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邵雍《渔樵问对》(二)

 新用户38922816 2023-03-01 发布于海南
图片


邵雍《渔樵问对》(二)

(二)知事心践形之为大

1

樵夫又问到:“鱼可以生吃吗?”渔夫回答说:“烹饪的鱼可以食用。

樵者又问曰:“鱼可生食乎?”

曰:“烹之可也。”

邵雍《渔樵问对》

2

樵夫问:“一定是用我的柴,燃起薪火,来帮助烹饪,你垂钓的鱼吧?”

曰:“必吾薪济子之鱼乎?”
邵雍《渔樵问对》

3

渔夫回答说:“是的。”

曰:“然。”
邵雍《渔樵问对》

4

樵夫说:“我是知道有这样的作用,才和你讲的啊。”

曰:“吾知有用乎子矣”
邵雍《渔樵问对》

5

渔夫回答道:“然而你知道你的薪柴,能够帮助我烹饪鱼,却不知你的薪柴,之所以能帮助我烹饪鱼的原因。薪柴可以烹饪鱼的作用已经流传很久了,不用你说大家都知道。如果大家都不知道火能燃烧木柴,那么你的薪柴即使堆积的如山丘一样,又能拿它怎样呢?”

曰:“然则子知子之薪,能济吾之鱼,不知子之薪所以能济吾之鱼也。薪之能济鱼久矣,不待子而后知。苟世未知火之能用薪,则子之薪虽积丘山,独且奈何哉?”
邵雍《渔樵问对》

6

樵夫说:“非常愿意听闻你讲讲其中的方法。”

樵者曰:“愿闻其方。”
邵雍《渔樵问对》

7

渔夫回答道:“火产生于运动之中,表现为动态,水产生于静止之中,表现为静态。动与静是有相互作用的,水火之间也是存在相互依存休戚的作用。

曰:“火生于动,水生于静。动静之相生,水火之相息。
邵雍《渔樵问对》

8

水火之中,隐藏着作用;草木之中,也存在着形体。

水火,用也;草木,体也。
邵雍《渔樵问对》

9

作用的产生在于:人类在不断寻找有利于生存的方法,使事物的形体内涵发挥作用(用生于利)。而当事物的形体产生出作用时候,事物的形体就会产生损害(体生于害)。

用生于利,体生于害。
邵雍《渔樵问对》

10

利害的问题在于人类对于事物情态的认识,事物中隐藏的形体和作用是事物本质属性的体现。

利害见乎情,体用隐乎性。
邵雍《渔樵问对》

11

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加上事物的情态,先哲圣人就能够让我们知道薪火烹饪鱼的道理,成就你的薪柴,让其发挥它的作用。好比我的鱼,放在自然温度下,就会慢慢腐臭败坏,一点用都没有了。又怎能养活人的七尺之躯呢?”

一性一情,圣人能成子之薪。犹吾之鱼,微火则皆为腐臭败坏,而无所用矣,又安能养人七尺之躯哉?”
邵雍《渔樵问对》

12

樵夫说:“火的作用大于薪柴,见识浅薄的我已经知道了,敢冒昧的请教您,既然火善于烧灼物体,为什么要借助薪柴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呢?”

樵者曰:“火之功大于薪,固己知之矣。敢问善灼物,何必待薪而后传?”
邵雍《渔樵问对》

13

渔夫回答道:“薪柴,是火燃烧的载体。火,是发挥薪柴的作用。火是没有固定形体的物质,等薪柴燃烧后成为一种可以看到的形体(灰烬);薪柴,自身不能发挥作用,等被火燃烧后,产生作用。所以凡是有形体的物质,都是可以焚烧融化的。”

曰:“薪,火之体也。火,薪之用也。火无体,待薪然后为体;薪无用,待火然后为用。是故凡有体之物,皆可焚之矣。”
邵雍《渔樵问对》

14

樵夫接着问道:“水是属于有形体的物质吗?”

曰:“水有体乎?”
邵雍《渔樵问对》

15

渔夫回答道:“是的。”

曰:“然。”
邵雍《渔樵问对》

16

樵夫问:“那么火能焚烧水吗?”

曰:“火能焚水乎?”
邵雍《渔樵问对》

17

渔夫说:“火的性质是能使物体发挥作用,但没办法与物体共存。火能够隔着其他物体使水发热产生作用,但不能直接和水共存,所以火遇到水就熄灭了。水的性质是与其他物体共存,并产生其作用,水的形体能随和溶解其他物体,而不能直接与火相迎合,所以水隔物遇到火就会变热。这就是为什么,在自然界中,有温泉而没有寒冷的火的原因,水克制火而使火熄灭,火通过物体使水沸腾雾化,这就是古人所谓水火相克相生的道理。”

曰:“火之性,能迎而不能随,故灭。水之体,能随而不能迎,故热,是故有温泉而无寒火,相息之谓也。”
邵雍《渔樵问对》

18

樵夫问:“火的道理产生于它的作用,那么火也是有形体的吗?”

曰:“火之道生于用,亦有体乎?”
邵雍《渔樵问对》

19

渔夫回答说:“火是以发挥自身的作用为根本首位,以使物质产生作用而为末位,因此说火属于动态。水以物质的形体为根本首位,以隐藏的物质作用为末位,所以水在没有外界因素时,体现出相对的静态。所以应该说,火也是有形体的,水也是有所用的。所以水火之间,能够相互帮助又能相互克制,不单独是水火之间存在这种道理,天下的很多事情中都是有这种道理存在。世界上万物的存在,关键的问题在于所要产生的作用,万物的事情不过如此而已。”

曰:“火以用为本,以体为末,故动。水以体为本,以用为末,故静。是火亦有体,水亦有用也。故能相济又能相息,非独水火则然,天下之事皆然。在乎用之何如尔。”
邵雍《渔樵问对》

20

樵夫说:“有关物体中隐藏着神秘的作用,可以得到类似于著作一样可以看到听到的学问吗?”

樵者曰:“用可得闻乎?”
邵雍《渔樵问对》

21

渔夫回答道:“可以通过领会而得知的,是物体的性质。可以用语言描述表达的,是物体的情态。可以用形象比喻得知的,是物体的形体。可以通过数量计算的,是物体的个体数量。而关于用的奥秘,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奇妙用处,人们为此做出过哲理言论,可以意会得到,但不可用简单的语言传颂。”

曰:“可以意得者,物之性也。可以言传者,物之情也。可以象求者,物之形也。可以数取者,物之体也。用也者,妙万物为言者也,可以意得,而不可以言传。”
邵雍《渔樵问对》

22

樵夫就问道:“不可用简单的语言传颂的道理,那么你又是如何得以了解知道的呢?”

曰:“不可以言传,则子恶得而知之乎?”
邵雍《渔樵问对》

23

渔夫说:“就是因为我知道,所以才说(用)是不能以语言来传颂的。不是惟独我不能用语言传颂,先哲圣人也不能以语言来传颂有关万物中的用。”

曰:“吾所以得而知之者,固不能言传,非独吾不能传之以言,圣人亦不能传之以言也。”
邵雍《渔樵问对》

24

樵夫听闻此言就接着问道:“先哲圣人既然不能以言语传颂,那么(关于万物用的问题)六经不是以语言文字传颂的吗?”

曰:“圣人既不能传之以言,则六经非言耶?”
邵雍《渔樵问对》

25

渔夫反问道:“六经是事情发生后,用言语描述和总结出来的,怎么能算作是对用的表述呢?”

曰:“时然后言,何言之有?”
邵雍《渔樵问对》

26

樵夫感叹而称赞道:“天地之中的道理是为人去认知和预备的,万物之中的道理是为万物自身预备的,众多奇妙的道理是为神秘而预备的。天下能做的事由天地万物做完毕了,又何必去苦苦的凭空思索,何必去思虑重重!

从今而后,我知道了了解事情要用心实践最为重要。

没有遇见你,不知道你所说的道理之门,那就会在多次错误的认识里以至于给自己带来危害。”

樵者赞曰:“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道备于身,众妙之道备于神,天下之能事毕矣,又何思何虑!吾而今而后,知事心践形之为大。不及子之门,则几至于殆矣。”
邵雍《渔樵问对》

27

樵夫和渔夫,刚开始是在谈论有关薪火烹饪鱼而解决饱食的问题,而在问答中显示出两个人都是具有学识的隐士,有缘相遇成为知己,言论已经开始涉及到有关《易》的学问了。

乃析薪烹鱼而食之饫(yu),而论《易》。
邵雍《渔樵问对》
图片

读后感

----- 不及子之门,则几至于殆矣-----

  樵夫的问题是:

  1. 我是知道柴火可以有烹饪鱼的作用的啊,渔夫你为什么觉得我不知道万物的作用呢?

  2. 有关万物作用的学问,是否可以听别人讲就可以知道了?比如六经不也是传颂万物作用的学问?

     对话以上面两个问题而展开,层层递进的讨论,令人对生活中的现象抽丝剥茧,体会其中奥义。

   渔夫的回答是:

樵夫只看到了万物的表象,而并没有思考万物的用,即万物的本质。比如我们都知道柴火烹饪鱼,但却很少去思考,为什么柴火可以用来烹饪鱼,为什么水遇到火就熄灭了?而火隔着锅就可以把水煮沸?

   渔夫认为,物体的属性,是可以通过领会而得知的,物体的情态,也可以通过语言表达所获得,而观察物体的形状也可以了解物体的形态,物体的个体也可以用数量来计算,但唯有物体的用,只能领会,却不能言传。

   而六经所记载的,都是已经在自然界产生,被人们观察到的用,这并不是真正的知道和发现了万物的用,而是对已经发生的事做了一个描述而已。

     章节最后樵夫的那段领悟道出了本篇的精髓:想要知道万物规律的作用,只有用心实践才是最重要的。

   樵夫反思自己当初只凭自己眼睛所见就对渔夫的垂钓之事,妄下结论,未免太过草率与肤浅。但辛亏渔夫愿意与他沟通交流,让他明白了:万物的奥秘已隐藏于天地之中,需要用心实践,才能意会,光说是没有用的。

    与渔夫的对话,提升了樵夫的认知,使其没有在错误的认知中耗费此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