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九城的中国书店

 北京的骑士 2023-02-28 发布于泰国

图片

中国书店燕翅楼店

图片

中国书店海王邨店

    余生也晚,1952年中国书店成立之时,我尚在襁褓之中。所幸赶上了中国书店黄金时期的末尾,有那么二十来年吧,与四九城的中国书店打了不计其数的交道,所见所闻,点点滴滴,记忆所及,实录如下。

    所谓四九城,即老北京的别称,有云:古园里森森的柏木,皇城根落落的砖石。旧时有里九外七皇城四的说法,一个数字代表一座城门。

    中国书店下辖的门市部,均匀地分布在北京的东西南北,据我所知,这些地方都有门市部:东单、灯市口、演乐胡同、隆福寺、前门、虎坊桥、西单大街、西单横二条、宣内大街、新街口、广外大街、洋桥、海淀镇,也许有遗漏,也许有变迁,但是这些门市部,我都买过书刊,故不计现今之存废,永久地于记忆里保留那些文化座标。那些打过交道的老店员,如雷梦水,刘广振已不在人世,风清月朗之夜,会想起他们。雷梦水的信,刘广振手写的书单,睹物思人,每一页纸均什袭以藏。

    中国书店总部设在琉璃厂海王邨,这条著名的文化街上的邃雅斋、来熏阁、松筠阁等老字号旧书店也归属中国书店。海王邨北楼(俗称三门),早年间要凭介绍信才能买到善本书,设有内柜(又称小库房),非贵客莫入,等级森严,壁垒如磐。

    已故著名藏书家田涛写道:李经理走进办公室,我想她那里说不定还有小库房。(《田说古籍》)其实不单三门如此,每个门市均有内柜,大小不一而已。这个现象为中国书店所独有,你只有知道了这个奥秘,才会理解中国书店与新华书店本质上的区别,美言之,中国书店的经营特色。对于我这样的普通爱书者,承蒙恩准进入小库房,有限的两三回罢。

    海王邨公园内东侧,有一排房子,挂没挂牌我一直没有注意,这排房子也是中国书店下面的一个门市部,却含有一些内部书店的意思。我在这里打下了民国杂志专藏的原始积累。源源不断给我供货的就是第三代杂志大王刘广振先生。往上数三代,第一代杂志大王为松筠阁老板刘际唐,河北衡水人,松筠阁开设于光绪年间。实际上刘际唐空有杂志大王之名,只是为了表述的方便才这样称呼。真正的杂志大王是刘际唐的长子刘殿文,琉璃厂古旧书店铺林立,竞争尤为惨烈,松筠阁生意举步维艰,天无绝人之路,时逢新文艺杂志勃兴,刘殿文另辟蹊径,专营起期刊杂志来,生意遂大有起色,同业誉其为杂志大王

    藏书家唐弢与刘殿文交谊深厚,唐弢写道:松筠阁专营期刊,曾有'杂志大王之称的刘殿文老人,年逾七十,现在是中国书店期刊门市部主任。据说他年轻时常跑西晓市,为人补配期刊,随见随录,辑有《中国杂志知见目录》稿本十二册。”“过去头本不零售,书店里准备逐渐配全的刊物不零售,现在如果确知为研究需要,或者顾客手头已有的期数远远地超过于书店所有,也肯破例成全。(《书林即事》)我想,这样肯于破例成全的顾客,正是唐弢本人吧,不然店家何以得知远远地超过研究需要

    我赶上的松筠阁时期,经营方针早已失去传统的期刊杂志,很不走运,我未在老字号的松筠阁买到过一本老杂志。邃雅斋举办过几次小型书市,经常出售大量的民国杂志,而且价钱很便宜,只有一块钱一本。邃雅斋临着车水马龙的南新华街,所以能够收购到很有质量的古旧书刊。我赶上过一回,买到了十几本鲁迅著作的毛边本。在来熏阁,我好像没有大的收获,连小收获似乎也没有(想起来了,线装本《蕉窗话扇》算么),倒是相熟的书友买到过良友文学丛书特印本《燕郊集》,——“无光道林纸精印,抽去正文上面的横线题名,加宽天地头,装成廿五开本,封面是俞平伯自题欧体燕郊集,装帧则同开明版杂伴儿。(《买书漫谈》)

    使劲地回忆,又想起琉璃厂西街曾经风光一时的遗产书店来了,此店也隶属中国书店。开张大吉之日,惠风和畅,少长咸集,北京城有头有脸的藏书家,全数光临,外地书友也来了不少。可怜那些爱书者,第一时间不让进店,一小时后,好书被优先阔步入内者早已一抢而空,残羹冷炙,令人大扫兴致。遗产书店与这条街上别的中国书店门市一样,二层小楼,雕梁画栋,尽半日之闲,凭窗观书赏景,人生一乐也。马未都第一期观复斋于琉璃厂西街安营扎寨,楼上楼下,精雅端庄,实为文化街一景。

    洋桥中国书店旧报纸库房,鲜为人知。洋桥位于南三环,四九城的外沿。34年前,我骑着破自行车,孤身探访,为的是配齐19581966年的《北京晚报》。大老远地跑去,要还一个心愿,小时候家贫,二分钱一份的《北京晚报》也买不起。

    中国书店的另一处库房在虎坊桥十字路口西北角,那是一座船型的楼,四层。一层曾经开过京味书店。据进过库房的书友讲,简直了,书山书海,满坑满谷。我从未进去过,只是从照片里,从船楼朝东的窗户,想象着里面有多少宝贝。据说公私合营后没拆捆的旧书刊,有的是。真正的书迷,爱书一辈子,若有一次打开尘封书捆的幸运,岂不终生难忘。东单演乐胡同路南的一个大院——中国书店诞生之地。总部迁到海王邨好像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事。演乐胡同我去过两趟吧,没留下好印象,店员拒人千里的态度,多一句话也不愿意跟你费,问多了,就呛你一句这书不卖!

      在中国书店淘书,更多的还是美好的记忆。在隆福寺的修绠堂,在西单横二条的中国书店报刊门市部 ,有好几次见到著名藏书家姜德明先生,关于旧书刊的知识,可以当面向姜先生请教。甚至于,书的稀见与否,价钱的高低,适合不适合买,姜先生都能跟你聊。做什么事情,有高人指点,总比独自一人苦苦摸索要好罢。无师自通的人,世上或许压根儿就没有。生活在四九城的北京,别的好处且不说,光是逛中国书店,就值得再住上一辈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