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鸡蛋营养密度高,然胆固醇如何取舍

 营养及健康管理 2023-03-01 发布于贵州

 大家都知道蛋类是营养价值很高的食物,富含优质蛋白质、脂溶性维生素、大多数矿物质,然其胆固醇高,全鸡蛋的营养,90%以上是在蛋黄里面。一直以来,不断的有人问我蛋黄到底能不能吃,会不会有胆固醇摄入过量,导致血脂、血糖、血压增高和加重冠心病、脂肪肝等风险。

 胆固醇的作用:

 (1形成胆酸:胆汁产生于肝脏而储存于胆囊内,经释放进入小肠与被消化的脂肪混合;胆汁的功能是将大颗粒的脂肪变成小颗粒,使其易于与小肠内在胰脂肪酶的作用下吸收。在小肠尾部,85%一95%的胆汁被重新吸收入血,肝脏重新吸收胆酸使之不断循环,剩余的胆汁(5%15%)随粪便排出体外。肝脏需产生新的胆酸来弥补这5%一15%的损失,此时就需要胆固醇。

 (2)构成细胞膜: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细胞膜包围在人体的任何细胞,胆固醇是细胞膜的基本组成成分。有人曾发现给动物喂食缺乏胆固醇的食物,结果这些动物的红细胞脆性增加,容易引起细胞的破裂,因此,可以想象要是没有胆固醇,细胞就无法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生命也将终止。 

 (3)合成激素:激素是协凋多细胞机体中不同细胞代谢作用的化学信使,参与机体内各种物质的代谢,包括糖、蛋白质、脂肪、水、电解质和矿物质等的代谢,对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十分重要。人体的肾上腺皮质和性腺所释放的各种激素,如皮质醇、醛固酮、睾九酮、雌二醇以及维生素D等都属于类固醇激素,其前体物质就是胆固醇。

 胆固醇的的来源:

 (1)外源性摄入:饮食中的胆固醇几乎全部来自动物性食物,其中以禽卵和动物的脏器及脑髓中含量最为丰富。食物中的胆固醇多为游离(自由)胆固醇,少量为胆固醇酯。进食后,食物中的游离胆固醇在小肠腔内与磷脂、胆酸盐结合形成微粒,被肠黏膜细胞吸收后与长链脂肪酸结合形成胆固醇酯。大部分的胆固醇酯形成乳糜微粒,少量组成极低密度脂蛋白,经淋巴系统进入血循环。胆固醇酯需在胰胆固醇酯酶的作用下,水解为游离胆固醇才能被机体吸收。食物中的胆固醇大约有40%能够被小肠吸收。

 (2)内源性合成:正常情况下,人体所需的胆固醇有一半以上是由机体自身合成。内源性胆固醇在肝脏和小肠黏膜由乙酸合成而来,从糖类、蛋白质、脂肪代谢产生的乙酰辅酶A是合成胆固醇的基质,合成过程受B一羟基一p一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催化,生成的胆固醇亦以脂蛋白形式进入血循环。几乎机体所有的细胞都能合成胆固醇,肝脏是机体合成胆固醇最旺盛的器官,占合成重量的一半以上,其次为小肠和皮肤。

 脂类是人体三大供能营养素之一,脂类主要包括甘油三酯,磷脂和胆固醇三类,胆固醇是维持人体正常新陈代谢不可缺少的原料,是抗老防衰的重要物质。

 但是,大家不知道或者是没有注意,健康成人血浆胆固醇水平一般情况下是比较稳定的(3.10~5.69mmol/L,相当于120~220mg/dI),当>5.69mmol/L时,血浆胆固醇水平升高,而高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中风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害怕胆固醇高,因而对许多有营养的食物不敢吃。

 为什么美国营养膳食指南去掉了胆固醇摄入限制?并不是胆固醇无害,而是即使食物中摄入较多胆固醇,对血胆固醇浓度的影响也微乎其微。血中胆固醇主要来源于内源性合成而非食物摄入,因此受膳食胆固醇的影响较小。

 那么鸡蛋真的不可以吃吗?

 首先,鸡蛋黄中含有丰富的磷脂。在膳食中磷脂可以将胆固醇乳化成微粒状态,一方面可以使之漂浮血液中,不会沉积在血管壁上;另一方面更小的结构可以更利于机体吸收转为能量。

 其次,在我们的膳食中,还有植物固醇。而植物固醇的结构形式和胆固醇非常相似,植物固醇不会升高血脂水平,这样在吸收的过程中就可以减少胆固醇的吸收。

 第三,在我们的膳食中还含有膳食纤维。而膳食纤维又有两种,一种是能吸水膨胀的可溶性膳食纤维,比如水果中的果胶,这种膳食纤维带有一定的黏性,它可以黏附住胆固醇,使之不易吸收;另一种不可溶的膳食纤维,比如蔬菜中的纤维状的东西,它们在进入肠道后回形成网状,这样使胆固醇在进入血液中的受阻,从而减少胆固醇的吸收。

 第四,在食物中还含有胆碱和甜菜碱,它们都可以降低血脂。同时根据数据调查,高血脂病人每天摄入一个鸡蛋,他们的血脂水平完全不会升高。

 当然,对于有高胆固醇血症和相关疾病的患者,除应遵从医嘱,结合药物抑制体内胆固醇的合成之外,还要限制饮食中胆固醇、总脂肪和饱和脂肪的摄入。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多数胆固醇含量也高,在限制总脂肪摄入的基础上,可适当降低动物脂肪摄入比例,提高植物脂肪比例或者以植物脂肪为主。因此,建议禁止摄入动物脑髓,少吃动物内脏、动物肥肉、动物油脂、鱼卵等高胆固醇食物,同时限制蛋类的摄入量。

 不要因噎废食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