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心相印解股之:林洋能源 $林洋能源(SH601222)$ $兖矿能源(SH600188)$ $拓邦...

 子亦曰 2023-02-28 发布于福建

$林洋能源(SH601222)$ $兖矿能源(SH600188)$ $拓邦股份(SZ002139)$ 

一、立足智慧能源领域,大力推进新能源+储能业务

1.1、以智能电表为基础,切入新能源+储能新赛道

公司以智能电表起家,后加入新能源与储能新赛道。(1)前身:公司前身林洋电子成立于 1995 年,并于 2001 年更名为江苏林洋电子有限公司,主要经营智能电表业务。2011 年, 林洋电子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之后,公司开始进军新能源领域。(2)新能源:2012 年,全资子公司江苏林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主要从事太阳能光伏产品、风力发电 设备、分布式电站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等。2015 年,公司正式更名为江苏林洋能源 股份有限公司。截至 2022 年 6 月底,公司自持光伏电站超 1.4GW,主要集中在江苏、安 徽、山东、河北等中东部地区和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储备光伏项目超 6GW,光伏运维 规模快速增加至近 5GW。此外,2022 年 12 月近期宣布进军 TOPCon 电池制造领域,布 局光伏制造环节。

(3)储能:2021 年,公司紧抓新能源配套储能市场的高速增长机遇, 大力发展储能业务,先后与华为数字能源合作,与亿纬动力成立合资公司,助力公司储能 业务创新与发展,并同时布局氢能业务。

公司业务包括“智能、储能、新能源”三大板块,收入以智能配用电和光伏行业为主。公 司业务涵盖智能、储能、新能源三大领域,产品包含智能电表、用电信息管理系统解决方 案,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解决方案,投资、建设、运营光伏电站,光伏 EPC 和运维服务, 智慧能效管理云平台及一站式综合能源服务等。公司储能板块还处于发展早期,目前营收 占比最大的还是智能和新能源领域。2022 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有 41.37%来自智能电 表行业,48.02%来自光伏行业(包括收入占比 31.81%的光伏发电与收入占比 16.21%的 光伏 EPC),储能节能行业占 1.08%。

公司股权结构集中,员工持股计划提高员工积极性。截至 2022 年三季度,公司的控股股 东为启东市华虹电子有限公司,占公司总股本 34.72%;实际控制人为陆永华,直接持有 公司 3.88%的股份,直接和间接合计持有公司 35.13%的股份,股权结构集中。为改善公 司治理水平,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和公司竞争力,公司于 2022 年 1 月发布 2022 年员工持 股计划,约占员工持股计划草案公告时公司股本总额的 1.07%,回购价格为 5.50 元/股, 高于公司股份回购均价 4.58 元/股。公司管理团队经验丰富,专业跨度广。公司管理层人员管理经验丰富,平均学历水平高, 专业跨度广泛,尤其是董事长陆永华先生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光伏行业从业经验,有利 于公司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1.2、公司经营业绩稳定,盈利能力提升空间大

整体来看公司经营稳健,行业地位稳固。2017 至 2021 年,公司营业收入由 35.88 亿元增 长至 52.97 亿元,CAGR 达 8.10%;归母净利润由 6.86 亿元增长至 9.30 亿元,CAGR 达6.29%。2021 年及 2022 年 Q1-Q3 经营业绩有所下滑,主要是受疫情、光伏上游产业链 价格持续上涨等因素影响,我们预计 2023 年随着疫情好转及硅料产能迎来周期拐点,公 司光伏项目收益率会得到改善,带动销售额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主要面向国内市场,智能电表业务和光伏业务为主要收入来源。2018-2021 年及 2022H1,公司智能电表业务营收分别为 13.3/13.6/25.2/20.1/9.6 亿元,营收占比
33.1%/40.4%/43.5%/37.9%/41.4%;光伏发电业务营收分别为 13.3/14.4/14.2/14.5/7.4 亿 元,营收占比 33.1%/42.8%/24.6%/27.4%/31.8% ;光伏 EPC 业 务 营 收 分 别 为 10.1/0.5/16.0/14.8/3.8 亿元,营收占比 25.2%/1.4%/27.6%/27.9%/16.2%。目前公司储能 业务占比较少,公司有与亿纬锂能的合资电芯工厂作为基础,再加上系统集成领域下游客 户畅通,预计随着储能系统集成项目的落地,未来两到三年能实现高速增长。

盈利能力保持稳定,光伏发电业务毛利率较高。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基本保持稳定,于 2022Q1-Q3 分别达到 36.98%、20.63%。光伏发电业务毛利率最高,2017-2021 年分别 为
69.65%/70.35%/69.36%/71.13%/71.13%。储能节能业务毛利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并于 2021 年达到 44.68%。智能电表和光伏 EPC 业务毛利率基本保持平稳,其中 2019 年光伏 EPC 业务毛利率高达 31.8%,主要受 EPC 工程收入确认延迟的影响。

三费控制能力较强,研发投入较稳定。2022Q1-Q3 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含研发)/ 财务费用率分别达到 2.4%/10.1%/0.4%。管理费用率有所升高,主要因为公司计提了员工 持股计划的股权激励费;财务费用率大幅下降,主要因为可转债转股后不再计提利息费用。 公司不断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截至 2022H1,累计授权专利 250 件,其中发明专利 79 件。2022Q1-Q3 研发费用为 1.04 亿元,占营收比重为 2.88%,同比增长 3.2%。

公司现金流现状良好,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有所下降。2017-2021 年及 2022Q1-Q3 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分别为
8.06/4.52/4.02/12.23/10.55/4.69 亿元,持续为正。 2022Q1-Q3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由负转正,是因为处置子公司收到现金增加。公司 2021 年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分别为 0.88/2.36,相较去年有所下降。公司偿债能力较强,资产负债率低于同行。公司资产负债率有下降趋势,2017-2021 年及 2022Q1-Q3 分别为 43.57%/43.01%/40.94%/44.53%/29.41%/27.66%。流动比率、速动 比率、现金比率稳步提升,2022Q1-Q3 分别为 3.07/2.77/1.34,短期偿债能力较强。

二、光伏电站业务有望受益于上游利润释放

2.1、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将维持高增长率

全球光伏装机量高速增长,光伏需求有望保持高景气。根据能源局统计数据,2022 年 1-11 月全国光伏新增装机 65.71GW,同比+88.66%,光伏需求快速增长。目前受上下游产业 链博弈影响,硅料价格已经出现大幅度的回落,加之节前需求较淡,根据 Pvinfolink,截 至 2023 年 1 月 17 日,硅料价格从高点的 300 元/kg 回落至 150 元/kg 以下。价格的回落 将会带动需求的增长,国内沉寂两年的集中式地面电站项目有望于 2023 年放量启动,预 计 2023 年需求有望超预期。预计 22-24 年全球光伏装机需求为 240/350/460GW,同比 增长 55%/31%/30%。

2.2、光伏发电业务:项目储备丰富,自持电站质量高

管理层深耕光伏近 20 年,产业经验丰富。陆永华董事长是中国光伏界的元老级人物,从 2004 年就开始投身光伏产业,2008 年时公司是国内第一家拥有从组件到多晶硅垂直一体 化产业链的光伏制造公司。2012 年公司开始在中国东部地区开发分布式光伏电站,规避 了西部地区大规模弃光限电的风险。 公司装机容量不断提升,项目储备丰富。公司装机容量不断提升,截至 2022 年 9 月底, 自持光伏电站达 1.442GW,储备光伏项目超 6GW,主要集中在江苏、安徽、山东、辽宁、 河北等中东部地区和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

光伏发电业务毛利率较高,自持电站质量优。2017-2021 年光伏发电业务毛利率较稳定, 维持在 70%左右,与同行相比有明显优势。一方面,公司平均发电上网单价与同行业可比 公司持平,且大部分电站可享受电价补贴政策。另一方面,公司电站每兆瓦建造成本价相 对较低,2021 年仅为 560.07 万元,而同行公司太阳能/京运通/晶科科技分别为 687.07/702.92/639.49 万元,公司建设与开发优势明显。

2.3、光伏EPC业务:优质项目+运维服务助力盈利快速增长

客户资源优质,EPC 回款保证充足现金流。2018 年 531 以后,公司调整电站策略,在自 持优质项目的情况下,以“开发+EPC+运维”模式积极推进新能源业务,为新能源和储能双 轮驱动高速增长打下良好的资金基础。公司光伏 EPC 业务以集中式光伏电站为主,项目 普遍投资规模较大,客户以国电投、中广核、华能、申能、三峡、中电建、中能建等央国 企为主,2021年光伏发电业务和光伏EPC业务前十大客户占比分别为99.24%和92.68%, 客户集中度高。此外公司拥有严格的供应商管理体系以及完整的优质合格供应商库,和国 内一线品牌的供应商如华为、隆基、特变电工、远东等拥有长期战略合作关系,能有效提 升电站质量。2022 年受制于上游组件价格的影响,公司的 EPC 业务进展较慢,考虑到公 司有超 6GW 的在手储备项目,叠加组件价格下降趋势,预期未来两年 EPC 业务会有较 大的增长空间。

EPC 运维体系完善,提升客户价值。林洋能源通过子公司林洋运维为光伏电站业主提供 全方位智慧运维管理综合解决方案,包含集中式监控中心,大数据分析系统和智能化运维 体系。截至 2022Q3 已拥有超过 300 人的专业运维团队,运维电站 211 个,承运光伏电 站规模超过 5GW,在管电站资产超 200 亿人民币,年均发电量超过 36 亿 kWh,电站类 型涵盖山地、渔光、农光、屋顶分布式和扶贫电站等多种形态。

三、N型电池新投资,开启新增长曲线

3.1、PERC电池效率接近极限,N型技术迭代开启

PERC 替代 BSF 成为市场主流。2017 年以前,市场上铝背场 BSF 电池片占据主流地位。 在 2017 年,BSF 电池片市场渗透率率仍达到 83%,PERC 电池片仅占 15%。2017 年之 后,PERC 电池片崛起。至 2021 年,PERC 电池片市场渗透率达到 91%,BSF 电池片渗 透率则降至 5%。五年内,PERC 电池片渗透率增长五倍之多。

N 型技术迭代开启。2019 年,隆基股份(现隆基绿能)创造 PERC 电池效率 24.06%, 2021 年 PERC 电池技术的量产效率平均约为 23.1%。随着 PERC 电池量产效率逐渐逼近 理论极限效率 24.5%,N 型技术由于具有转化效率更高、低衰减、温度系数低、弱光效应 好多种优势,将成为下一代电池技术方向,目前主流的 N 型电池技术包括 TOPCon、HJT 和 BC 类。

23 年底 TOPCon 名义产能规划超过 300GW,N 型产业化时代来临。由于 TOPCon 产线 可以在 PERC 产线上进行改造得来,因此 TOPCon 更受到传统龙头的喜爱,初始设备改 造投资成本可以降至 0.5-1 亿元/GW,因此其扩产速度极快。据不完全统计,到 2022 年 底 TOPCon 产能将达到 77.4GW,而到 23 年底,TOPCon 产能有望达到 300.9GW。对其进行 CR5 计算,从 2022 年底的 60.75%下降至 2023 年底的 43.97%,随着新的技术进 步与成熟,新玩家进入市场速度加快。从产业化进程来看,TOPCon 可以较大程度与 PERC 产线兼容,目前与其他技术路线相 比具有设备投资成本低的优势,成为较多头部组件企业的首选路线,率先实现了大规模量 产。根据 PVinfolink 预测,2023 年 TOPCon 市占率将显著提升达到 20%。

N 型组件有效降低 LCOE,TOPCon 产品享受溢价,成本可进一步降低。N 型 TOPCon 组件更高的效率可以带来更低的 BOS 成本和 LCOE,从而提升客户整体收益。价格端: 根据 PV-infolink 数据,TOPCon 组件较 PERC 组件有明显溢价,2022 年 11 月,TOPCon 相对于同版型 PERC 组件价格高 0.05-0.12 元/W。成本端:TOPCon 降本路径清晰。1) 金属化成本降低,通过 SMBB、激光转印和栅线图形优化等技术降低银浆使用量;2)硅 材料降本,通过大尺寸薄片化降低硅片成本;3)通过提高单台产能达到降本;4)提升工 艺,双面钝化工艺以及掺杂技术优化提升效率达到降本目的。

3.2、前瞻布局TOPCon,加速打造N型“专业一体化”

N 型技术积淀深厚,TOPCon 布局具有前瞻性。公司作为行业领先的民营电站运营商及系 统方案提供商,始终秉持终端思维,积极布局高效电池技术。早在 2016 年,PERC 电池 市场渗透率刚开始提升之际,公司就成立了“林洋新能源研究院”着手 N 型电池技术的研 发。2017 年,公司第一片“N 型”高效双面电池下线。2019 年,公司引进并打通了 N 型TOPCon 技术路线,电池研发最高效率达到 23.6%,量产效率达到 23.1%,并完成了已 有电池组件线的技术升级,电池从 N-PERT 转为 TOPCon 技术,组件升级为 9BB 多主栅 技术,以提升市场竞争力。

20GWTOPCon 项目蓄势待发,助力 N 型“专业一体化”。2022 年 12 月 2 日,公司发布 公告拟投资建设 20GW 高效 N 型 TOPCon 光伏电池生产基地及新能源相关产业项目。项 目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 12GW 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 6GW 力争于 2022 年 12 月 底前开工建设。公司在手资金充裕,且分别于 2022 年 4 月以 3.65 亿元转让了宿州金阳、 宿州金耀、萧县华耀、萧县华丰和萧县裕晟 5 个子公司 100%股权,2022 年 11 月以 13.1 亿元转让山东林洋 100%股权,可以为 TOPCon 项目建设形成有力资金支持。

公司加码布局 N 型 TOPCon 技术,一方面可以配合电站业务提升终端盈利水平;另一方 面可充分利用近年来积累的央国企合作资源进行终端客户转化以逐步开拓外销市场。与此 同时,公司各业务板块的协同性也将进一步加强,实现“电池片+组件+光储系统集成”的 产业链全覆盖,为客户提供“新能源+储能”核心设备及解决方案。而公司也将成为首个 “N 型专业一体化”标杆企业,将 N 型电池及组件的价值直接输送到终端“发电侧+用电 侧”,确保业务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四、储能行业高景气,公司产业链布局广泛

4.1、储能需求空间广阔,锂电储能快速崛起

4.1.1、新能源消纳是储能行业需求的重要拉动力

储能在源网荷端均有广泛应用,是新能源消纳的重要保障。电源侧对储能的需求场景类型 较多,包括可再生能源并网、电力调峰、系统调频等;电网侧储能主要发挥支撑电力保供、 提升系统调节能力、支撑新能源高比例外送以及替代输配电工程投资等作用;用户侧储能 主要用于电力自发自用、峰谷价差套利、容量电费管理和提高供电可靠性等。然而,在实 际应用中,储能的某一功能应用并不局限于单一应用场景,以平滑输出、跟踪出力计划为 例,可同时应用于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从新型储能的应用分布上看,根据 CNESA, 2022 年前三季度依旧是电网侧的新增装机规模最大,达到 512.8MW,占据新型储能一半 以上的市场份额,而网侧项目中有 60%以上的份额是来自独立储能。

储能鼓励政策不断出台,新型储能独立市场主体地位逐渐明晰。自 2017 年国家能源局出台《关 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促进我国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总 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后,国内各类储能政策相继出台。2021 年 7 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至 2025 年,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 模化发展转变,装机规模达 30GW 以上。同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 明确应合理拉大峰谷电价价差,系统峰谷差率超过 40%的地方,峰谷电价价差原则上不低于 4:1,其他地方原则上不低于 3:1。2022 年以来,更多储能产业鼓励政策出台,储能技术路径 与商业模式发展不断明晰,新型储能可作为独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

近年来全球储能装机量快速提升,国内发展大幅提速。根据 CNESA,全球 2021 年新增 装机量为 18.3GW,同比增长 181.54%,截至 2021 年底全球已投运储能项目的累计装机 量达 209.4GW,同比增长 9.58%。中国储能行业起步较晚,但是近几年发展速度快。中 国 2021 年新增装机量为 7.7GW,同比增长 140.63%,截至 2021 年底中国的累计装机量 达到 43.3GW,同比增长 21.63%。根据 CNESA 的不完全统计,截至 2022 年底,中国已 投运的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达 59.4GW,同比增长 37%。其中,抽水蓄能占据最大比重, 累计装机达 46.1GW,新型储能继续保持高增长,累计装机规模首次突破 10GW,超过 2021 年同期的 2 倍,达到 12.7GW。2022 年,国内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 6.9GW/15.3GWh,功率规模首次突破 6GW,能量规模首次突破 15GWh,与 2021 年同 期相比,增长率均超过 180%。

2022 年 44GWh 蓄势待发的储能项目再次表明 2022 年中国储能市场的跨越式发展。2022 年 以来我国储能市场招投标活跃,市场参与度高。根据储能与电力市场的统计,2022 年国内储 能中标量达到 44GWh,充沛的中标量将助力我国储能行业步入发展快车道。

新能源配储有望成为重要增长驱动力,配储比例及配储时长的提升有望进一步扩大储能需求。 2021 年以来,“新能源+储能”成为新能源行业重要的发展模式。截至 2022 年 12 月,全国已 有近 30 个省份出台了“十四五”新型储能规划或新能源配置储能文件,对集中式光伏、分布 式光伏以及风电的配套建设储能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总结来看,对于已公布强制配储政策的省 市地区,新能源配储比例多集中在 10%-15%,主流的储能时长为 2 小时。我们认为,随着未 来新能源发电量占比的进一步提升,新能源强制配储将成为解决新能源消纳及维持电网稳定性 的主流模式,预计明年会有更多省市地区发布配储政策,且配储比例和储能时长有望提升,长 时储能领域有望受益。

大型光伏电站配储为23年行业需求重要拉动力,2023年我国储能需求为15.6GW/35.6GWh, 同比+125%/+146%。我们预计 23 年随着光伏降价,集中式光伏装机需求向好,占比提升,大 型光伏电站配储将是我国储能行业重要拉动力,叠加我国分布式光伏配储与风电配储需求,预 计 2023 年我国储能需求为 15.6GW/35.6GWh,同比+125%/+146%。长期来看,随着新能源 发电量占比的进一步提升,预计我国新能源的配储比例与配储时长都将提升,预计至 2025 年 我国储能总需求将达到 60.8GW/151.2GWh,22-25 年 CAGR 为+106%/+119%。

4.1.2、以锂电储能为代表的新型储能快速崛起

抽水储能仍占据主导地位,以锂电池为代表的新型储能快速崛起。全球范围内,截至 2021 年底,抽水蓄能占比 86.2%,同比下降 4.1pct,但仍居于主导地位;除抽水蓄能外的储能 方式主要为锂电池等新型储能,新型储能装机量上涨至 12.2%,其中绝大部分为锂离子电 池。国内方面,截至 2022 年 9 月,抽水蓄能累计装机占比持续走低之后,开始有所回升, 相较 2021 年底上升了 0.2 个百分点,仍居主导地位。2022 年前三季度新型储能新增装机 933.8MW/1911.0MWh,累计装机规模 6.66GW,锂电池装机仍占据最大比重。此外,国 内首个百兆瓦级液流电池项目的投运,使得液流电池总装机比重达到 0.30%。

锂电储能系统主要由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储能变流 器(PCS)以及其他电气设备构成。电池组是储能系统最主要的构成部分,负责能量存储; 电池管理系统主要负责电池的监测、评估、保护以及均衡等;能量管理系统负责数据采集、 网络监控和能量调度等;储能变流器可以控制储能电池组的充电和放电过程,进行交直流 的变换。储能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电池、电池管理系统、能量管理系统以及储能变流器供 应商;中游为系统集成商和安装商,下游主要为终端用户等。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电池 是电化学储能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占储能系统成本的 60%,PCS 构成 20%,EMS 构成 10%,BMS 构成 5%,其他配件构成 5%。此外在温控系统方面,目前储能温控以风冷和 液冷为主。

4.1.3、独立共享储能商业模式逐渐明晰,优势凸显

独立共享储能有效提高储能利用率、储能项目收益率以及市场对储能电站投资积极性。独 立储能电站或集中式储能电站是指具备调度直控条件,以独立市场主体身份直接与电力调 度机构签订并网调度协议,不受接入位置限制,纳入电力并网运行及辅助服务管理,并按 照其接入位置与电网企业和相关发电企业或电力用户等相关方签订合同,约定各方权利义 务的储能电站。而共享储能可以看作是独立储能的一种商业模式。简单而言,共享储能就 是把独立分散在电网侧、电源侧、用户侧储能电站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最后由电网统一协调。独立共享储能具有灵活性强、适用场景广、分布广泛等优势,可以有效提高储能利用 率和储能项目收益率;独立共享储能的投资主体清晰,更容易参与电力市场辅助服务及现 货市场,从而推动资本对储能电站投资积极性。

独立储能规划建设提速,在各类型储能项目中的占比不断提升。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 联盟的数据统计,2021 全年规划、投产、在建的独立储能电站总规模超过了 17GW/34GWh。 进入 2022 年上半年,独立储能电站规划和开发提速。根据储能与电力市场统计,2022 年上半年并网投运的独立储能电站共 2 座(国能江西余干旭坞储能电站、大连液流储能项 目),启动施工建设的项目共 17 个,规模 1.67GW/3.34GWh,进入/完成 EPC 和储能设 备招标的项目共 64 个,规模 7.42GW/14.76GWh,总计 9.24GW/18.55GWh。2022 年 12 月国内发布的 234 个电力储能项目(含规划、建设和运行)中,电网侧与电源侧储能 规模相当,功率规模各占比 49%,用户侧储能占比 2%。网侧和源侧规模同比增幅均超过 200%,电网侧几乎全为独立储能。

新能源容量租赁+调峰辅助服务补偿租赁费”或“新能源容量租赁+现货市场价差”为 当前独立共享储能两种主流商业模式。独立共享储能的收益来源主要包括容量租赁收入、 现货市场套利、辅助服务收入、容量补偿收入及其他收入。

其中,容量租赁收入和辅助服 务收入是最主要的收益来源。电力现货市场虽然是独立储能电站的重要潜在赢利点,但目 前仅在山东省试运营。由于各省网架结构、新能源渗透率、电力负荷等电力属性不同,其 对储能价值需求及迫切程度不同,造成政策支持力度及侧重点差异较大,因此,各省独立 共享储能商业模式具有较强的区域属性,收益来源呈现多样化特点。如湖南省独立储能主 要收益来源为容量租赁收入及辅助服务收入;山东省独立储能主要收益来源为容量租赁收 入、现货市场套利、辅助服务收入及容量补偿收入。综合来看,独立储能主要的收益模式 有两种:①新能源容量租赁+调峰辅助服务补偿租赁费,②新能源容量租赁+现货市场价差。 除此外各个省还有其他相关收益。

4.2、布局储能上下游产业链,发力独立共享储能模式

公司布局端到端的储能全生命周期业务链。公司注重完善储能上下游产业链布局,通过合 资、合作等方式实现储能关键产业链节点全覆盖。 1)上游储能电芯:与亿纬合资建设 10GWh 储能电芯产线 2021 年公司与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合资公司江苏亿纬林洋储能技术有限 公司(公司持股 35%),投资 30 亿元,建设年产能 10GWh 的储能专用磷酸铁锂电池生产 基地项目,第一条产线已于 2022 年 11 月 18 日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并正式投产,项目共有 三条产线,将陆续完成调试投产。该项目可为公司储能业务提供高质量、高安全、高性价 比的电芯,壮大公司在储能产业链的优势,保障供应链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

2)中游系统集成:建设 PACK 产能,基于 3S 融合技术提供系统集成解决方案 ①PACK:公司在启东设立全资子公司,建设年产能超 2GWh 的储能电池 PACK 和系统集成生产、测试基地,建立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和严苛的出厂测试环节,确保产品的高质量, 同时也可以保证公司未来储能业务的顺利及时交付。 ②系统集成:提供“3S”融合储能产品和系统集成解决方案 2020 年公司和亿纬锂能在南京成立合资公司江苏林洋亿纬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持股 85%),合资公司产品包括电池管理系统(BMS)、储能变流器(PCS)、能源管理系统(EMS)、 温度及消防控制系统等核心技术和产品。

Ⅰ)公司自主研发了基于 3S(BMS+PCS+EMS)融合的 LYE6000 储能集成化能源管理 系统(iEMS),并于 2021 年通过了国家输配电安全控制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网电 力科学研究院实验验证中心的权威认证测试。公司的 iEMS 具有高稳定、响应快、灵活可 扩展的特点,是公司储能业务核心竞争力之一。公司的“3S 融合智能组串式储能系统集 成方案”获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颁发的“2022 年度中国储能产业最佳系统集成 解决方案奖”。Ⅱ)公司通过创新的电池模组设计以及整合的 3S 融合技术、分布式散热和消防控制技术, 针对新能源配套储能的应用场景,打造先进的集中式风冷储能系统、智能液冷储能系统等, 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可以灵活配置容量,主要适用于中型和大型储能电站的调峰和调频, 解决新能源的灵活调节能力。

Ⅲ)公司 2021 年与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作研发创新大 规模锂离子储能相关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公司和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组 串式储能系统,该系统基于 iEMS 智能控制系统、华为的组串式变流器和创新的电池直流 侧设计,具有更高的电池利用效率和更长的电池使用寿命,电池全生命周期的效益更高。

③下游用户领域:公司与多家能源公司、电网公司及政府等形成合作关系 2021 年以来公司与湖北能源集团、国网南通综合能源服务公司、五河县政府、三峡资本、 华能集团、安徽省能源集团等公司合作,推动储能项目落地。

公司率先推出集中式共享储能电站模式,在各省份有序推进。公司在行业内率先推广以“集 中式共享储能电站”的方式建设新能源配套储能,一方面为新能源发电项目提供储能容量 租赁服务,另一方面储能电站也可以接受电网调度,通过为电网提供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 获取增值收益。随着电力现货市场建设不断推进,集中式共享储能电站的收益来源有望进 一步拓展。目前公司基于该模式的储能项目正在江苏、安徽、湖北等省快速有序推进。11 月 18 日,湖北省单体最大集中(共享式)储能电站全容量并网发电,该项目由林洋承建,总装 机容量 60MW/120MWh,储能系统包括液冷(容量 30MW/61.9MWh)和风冷(容量 30.24MW/58.129MWh)两种类型,配套完善的消防、空调、照明、监控等辅助系统,项目正 式投运后可为仙桃市乃至湖北省解决近 60 万千瓦的新能源并网调节能力。

公司储能项目资源丰富,业务增长可期。2021 年以来,公司加速布局储能项目,签署多 项储能合作协议,根据公司 2022 年半年报,截至 2022 年上半年,公司累计储备储能项 目资源已超 4GWh,目前公司正在江苏、安徽、湖北、内蒙古等地快速有序的推进相关储 能项目储备及工作。公司紧抓新能源配套储能市场的高速增长机遇,业务目标为未来三年 累计建设不低于 5GWh 储能系统。

4.3、积极布局氢能,制氢装备科研成果成功发布

全球主要国家地区氢能产业规模化,行业增长前景广阔。全球主要国家高度重视氢能的发 展,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将氢能上升到国家能源战略高度,不断加大对氢能 的研发和产业化扶持力度,制定政策激励措施来支持氢能的应用研究,推进氢能产业规模 化。根据 IRENA,到 2021 年底,全球电解槽制氢能力预计将增至每年 3.1GW。

按照 IRENA 的预测,无碳经济需要全球每年产生 130-160GW 的电解槽制造绿氢的能力,到 2050 年 每年生产大约 4 亿吨的绿氢。国内方面,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2021 年中国年制氢产 量约 3300 万吨,同比增长 32%,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中国氢能产业联盟预计 到 2030 年碳达峰期间,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达到约 4000 万吨,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 比约为 5%,其中可再生氢供给可达约 770 万吨。到 2060 年碳中和的情境下,氢气的年需 求量将增至 1.3 亿吨左右,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约为 20%,其中 70%为可再生能源 制氢。

化石燃料制氢目前仍是主流,电解水制氢是未来最有发展潜力的绿色氢能生产方式。目前 主要的制氢方式包括化石燃料制氢、工业副产制氢和电解水制氢等三类:1)化石燃料制 氢:目前国际及我国的主流制氢方式。该方式由于离不开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仍会排出二 氧化碳等温室气体。2)工业副产制氢:将富含氢气的工业尾气作为原料,主要采用变压 吸附法(PSA 法),回收提纯制氢。3)电解水制氢:在直流电下将水分子分解为氢气和 氧气,分别在阴、阳极析出,所产生的氢气纯度高(>99%),是目前最有发展潜力的绿色 氢能生产方式。目前电解水制氢主要有3种技术路线:碱性电解(AWE)、质子交换膜(PEM) 电解和固体氧化物(SOEC)电解。其中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相对最为成熟、成本最低, 更具经济性,已被大规模应用。

公司战略布局和培育氢能业务,聚焦可再生能源制氢以及绿氢应用。公司全资子公司林洋 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与上海舜华新能源系统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清耀(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 公司(公司持股 40%)从事氢能业务。上海舜华专注于氢能核心技术和核心装备的自主研 发,在氢能相关技术开发和应用有着丰富的经验。合资公司将基于双方在氢能和可再生能 源领域的协同优势,共同研发、生产、销售、运营和维护各种类型的电解水制氢设备,提 供有竞争力且安全高效的新能源发电配套制氢设备及氢储能整体解决方案,力争在 5 年内 将合资公司打造成为行业领先的先进高效制氢装备制造企业。2022 年 11 月,清耀全自动 并/离网 SAK1600 系列碱性电解水制氢装备成果发布,这将为公司延长绿色产业链,构建 绿色能源多元化应用“新生态”提供有力支撑。

五、智能业务抓住市场机遇,境内境外齐发力

5.1、电网智能化改造加快,智能电表发展前景广阔

国内政策加快推进电网智能化改造。近年来,我国电力系统加快向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 源方向转变,智能电网布局日益成为国家抢占未来低碳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战略措施。未来, 我国将进一步从分布式智能电网,在关键技术、商业模式等多方面发力,促进源网荷储更 加协调发展。为进一步推动行业发展,我国加大了对电网的智能化改造投入,公司智能电 表业务有望进一步增加。

海外国家积极推进智能电网优化与建设。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继提出智 能电网建设规划;部分亚洲、非洲、中东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结合电网的大规模建设、 升级和改造,正在全方位推进智能电网的建设,将拉动包括智能电表在内用电设备的市场 需求。随着智能电网在发展中国家的进一步推进和在发达国家的逐步优化,预计海外智能 电表市场需求将呈现出较快增长的态势。

5.2、国内市场业绩稳健,海外市场发展迅速

公司智能产品种类丰富。公司智能板块主营产品覆盖智能电表、用电信息采集终端、用电 信息管理系统及 AMI(先进计量体系架构)解决方案、低压智能断路器、智能配电产品及 相关解决方案、电力运维服务、电力物联网智能终端及解决方案等,是领先的智能配用电 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智能电表及系统类产品业绩稳健。从近五年业绩看,公司智能电表业务虽受电网投资 影响有一定波动,但整体表现较为稳健,2020 年营收高速增长系沙特订单带动,毛利率 在 28%左右波动。2022 年上半年,公司智能电表营业收入达 9.6 亿元,同比增长 0.71%。

公司电表业务中标量取得持续增长,有力支撑业绩成长。在国网、南网招标工作中,公司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2020 年以来中标数量及金额持续增长。我们根据公司公告的统计显 示,2022 年公司在国网电能表(含用电信息采集)招标采购中,合计中标金额约 8.56 亿 元,同比增长 30.26%;在南网计量产品框架招标项目标中,中标金额约 3.24 亿元,同比 增长 15.02%。公司在国网和南网合计中标金额 11.70 亿元,同比增长 25.78%,充沛的中 标量将有力支撑公司电表业务的增长。从产量与销量来看,除 2020 年订单暴增外,公司 产量、销量处于稳步增长状态,产销率接近 100%。

公司大力开拓海外市场,海外销售增长迅速。作为国内最大的智能电表出口企业之一,目 前公司产品覆盖全球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智能电表市场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 竞争优势。2022 年上半年,公司与全球电表行业龙头企业瑞士兰吉尔集团在欧洲、亚太 等市场通过 ODM、JDM 等方式全面深化合作,实现智能电表销售超 75 万台;在中东市 场,通过与央企如中电装备,以及沙特、德国等国家知名企业的合作,进一步巩固公司在 沙特的智能电表市场份额,并积极拓展中东其它国家市场;在东亚市场,通过与韩国伙伴 的深度合作,报告期内智能电表出口超 50 万台,预计全年达 130 万台;在东欧市场,子 公司 ELGAMA 与合作伙伴积极参与智能电能表招标项目,在波兰电力局 PGE 和 STONE 共中标约人民币 2.76 亿元智能电表项目。

此外,公司先后启动了面向欧洲、亚洲、非洲 及拉丁美洲多个国家的智能电能表、信息采集和智能交互系统的研发项目。

公司积极推进智能配用电整体解决方案。除智能电表外,公司还积极推进在电力物联网场 景下以新型智能终端为核心的智能配用电整体解决方案,子公司南京林洋参与的《高适应 性智能电能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获得省科学技术三等奖,以及研发的“基于统一终 端软件平台的能源控制器”获得江苏省科技创新协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奖三等奖,产品已 通过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的检测并在市场应用。同时,公司对多种物联网通信技术进行应 用研发,实现了在智能电能表、通信终端和系统解决方案上的大规模实际部署应用,提升 公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为客户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选择。

六、盈利预测

目前公司主营业务有光伏发电、光伏 EPC、Topcon 电池、储能和电表等,我们对于公司 主营业务做出如下关键假设: 1)智能电表业务:2022 年公司在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合计中标金额达到 11.70 亿元,同 比增长 25.78%,充沛的中标量将有力支撑公司智能电表业务的增长。我们预计 2022-2024 年公司智能电表业务收入 23.15/26.73/30.80 亿元,同比+15.24%/+15.45%/+15.23%。盈 利能力方面,综合考虑单价较高的物联表收入占比提升、海外业务占比提升等因素,预计 公司 2022-2024 年毛利率分别为 28.57%/29.26%/30.36%。

2)光伏发电业务:公司装机容量不断提升,截至2022年9月底,自持光伏电站达1.442GW, 储备光伏项目超 6GW,优质的自持电站将支持光伏发电业务稳步发展。我们预计 2022-2024 年公司光伏发电业务收入 9.55/9.96/11.84 亿 元 , 同 比 -34.31%/+4.30%/+18.85%。盈利能力方面,预计 2022-2024 年光伏发电业务毛利率分别 为 68.02%/68.16%/69.92%。 3)光伏 EPC 业务:考虑到公司有超 6GW 的在手储备项目,叠加组件价格下降趋势,预 期未来两年 EPC 业务会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我们预计 2022-2024 年公司光伏 EPC 业务 收入 6.21/30.27/34.07 亿元,同比-58.01%/+387.18%/+12.57%。盈利能力方面,预计 2022-2024 年光伏 EPC 业务毛利率分别为 10.18%/16.61%/16.79%。

4)Topcon 电池业务:2022 年 12 月 2 日,公司发布公告拟投资建设 20GW 高效 N 型 TOPCon 光伏电池生产基地及新能源相关产业项目,N 型电池新投资有望开启新增长曲线。 我们预计 2023-2024 年公司 Topcon 电池业务收入 15.27/74.34 亿元,2024 年同比 +386.96%。盈利能力方面,预计 2023-2024 年 Topcon 电池业务毛利率分别为 13.68%/14.20%。 5)储能业务:公司合资子公司亿纬林洋年产能 10GWh 的储能专用磷酸铁锂电池项目第 一条产线已投产,且在启东设立全资子公司建设年产能超 2GWh 的储能电池 PACK 和系 统集成生产基地,公司储能业务有望迎来快速放量。我们预计 2022-2024 年公司储能业务 收入 5.00/14.85/29.40 亿元,同比+784.89%/+297.00%/+198.00%。盈利能力方面,预计 2022-2024 年储能业务毛利率分别为 6.00%/10.00%/11.00%。

综合上述假设,我们预计公司 2022-2024 年收入分别为 47.40/101.60/186.34 亿元,同比 -10.51%/+114.35%/+83.40%,综合毛利率为 30.73%/23.64%/20.50%。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