如此公文运转还是会滞塞,有五原因:①官府机构冗杂 ②公文处理权上移,官吏不敢决定要上报 ③王朝后期政繁事剧,加重运转压力 ④繁琐的礼仪和虚言加大了公文的篇幅和数量 ⑤皇帝独裁专治

八、胥吏、幕僚与行政管理

日常行政中有大量繁琐的事务要具体处理,这些靠为数众多的吏员完成,他们虽不属于官,但却实际执行着政府的职能,是行政中的不可缺少者。

      胥吏分为两类,一是专供奔走驱使的胥役,二是文职吏员。俸禄通常微薄不固定,也有一定考核制度。但胥吏熟悉具体业务、地方胥吏由当地人担任、可以凭权力愚弄官员、官员怠慢政务、胥吏互相结成关系网、作弊手段多样等各种原因,使得胥吏对封建建制有败坏作用,加重官僚政治的腐败,贪赃图利有时胜过贪官。最后造成了反常现象—官弱吏强、官吏勾结。胥吏的败坏,是官僚政治的腐败性做决定的,而非孤立现象。

      幕僚帮助幕主处理政务、掌握机要、也参与幕主决策,充当顾问和参谋。书吏被纳入政府系统中,由政府发薪,幕僚的俸禄则由幕主发放;书吏比官员地位低,但幕僚和幕主基本平等;书吏可以有很多,但一个幕主的幕僚不会很多。幕僚可以发掘行政系统外的人才,补充官僚机构的不完整之处,锻炼人才提高官僚入仕前的素质。幕僚可能会去做官,因此在意自己的名声,比起胥吏会更尽心尽力,但对幕主只能劝解而不能决定。

九、古代官僚政治的运行原则、特征及社会影响

      国家行政中央高度集权。表现有五:全面推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监察,地方官任免全由中央,利用部州等中央派出机构加强督责,儒家大一统理论的广泛应用。中央集权是适合中国古代条件的,具有合理性,但极端化后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中央过于集权影响行政效率,地方权力过少不利于社会经济和区域文明发展,造成地方积贫积弱从而无力应对问题,还出现官署级别太多权限不清的问题。

      皇帝、官僚间严格支配与依附关系

      通过官僚内部的分权制强化皇帝独裁专治 文官武官分离,同一职事交给若干官员机构。内部分权遏制了官员滥用权力,但也加强了皇权,且行政效率低下。皇权的偶然性则造成王朝政治极不规则的变化和动荡,国家命运因而也变得偶然。

      人治法治的主辅结合 三权未分立且听命于皇权,充满随意性,可称为最大人治。古代司法行政合一,官吏同时拥有解释权和执行权,依靠官员品性。形式上法治,本质上人治,为官僚行政活动秩序化制度化提供有限的法律保障

      官吏管理的成熟严密及局限性 古代官僚管理的长处:①分工明细,职能系统 ②官吏选拔尚贤能,重考试 ③考课迁调制度化 ④实行专职行政监察,整顿吏治

      乡里保甲、缙绅士大夫、宗法势力是古代官僚政治社会化的基本手段 官僚政治社会化是指官僚政治的标准及信仰向社会传播学习的历程。这一过程中,乡里保甲充任其社区实施网络,缙绅士大夫充任其社会依赖集团,宗法势力则是其寻找到的来自传统社会血缘组织的利用力量。同时官僚政治在实现自身社会化的同时还取得了在全社会各领域的支配地位,表现为“官本位”。因古代经济不发达的专治封建环境,官府在支配一切途中的无限扩张腐败,对一切的控制迫使每个成员都屈服于官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