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这个提倡和做法是非常不错的,旨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问题,也一直是老百姓关注的焦点问题,一方面方便居民就近看病,另一方面节约医疗资源。 尽管倡导了数年,但现实依旧是一方面群众就医难,就医贵,大医院“一床难求”,另一方面居民对基层医疗机构不信任,有病宁愿到三甲医院去就诊。导致基层医疗机构病人少出现“门庭冷落”,而大医院的病人“人满为患”现象。 很多居民反映,社区医院虽然是在家门口,拉近了和群众的距离,但是能够做的只是开开药、打打针,比药店服务多不了多少。居民们仍旧坚持认为 “看病要去大医院,那里的医务人员水平高,看病踏实。 在我看来,问题的根源是基层医疗机构本身导致的,而且有的因素是不可抗拒的。 当前基层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医务人员数量有限,业务和服务水平有待加强提高。工作缺乏主动性,居民信任度不高;二是基层医疗机构设备落后,实施基本药物零利润,治疗药物品种不齐全,部分药品价格过低或者过高有待调整;三是宣传力度不够,未能与大医院建立“双向转诊”的医疗体系。 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的技术问题,医护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有医务人员甚至只是中专毕业,而正规医学院毕业的学生,都愿意去大医院,到基层卫生机构服务对他们来说既没有前途,也很难学到更高深的医术。社区比较复杂,基层医疗机构什么情况都会碰到,鉴于特殊情况,因此数年前开始有了全科医生,郑强教授说过一句话“什么叫全科医生?就是什么病都看,而专科医生是专业的。”有人说全科医生是“万京油”(非贬低之意),而居民不能判别什么病该找专科医生,而找社区没有解决或者转诊,认为社区医生技术水平低。 有人说“基层医疗机构不靠谱,是因为有的基层医院医护人员自身技术不过关,出现误诊,影响了基层医院形象。”“基层医院规模小,看的也都是小病,选人用人可能不像大医院那么严格,加上资金有限,设备方面也有缺陷。导致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提升缓慢。” 基层医护人员的再学习问题太少或者没有,应该以进修、交流、培训等形式定期进修,而不是走形式,应该实实在在的到三甲医院去进修一年两年。但是这个问题比较麻烦,社区医院都是私人所有,要让老板花钱让你去学技术还不能上班,不可能! 基层医疗机构的检查设备问题,相对而言,基层医疗机构的检查设备比大医院薄弱,仪器老化,甚至有的是三甲医院淘汰下来的。记得某城区一社区医院老板告诉我,他的B超机子是大医院淘汰下来的,才两千多块,至于B超结果的精度和准度,他说不用考虑。 社区医院开药方面,限制比较大。在我国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以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只能采用目录范围内的药物,不能超出范围,导致有很多患者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药品不齐全,而不能就近就诊、购药。 管理问题,基层医疗机构大多存在管理混乱,如医护人员的松懈,工作流于形式,上班时间安排不合理等;卫生方面如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没有严格分开,桌面玻璃灰尘满布。 医保问题,作为基层医疗机构,有的医保达不到开通的条件,而影响了居民的就诊和开药。 服务能力不足,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医生慢病的诊断标隹、控制标准和健康管理知识掌握欠缺,健康指导缺乏针对性,妇幼健康管理服务规范性还有待加强,培训力度不够,针对性指导不强。乡村两级、城区接种单位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之间在接种管理工作衔接上仍存在配合不够密切的问题;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及疫苗补种工作效果不理想;少数单位预防接种卫生专线建设未按照省卫计委要求落实,存在信息安全隐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