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读《史记》之孔子

 营养及健康管理 2023-03-01 发布于贵州

 孔子出生在鲁国,他出生时头顶凹陷,所以取名为丘子仲尼。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礼”。“仁”,“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要实现“爱人”,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礼”,“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思想的形成在他小时候就有体现:“孔子小时候玩游戏,常常陈列礼器,讲究礼节法度。”“做季氏的管理仓库的小吏,实物账目完全相符;做管理牲畜的小吏,牲畜繁衍生息,因此当了司空。”套用今天的话是从小看大。

 孔子到周学习教礼遇见了老子,与老子辞行,老子送他说:“我听说富贵的人送人是给钱财,仁德的人送人是用言语。我得不到富贵,盗用仁义的名义,用言语为你送行······。”个人认为,孔子这次与老子的相见对孔子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思想体系的形成与当时的意识形态、国家、社会、人文、历史、经济等诸多因素综合形成独特的一套思想体系。

 孔子的一身是颠沛流离的,二十多岁的时候开始游走于各国之间,言谈举止之间就表现出“礼”、“德”、“仁”,如景公问孔子:“过去秦穆公国家弱小,地方偏僻,他称霸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说:“秦穆公国家虽小,他的志向很大;地方虽偏僻,行为公平正直。”景公请教政事,孔子说:“做国君要像做国君的样子,做大臣要像做大臣的样子,做父亲要像做父亲的样子,做儿子要像做儿子的样子。”此谓礼节法度,遵循就不会有错,是德与法的结合。

 孔子周游列国,是希望有个一官半职,是希望有国君赏识他,当然前提是与他的价值观相符,否则宁可不要。景公留住孔子说:“用对待季氏的礼节招待您,我办不到。”孔子于是启程,返回鲁国。

 孔子的礼节,在今天看来太过重于繁文缛节了,不利于和谐友好共同发展。齐、鲁两国国君会面时,孔子认为其中的环节不符合礼数,于是快步上前,抢步登上台阶,挥袖说道:“我们两国君主举行友好会盟,夷狄的乐队到这里干什么?请命令主管官吏执法!”

 孔子周游过程也不易,充满风险,甚至有性命之忧。孔子到卫国,住在子路内兄颜浊邹家。卫灵公问孔子:“在鲁国领多少俸禄?”孔子回答说:“俸粮六万斗。”卫国人也供给粮食六万斗。没住多久,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说孔子的坏话。灵公派公孙余假频繁进出。孔子怕招罪,住了十个月后,离开卫国。

 孔子的迂腐,用现在的眼光看太教条主义了,《史记》中亦可窥一斑,如食物切割不得法就不吃;座位与身份不符就不坐;在死了亲属的人身旁进餐就不吃饱。

 孔子的最大成就是研究完成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用诗书礼乐进行教授,弟子差不多三千人,身通六艺的有七十二人。不过在我看来,这七十二人未见将老师的思想发扬光大,后世典籍中未见半点资料。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弟子,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待人忠诚、坚守信用;不主观、不武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这一点在今天都实用,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推崇。

 司马迁评价孔子借《诗经》曰:“道德像高山一样使人敬仰,行为像大路一样供人遵循。”太史公这个评价相当的高。

 我对孔子思想文化持客观态度,不盲从。有用部分则继承,不适合则扬弃,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