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湿热治肺·叶案解读

 循天园 2023-03-01 发布于广东

       开栏的话:脾居中焦,主运化水湿,湿热从中焦论治为临证惯用之法。肺居上焦,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而湿热从肺论治往往没有得到临证者应有的重视。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高建忠择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湿门和暑门中湿热治肺医案八则进行了解读,以期引起临床上对湿热治肺这一治法的重视————

       【叶案】:

       冯三一 舌白头胀,身痛肢疼,胸闷不食,溺阻。当开气分除湿。

       飞滑石 杏仁 白蔻仁 大竹叶 炒半夏 白通草

       解读:

       舌白,当指舌苔薄白腻,介于薄白苔和白腻苔之间的一种舌象。

       头胀,头部胀闷感,自觉头部由内向外撑胀的感觉,与《伤寒论》太阳病由外向内箍束的头痛不同。

       身痛肢疼,包括周身肌肉疼痛和关节疼痛,呈重痛感。

       胸闷,胸部欠畅快感,与心下痞满不同,可兼见心下痞满。

       不食,指没有食欲。

       溺阻,指小便欠畅利。

       病变初起,以身痛肢疼为主诉的病变,常例会想到《伤寒论》中的太阳病,但太阳病身痛肢疼当伴见恶寒、头痛、脉浮紧,或有发热,通常不应该有胸闷不食、溺阻。显然,本案不能辨为太阳病。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舌白”。太阳病初起,舌苔当为薄白,腻苔的出现,提示里邪的形成。可以这样说,本案不可以辨为太阳病的标志性的征象是“舌白”。同时,本案辨为“湿阻”的标志性的征象也是“舌白”。因此,案中以“舌白”二字开头。

       湿阻经络也可以见到身痛肢疼,《金匮要略》中有关于湿痹的论述。但从湿邪困阻经络之湿痹分析,不能较顺畅地解释头胀、胸闷不食和溺阻。

       《伤寒论》所构建的临床思维模型是一种“分层思维模型”,即在阴阳思维指导下由表到里分层辨治。叶天士在学习前人知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把这种“分层思维模型”和脏腑学说相结合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并且把“分层”由表到里扩展到“由上到下”。在这种思维模型的指导下,叶天士明确提出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温热论》)

       上有头胀,中有胸闷不食,下有溺阻,外有身痛肢疼,一派周身气机不畅之象。从舌白推断,病邪当为湿邪。湿邪外感,如何能使周身气机不畅?肺主气,肺近表。湿邪外侵,痹阻肺气,肺主气功能障碍,致周身气机不畅,诸症皆出。治疗当除湿邪,畅肺气,则诸症解,故案中说“当开气分除湿”。

       处方中,选用杏仁宣降肺气,意在恢复肺主气功能。白蔻仁,化湿兼畅肺开胃之功;炒半夏,化湿兼降肺和胃之功。二药佐杏仁化湿行气,针对胸闷不食一症着力稍多。

       滑石、大竹叶、白通草,入上焦,走下焦,导湿邪从上至下而出。二药佐杏仁利湿行气,针对溺阻一症着力稍多。

       六药相合,湿去肺宣,周身气机畅行,舌白自退,头胀、身痛肢疼随之而解,诸症自愈。

       或问:案中没有明显热象,方中为什么取用具有清热作用之滑石、大竹叶、白通草?

       答:湿邪着人,可寒化,可热化。案中虽然没有明显热象,但也未见明显寒象。此时用药,过寒易诱使湿邪寒化,过热易诱使湿邪热化。还有,湿痹气阻也易化热。故方中在温燥化湿的同时,合用淡渗利湿清热之品,使湿去气行而无化热之虞。

       或问:麻黄也有宣肺之功,又有利小便之效。方中杏仁是否可用麻黄代替,或麻黄、杏仁合用?

       答:如果开大方大剂,有别药佐制,应该是可以的。但从方简药精的标准来看,不可以。因麻黄开表功胜,而此案中无须开表。

       2.“先论上焦”的高明之处

       【叶案】:

       王二十 酒肉之湿助热,内蒸酿痰,阻塞气分。不饥不食,便溺不爽,亦三焦病。先论上焦,莫如治肺,以肺主一身之气化也。

       杏仁 栝蒌皮 白蔻仁 飞滑石 半夏 厚朴

       解读:

       过食酒肉,痰浊湿热内生内阻自也必然。中焦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痰浊湿热内阻中焦,三焦气机不畅,升降窒塞,则不饥不食、便溺不爽也是必然。治疗当清化痰浊湿热,升脾降胃,恢复三焦气机升降。为什么案中“先论上焦”,而不是“先论中焦”?

       酒肉之伤人,当是日积月累之功。酒肉之湿助热,内蒸酿痰,阻塞气机,当有一个时间积累因素,当有一个有隐到显、由轻到重过程,应该是逐步形成一个痰浊湿热体质。在此基础上,因不饥不食、便溺不爽就诊。而诱发或加重不饥不食、便溺不爽促使其就诊者,不应该仅仅是痰浊湿热中阻,应该有其他因素,较多见者是“外感”。

       也就是说,本案极可能是在内伤基础上的外感病。只是在内伤基础上外感征象不显。于是,开手之方先治肺。治肺的优点在于:一是不易留邪或引邪涤入;二是有助于三焦气机的畅行,至少可以先使小便畅行。

       本案的高明之处在于“先论上焦”。

       当然,治肺只可暂用,无论取效多少,下一步治疗重心必然是中焦。

       用药上,仍以杏仁宣降肺气为主,合用白蔻仁、半夏、厚朴化湿利气,栝蒌皮宽胸利气化痰,滑石利湿清热。

       值得注意的是,方中半夏导胃气下行,厚朴导大肠之气下行,与杏仁相合,可导三焦气机下行。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案中大便不爽,而方中并没有使用全瓜蒌或瓜蒌仁伍厚朴通达腑气,而是选用瓜蒌皮。可见,用方者着眼点仍在于肺气上。

       “肺主一身之气”,《临证指南医案》中反复提及。但后世对这句话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或问:本案直治中焦,兼顾上下焦是否可行?

       答:临床上,类似本案者很多时候都是从治疗中焦入手的,也可以见效,也可以收功。但是,中医临证有高下之分。治中焦前先治上焦,分步走而先后有序,远期疗效会更好。

       3.湿热发黄在表、在肺治当有别

       【叶 案】:

       孔 心中热,不饥不寐,目黄自利,湿热内伏。

       淡黄芩 连翘 炒杏仁 白通草 滑石 野赤豆皮

       解读:

       心中热,当指胸中热。

       自利,当指大便溏泄(伴小便短少)。

       湿热内伏于肺,三焦气机不利,致心中热,目黄,不饥不寐。自利为肠腑传导失司。

       治疗以淡黄芩、连翘清上焦热,解心中热;炒杏仁、白通草、滑石、野赤豆皮通宣肺气,利湿清热。热清湿去,肺气恢复宣降,则胃气和降,不饥自解;肠腑复常,自利自解;胸中之气不窒,不寐自解。

       《伤寒论》第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即连翘根,下同)赤小豆汤主之。”尤在泾在《伤寒贯珠集》中指出:“瘀热在里者,汗不得出而热瘀于里也。故与麻黄、杏仁、生姜之辛温,以发越其表;赤小豆、连轺、梓白皮之苦寒甘,以清热于里;大枣、甘草,甘温悦脾,以为散湿驱邪之用……”

       本案中有“目黄”一症,单从治疗湿热发黄考虑,本案用方与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有无关联?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治疗湿热在表之发黄,本案用方治疗湿热在肺之发黄。湿热在表,需麻黄、杏仁、生姜辛温开表散邪;湿热在肺,不需开表散邪,而需淡渗清利湿热,宣降肺气,故用杏仁伍通草、滑石。另一组药物,赤小豆、连轺、梓白皮,后世多用赤小豆、连翘、桑白皮,在本案中用到了黄芩、连翘、野赤豆皮。两方对照,叶氏处方是否源于对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的化裁。

       同是湿热发黄,在表、在肺,治疗当自有别!

       识证、立法、用方,“识证尤为紧要”!

       4.“清上焦”需注意 “湿走气自和”

       【叶 案】:

       某二九 湿温阻于肺卫,咽痛,足跗痹痛。当清上焦,湿走气自和。

       飞滑石 竹叶心 连翘 桔梗 射干 芦根

       解读:

       上有咽痛,下有足跗痹痛,当治上?治下?还是上下同治?

       表寒里热,也可以见上有咽痛,下有足跗痹痛。

       如从《伤寒论》临床体系辨治,当用辛温开痹、辛寒清热,或者可以说“开太阳、清阳明”。

       提到“开太阳”,叶氏可谓高手,《临证指南医案》中不乏开太阳案例。

       但本案中,叶氏没有从表里考虑,而是从上下考虑。考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故咽痛;考虑“肺主一身之气”,肺气不利,湿热痹阻,故足跗痹痛。

       也许,足跗痹痛的主因不除外湿热痹阻于下。但病症初起,咽痛较显,仍当治上、治肺为先。倘咽痛解而足跗痹痛仍不解者,再考虑治下。

       湿热内蕴,气机痹阻。治疗的关键点在于湿。湿为有形之邪,热为无形之邪,湿去则热无所附着。且痹阻气机的主因是有形之湿邪,湿去则气机畅行,故案中说“湿走气自和”。

       处方中,滑石、竹叶心、芦根清利湿热,连翘清心,桔梗宣肺,射干清热利咽。其中,滑石、桔梗、射干、芦根走肺,竹叶心、连翘入心。六药合用,清化上焦湿热。

       或问:“湿热阻于肺卫”,为什么本案中不用杏仁宣降肺气?

       答:本案的主症是咽痛,而不是肺气宣降失常的咳喘等症,故没用辛苦温之杏仁。

       或问:案中明言“湿走气自和”,为什么不用白蔻仁、厚朴等化湿行气之品?

       答:本案湿温,以热邪为主,案中明言“湿走气自和”,但也明言“清上焦”,治疗以清热为主,只是注意到不能一味清热,而需佐以去湿。因此,案中选用了淡渗利湿之品,而避用了辛温、苦温助热之品。

       “清上焦”中能注意到“湿走气自和”,是叶氏辨治精微之处。

       5.咽阻为湿甚 需化湿利气

       【叶案】:

       周 病起旬日,犹然头胀,渐至耳聋。正如《内经》所云:因于湿,首如裹。此呃忒鼻衄,皆邪混气之象。况舌色带白,咽喉欲闭。邪阻上窍空虚之所,谅非苦寒直入胃中可以治病。病名湿温,不能自解,即有昏痉之变,医莫泛称时气而已。

       连翘 牛蒡子 银花 马勃 射干 金汁

       解读: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指出:“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

       本案为湿热困阻上焦。

       湿热困阻,达十日之久不解,上焦清窍渐闭,见头胀、耳聋、喉阻。舌色带白为湿阻之征,鼻衄为肺热之象,肺气痹阻为呃忒之因(《温病条辨》中有:“太阴湿温,气分痹郁而哕者,俗名为呃,宣痹汤主之。”)。

       本案倘从《伤寒论》辨治体系考虑,非太阳病,非阳明病,非三阴病,只能辨为少阳病。头胀、耳聋等诸清窍病症,以及舌色带白(“舌上白苔”),也符合少阳病。但如何治疗?显然,柴胡剂似乎不适。

       湿热郁闭日久,诸窍渐闭,有“昏痉之变”,治疗当分消湿热,佐芳香开窍,或兼清心护心之品。但方中用药似极平淡,清热有余而化湿不足,也乏开窍之品。为什么?

       银花、连翘辛凉清散,牛蒡子、马勃、射干清热解毒利咽,金汁清热解毒醒神。从用药中分析,本案治疗似乎不急于治疗湿热,而急于治疗“咽喉欲闭”。

       咽喉闭可使人立亡,急则治标,急以解毒利咽而开喉闭。

       本案用方,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去金汁,制定为银翘马勃散,用治湿温喉阻咽痛。

       “湿温喉阻咽痛,银翘马勃散主之。”“银翘马勃散方(辛凉微苦法):连翘一两,牛蒡子六钱,银花五钱,射干三钱,马勃二钱。上杵为散,服如银翘散法。不痛但阻甚者,加滑石六钱,桔梗五钱,芦根五钱。”

       吴氏将本方视为治疗咽痛方,且视咽痛为热甚,咽阻为湿甚,湿甚时需加化湿利气之品。

       6.伤暑初起宜治上焦

       本案病发于暑天,急性起病,从中暑考虑,应该是内伤基础上的外感病。暑热开泄,虽有“表证”,但不宜开表,只宜清解暑热。暑热弥漫三焦,阻滞气机,虽有气机升降失常,但病变初起,只宜化气利湿而治肺利三焦,不宜过早升降脾胃。叶氏明确提出:“暑湿热气,始由肺受,漫布三焦。”本案治疗,淡渗佐以微辛,清暑利湿中畅利气机,强调“上病治上”,不宜早用中、下焦药物。

       【叶案】:

       姚 奔走气乱,复饮烧酒,酒气辛热,有升无降,肺气膹郁,上下不通。舌白消渴,气结自胸及腹,澼澼自利不爽,周身肤腠皆痛,汗大出不解。无非暑湿热气,始由肺受,漫布三焦。群医消导苦药,但攻肠胃,在上痞结仍然。议淡渗佐以微辛,合乎轩岐上病治上之方。

       西瓜翠衣 川白通草 大豆黄卷 马兜铃 射干 苡仁

       解读:

       大便泻下不畅,胸脘腹气阻痞胀,如为内伤病证,辨治首先考虑中焦脾胃。“群医消导苦药,但攻肠胃”,当是基于这一认识。

       身痛汗出,从伤寒学说体系考虑,当有“太阳病”,有外感表证。结合前面见症,从六经辨证体系,可考虑表里同病,太阳、阳明合病或太阳、太阴合病。

       但,如属伤寒太阳病,身痛时不应该有“汗大出”(可以有汗出),也不应该有“舌白消渴”。特别是季节在夏暑,伤寒相对少见,即使患伤寒太阳病,起病如有身痛,一定会伴无汗。

       中医临床上,辨病是极其重要的。如辨外感病与内伤病,辨伤寒与温病,辨外感温病与伏气温病,辨风温与暑温等等。每一种“病”都有其相应的辨治体系。

       本案病发于暑天,急性起病,从中暑考虑,应该是内伤基础上的外感病。

       暑热开泄,虽有“表证”,但不宜开表,只宜清解暑热。

       暑热弥漫三焦,阻滞气机,虽有气机升降失常,但病变初起,只宜化气利湿而治肺利三焦,不宜过早升降脾胃。叶氏明确提出:“暑湿热气,始由肺受,漫布三焦。”

       本案治疗,淡渗佐以微辛,清暑利湿中畅利气机,强调“上病治上”,不宜早用中、下焦药物。选用西瓜翠衣轻走上焦,解暑热,渗暑湿。合通草、大豆黄卷、苡仁利湿清热,马兜铃、射干清肺利肺。全方轻清走上,利湿清热,流畅气机。

       本案消渴汗大出,暑热较甚,故不用杏仁、豆蔻等辛苦温之品化气除湿,而选用西瓜翠衣、马兜铃、射干等辛苦寒之品清热除湿。

       本案内伤于“奔走气乱,复饮烧酒”,而非内伤脾胃气虚。倘内伤脾胃气虚之体复感暑湿,则又当考虑李东垣“清暑益气汤”类方。

       同为伤暑,汗大出,消渴,本案“舌白”(白腻)有湿(当有脉不洪大),故不用白虎加人参汤。

       同为伤暑,“舌白”,本案为病变刚起,暑湿漫布三焦,但病变关键病位在于上焦肺,故不用走中焦的白虎加苍术汤。

       7.伏暑三焦同病 重点在治肺

       《温热论》中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温病条辨》中说:“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叶天士在伤寒辨治体系“首犯太阳”的思维框架中,注意到并明确提出温病“首先犯肺”,并付诸临床证治中,这在中医学发展史上是一大创举。三焦同病,如为内伤杂病,治疗往往从中焦入手;如为外感温病,治疗往往从上焦着眼;如为外感伤寒,治疗往往从少阳或厥阴入手。

       【叶案】:

       范 伏暑阻其气分,烦渴,咳呕喘急,二便不爽。宜治上焦。

       杏仁 石膏 炒半夏 黑栀皮 厚朴 竹茹

       又 痰多咳呕,是暑郁在上。医家乱投沉降,所以无效。

       石膏 杏仁 炒半夏 郁金 香豉 黑山栀

       解读:

       伏暑,《温病条辨》中说:“长夏受暑,过夏而发者,名曰伏暑。”并进一步解释说:“盖气虚不能传送暑邪外出,必待秋凉,金气相搏而后出也。金气本所以退烦暑,金欲退之,而暑无所藏,故伏暑病发也。”

       伏暑阻其气分,实则暑湿热内阻,气化不利。《温病条辨》中也明言:“伏暑、暑湿、湿温,证本一源。”同是“暑兼湿热”。

       烦渴,咳呕喘急,二便不爽,上、中、下三焦症状俱见。倘缓慢起病,为内伤杂病,治疗当从脾与胃、肺与大肠着眼,无非祛邪复正,恢复脾升胃降,恢复肺气宣降、腑气下行。其中,中焦脾胃的升降尤为重要。

       本案为与季节明显相关的外感病,暑病。案中未言舌苔,以理相推,舌苔当腻。

       外感暑病,病机为湿热内阻,气化不利,三焦受累,治疗该如何着手?叶氏从上焦入手,从治肺入手,“宜治上焦”。

       三焦症见,三焦受累,而着眼于治疗上焦,有如提纲挈领,纲举而目张。

       《温热论》中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温病条辨》中说:“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叶天士在伤寒辨治体系“首犯太阳”的思维框架中,注意到并明确提出温病“首先犯肺”,并付诸临床证治中,这在中医学发展史上是一大创举。吴鞠通构建外感温病学说体系,从手太阴始,可谓真正明白叶氏者。

       三焦同病,如为内伤杂病,治疗往往从中焦入手;如为外感温病,治疗往往从上焦着眼;如为外感伤寒,治疗往往从少阳或厥阴入手。

       本案用方,用杏仁宣降肺气,石膏清解暑热,当为主药。伍炒半夏、厚朴温化痰湿,半夏降肺胃气机,厚朴降胃肠腑气。栀子清利三焦湿热,用栀皮取其轻清走上。竹茹清化上、中焦痰热。六药合用,三焦同治而重点在于治肺。

       湿热为病,疗程往往较长,不比伤寒可以一汗而解。二诊诸症俱在,从处方变更来看,去厚朴、竹茹,加郁金、香豉,似乎“二便不爽”当有好转,而见症以上、中焦为主,栀子豉汤宽胸利膈除烦热。再次强调暑郁在上,不宜乱投沉降。

       8.湿热内阻之邪防逆传心包

       【叶案】:

       王某,舌白烦渴,心中胀闷,热邪内迫,气分阻闭,当治肺经。倘逆传膻中,必致昏厥。

       杏仁 郁金 滑石 黄芩 半夏 橘红 栝蒌皮

       解读:

       烦渴而舌苔黄腻,当为典型湿热之征。烦渴而舌苔白腻,当为湿热初起之征。尽管舌苔尚未黄腻,但邪热已盛。

       心中胀闷,当指胸中及心下胀闷,上焦及中焦气机阻滞之征。

       湿热弥漫,可见三焦及表里见症。倘痰湿热内阻,往往阻滞于肺、胃,停于上、中二焦。本案即为痰湿热内阻肺胃(湿热阻于肺胃,往往化生痰热)。

       邪在上焦,内阻之邪较弥漫之邪更宜逆传心包膻中。

       案中以杏仁辛苦温宣降肺气。伍郁金、滑石、黄芩、栝蒌皮清化痰湿热,流畅气机。伍半夏、橘红燥化痰湿,流畅气机。

       倘借用《温病条辨》中对药物的解读,有:杏仁、滑石“先宣肺气,由肺而达膀胱以利湿。”郁金“芳香走窍而开闭结。”(此案用郁金有防逆传膻中之意)橘红、半夏“强胃而宣湿化痰”。半夏“开气分之湿结”,黄芩“开气分之热结”。可参考。

       本案处方,倘去栝蒌皮,加黄连、厚朴、通草,即为《温病条辨》中焦篇中的杏仁滑石汤(杏仁三钱,滑石三钱,黄芩二钱,橘红一钱五分,黄连一钱,郁金二钱,通草一钱,厚朴二钱,半夏三钱),治疗“暑温、伏暑,三焦均受”者。

       黄芩伍栝蒌皮,治在上焦;黄芩伍黄连、厚朴,则治在中焦及下焦。处方配伍,不可轻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