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书的标价

 苏迷 2018-11-19

  今年上海书展期间,买了千余元的新书,算是参加书展以来花销最大的一次。一方面是有不少新书首发,想尝尝鲜,书展打八折也能接受;另一方面现在大多网购,也算支持一下实体书店吧。

  在书展所购书中,有本书特别满意,即台湾联经出版社2017年4月出版的《人间书话》(藏书家的心得),作者是苦茶,购于上海三联书店展位。这本去年才出的新书,定价290新台币,折合成人民币是70元,再打八折,还是能够接受。《人间书话》封面上有一段话这样写道:“一本旧书,承载书主半缕身世、一丝遗泽,不知何年何月,于不知多远的地方把这一丝半缕传递给下位书主。”作者苦茶是台湾著名的民间藏书家,用爱书之心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叙述了台湾的书事和人事,全书共分为“藏书家的心得”、“人间书话”、“访书访人”、“人书俱老”四个部分,第二部分“人间书话”都是作者在台湾《中国时报》发表过的同名专栏文章,其中有篇《旧书店的标价术》写得很有意思。

  作者在文中写道,旧书的标价和新书不同,根据出版时间的长短、品相的优劣、版本的不同等因素,同一本书可能就有不同的标价,标价术是旧书“店老板谋生盈利必备技术,且是专门技术。除考量收书、囤储、各种营业支出成本外,尚须考量书籍版本流变、当今市场喜好追捧与其行情、未来涨跌趋势等,让每一本旧书都有符合其身份地位的售价。”

  其实旧书标价的问题,是可以深入探讨的,因为对于每一个喜欢逛旧书店的淘书者而言,都会碰上旧书的标价。记得以前常去上海旧书店、博古斋、新文化服务社,以及一些私人的旧书店,总是最关心书后面的标价,那是决定买与不买的标杆。一般囯营的旧书店,线装书用夹标签,一般旧书用标价章(其实现在旧书市场的一些旧书,还可看到这些章,是有人淘到后又返流出来的)。旧书店专门有个经验丰富的老法师坐堂,审核和标价旧书;而在私营的旧书店,则用铅笔写在封底,或后扉页上。一般旧书是不打折的,但买多了可以讨价还价。

  至于如何去判断一本旧书的价格,则完全凭老师傅的经验了,一本收来五元的书,标上五百元也是常有的事。听一些淘书稍早者谈旧书的价格,有时恍如隔世,如陈子善曾经写道:“1980年代中期,上海旧书店举办过几次大型旧书展销会,文史哲一应倶全……笔者所购书有:谢六逸著散文集《茶话集》1931年10月新中国书局初版本,系作者题赠本,价1.5元;赵景深著散文集《文人剪影》1936年9月北新书局再版本,也系作者题赠本,价1.8元;韩侍桁评论集《参差集》1935年3月良友图书公司精装初版本,作者签名编号本,价3.00元,等等。”(陈子善《新文学旧书三十年》,刊于《东方早报·书评周刊》)

  如今看到这样的书价,淘书人岂不羡慕?进入新世纪以后,旧书价格扶摇直上,近年来随着拍卖兴起及收藏拍卖市场的火爆,像样点的民国文艺书,动耴成千上万,让一般淘书者望书兴叹。我淘第一本旧书是在2003年,在古籍书店后面的博古斋,得一本中华书局四部丛刊本《晏子春秋·列女传》,记得标价是10元,那时博古斋架子上的旧书,标价以百元的居多。如果你再去现在的上海旧书店看看,一本上世纪五十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贵族之家》标价120元;一套上海古籍出的张爱玲《海上花开》《海上花落》标价80元,均比旧书市场要高出不少。

  而旧书店标价过高,可能是怕别人拣漏。现在旧书的收购可不像以前那么容易了,私人从事旧书买卖的越来越多,开的价格也要比国营旧书店高,因为他们有固定的买家。在褔建路褔州路口有家上海旧书店,以前有个负责人姓陈,人称“小宁波”,他收书标价极为精到,既不让人拣便宜,又可以把书销售出去,这也是一种本事。有次见他收到一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文艺书,品相都绝好,其中有《西谛书话》《藏书》《知堂序跋》《书边草》等好书,5元一本收进的,《西谛书话》上下两册就标价50元,想了想还是买下了。又有次看到收来一批民国的《旅行杂志》精装合订本,开价也不低,我想还个价,他说你就不要买了,这批杂志准备卖给某学校图书馆的。后来“小宁波”退休了,我就很少去那家旧书店了。

  有天在沪上一家旧书店,见到两本自订成册的老杂志,很厚,里面大多由土纸印刷的期刊,无原封面和目录,但仔细一看,大吃一惊,合订本中竟有数十种刊物,有《七月》《诗创造》《文艺阵地》《联合战时旬刊》《战时》《文艺生活》《国讯特刊》等等,均为抗战时期出版的进步文艺杂志。原合订者还特地做了封面,并手书了目录,其中大部分所收为诗歌和文论。一看标价百元都不到,赶紧购下。付款时营业员反复看了标价,嘴里咕咕嚷嚷:又是谁标的价!瞎卖!

  或许,旧书店售卖旧书亦有难处,不亏是为经济利益,不让人拣漏是为旧书店的名声,但和诸多活跃于众多收藏圈子里的书贩相比,国营的旧书店毫无优势可言,收不到好的旧书是一个方面,标价不能随行就市是另一个方面。要么就不标价,可以随市场而调节——关于这一点,《人间书话》一书中有所描述:标价术令客人感“到最为棘手的,是根本没标价。想买的书必须执至柜台,恭请老板开金口定夺。在老板开价前,有如等待法院宣判。开价若低廉,欣然掏钱;开价超过预期,只好放书走人。但如果每次都当着老板的面走人,久而久之我也没脸来逛店。不知道是我的损失还是老板的损失。”

  此段描述真的活灵活现,每个喜欢逛旧书店的人大概都会有此种遭遇,最好低价买到物超所值的书,此种心态如果被店主察觉,结果不会很妙。标价和买者之间并不是一种博弈,而是一种旧书文化的传递,所标的价格是一个因素,讨价还价的本事又是一个因素,在双方都认可的合理范围内,就是一个合理的价格。但淘过旧书的人可能都知道,合理是相对的,有买贵,也有买便宜的,关键是这本书对你的吸引力。

  其实上海还有不少隐于市井里弄的个体旧书店,如汉学书店、复旦旧书店、犀牛书店、启文艺术书店等,他们的标价是用铅笔在书后面写个数字,这样标的好处是随时可以变动。但有的时候也不标价,看中什么书便问价和开价,当然也可以还掉点。而在旧书市场,出售的旧书大多不标价,随行就价,灵活性较大。但也有例外,文庙有几个老摊就是标价的,当然所售的都是比较像样的旧书刊,虽然比较贵,但还是会有人买。现在还有一种标价是参考孔夫子等几个旧书网站,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史书,孔网几乎都有过记录,可如果分不清已售和未售,标的价格也是有水份的。

  旧书店的标价,旧书的开价,是一门技术活,也是一种本事,因为买与卖之间、懂行与不懂行之间,全在于了这几个简单的数字。

  淘过旧书的人可能都知道,合理是相对的,有买贵,也有买便宜的,关键是这本书对你的吸引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