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糖尿病大国,在糖尿病人口绝对数上一直以来是全球之冠。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教授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赵文华带领的研究团队在统计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跟踪了近几年的中国糖尿病发病趋势,并对近10万人进行了长期随访调查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样本中,根据国际最新临床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的糖尿病估测患病率为11.6%,约1.139亿人;有50.1%的成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约7亿多人,也就是说这是未来糖尿病人的后备部队。 糖尿病分为4型,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主要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导致。2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其中胰岛素分泌不足,主要是因为外界的环境以及遗传因素,导致胰岛功能的下降,胰岛素分泌能力的下降。而胰岛素抵抗是由于平时生活中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导致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冠心病等所致的胰岛素分泌量需求增加,出现胰岛素抵抗的症状。妊娠期糖尿病主要是因为怀孕期间引起的胰岛素功能的异常。 1.糖尿病是怎么来的? 关于这个问题就要说葡萄糖的代谢。人体代谢消耗的葡萄糖来源于食物,粮谷类、薯类和杂豆类是膳食中糖类的主要来源。粮谷类一般含量为60%-80%,薯类中含量为15%-29%,杂豆类含40%-60%。这三类食物在我国传统的饮食结构中占有很大比例。其它的植物性食物也含一定量的糖类,如硬果、水果和蔬菜,但含量差异很大,如水果含糖类10%-20%,干果可达50%-70%。另外,食物中还有含糖饮料、糕点等。 人体每天从食物中摄取糖类,代谢消耗不可能用完,那么就有剩余的葡萄糖,这就涉及到葡萄糖在体内的储存。葡萄糖的储存有两种形式:食物中的糖进入血液,一是肝脏、肌肉摄取葡萄糖后,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储存起来;二是脂肪组织摄取葡萄糖后,将葡萄糖转变为脂肪酸和甘油三酯,储存起来。一般情况下,食物中60%的糖是以肝糖原的形式储存在肝脏中。 当我们需要能量,如饥饿或消耗大的时候,身体就会从肝脏或者肌肉中分解糖来供给需要,而对于糖的需要量是“量体裁衣”的,不多也不少,控制分解多少“糖量”的开关就是胰腺所分泌的胰岛素,平衡血液中糖浓度的关键是胰岛素中的β细胞。胰岛素是很人性化的,它能够减少血糖来源,增加血糖去路,使血糖处于平衡状态。胰岛素对糖代谢的主要作用,是能促进全身组织,特别是肝、肌肉和脂肪组织,摄取、储存和利用葡萄糖。 但是,如果长期吃糖含量高的甜食和动物内脏、肥肉类食物,那么,胰腺就必须超负荷的工作,分泌过多的胰岛素来解决你吃下去过多的糖,这就是高胰岛素血症。时间长了胰腺就要抗议,胰岛素这个“开关”会逐渐失灵,称为胰岛素抵抗。而且,这时肝脏处理糖类的负荷会增加,过多的糖类会转化为脂肪,加上摄入过多的动物内脏和肥肉会导致脂肪肝和高脂血症的发生。 而严重高脂血症也是胰岛素抵抗的原因之一,当血液中有太多血脂存在时,会干扰胰岛素顺利的将血糖输送给细胞,胰岛素效率随着血脂升高明显下降,血糖不能及时下降,又刺激更多胰岛素分泌。特别是高游离脂肪酸存在的情况下,不仅会影响胰岛素的降糖效率,还会直接造成胰岛细胞的损伤凋亡。 升糖激素也是产生胰岛素抵抗的原因,体内的升激素如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素等,都可升高血糖,胰岛素是唯一能够降低血糖的激素。升糖激素会刺激糖原分解出血糖,抑制胰岛素作用让胰岛素“失效”,促进脂肪蛋白质通过糖异生作用转化出血糖,甚至关键时刻(如严重低血糖时)命令细胞关闭“通道”抑制细胞利用血糖,保证大脑的正常运转,这些激素通过让血糖升高,保证身体有充足的能量供应。 当然导致胰岛素抵抗除了上述因素外,还与体重、遗传、情绪、压力、作息等因素相关,胰岛素抵抗是多因一果导致。 胰岛素抵抗表现为空腹血糖偏高,并且持续一段时间,部分人出现“三多一少”中某一项或者两项症状。这时已经处于糖尿病前期了,胰岛素抵抗易导致代谢综合征和2型糖尿病。 对于确诊的2型糖尿病,胰岛素不足(一是细胞凋亡,而糖量增加),不能处理血液中的糖,于是就靠外源性的增加胰岛素来解决--注射胰岛素,如果血糖控制不好,会导致胰岛素的单位越打越多。若超过肾糖阈,即可出现糖尿。 因此,可以说,消除了胰岛素抵抗,就最大程度解决了糖尿病问题。 2.怎么消除胰岛素抵抗? 2.1.减少糖类食物摄入 由于胰岛素有脂肪生成效应,也是唯一引发脂肪储存的激素,所以糖类食物摄入过多和血脂高以及肥胖有必然联系。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减少精致米面类高升糖食物(米面类食物中的淀粉在体内分解为糖)。 20%的血脂来自体外摄入,80%的血脂来自体内合成!在体内合成的部分,大多数的血脂来自我们日常吃的糖类食物转化。大量精致的米面类食物会快速升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除了一部分转化为糖原,另一部分会转化为胆固醇,导致血脂上升甚至引发肥胖。 糖尿病者要减少甚至杜绝精致米面的摄入,增加糙米、杂豆、肉、蛋、蔬菜比例,并控制热量摄入总量。 2.2.远离应激 应激导致的胰岛素抵抗,需要避免应激刺激因素,如熬夜、压力、紧张、低血糖、负面情绪等状态,会加速或加重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应当避免。 2.3.适量增加运动 特别是肥胖合并高血脂的情况,推荐通过运动来增加能量消耗,一方面改善餐后血糖,另一方面又可以消耗细胞内的脂肪储存。消耗细胞内的脂肪储存是改善此类胰岛素抵抗的关键。 身体的能量供应顺序是血糖、糖原、脂肪,一旦血糖过低,蛋白质也会参与能量转化。所以不可以节食加运动,会减肌肉,也会引起尿酸升高。我们需要在不触发低血糖的情况下,利用脂肪参与15%的能量供应,逐渐消除细胞脂肪。运动以持续有氧运动为宜,不少于30分钟。使运动成为生命的一个有机成分,运动不但可消耗多余的热能、维持肌肉量,而且能提高充实感和欣快感。当然运动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照顾兴趣、结伴进行易于获得效果和便于坚持。 2.4.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家族史、高龄、男性、超重、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糖尿病是一种非传染性疾病,虽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在起作用,但起关键作用的是后天的生活和环境因素。现已知热能过度摄入、营养过剩、肥胖、缺少运动是发病的重要原因。而这些原因与人们的进食观、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一旦养成习惯,自然就增加了纠正的难度。 热能摄入适当,低糖、低盐、低脂、高纤维、维生素充足是最佳的饮食配伍;对体重进行定期监测,将体重长期维持在正常水平是至关重要的。体重增加时,应及时采取限制饮食和增加运动量使其尽早回落至正常。 杜绝一切不良习惯,戒烟酒。对高危人群,如双亲中有患糖尿病者、肥胖多食、血糖偏高、中老年人、缺乏运动者,尤其要加强预防和监测。 糖尿病最大的危害在于并发症,而为避免并发症的到来,关键是血糖稳定,无论是从药物、饮食、运动、情绪、作息等方面进行控制,血糖稳定大于一切。 糖尿病能根治吗? 由于原发性糖尿病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故至今糖尿病尚无根治措施。采用饮食治疗、运动疗法、口服降糖药、胰岛素及传统医药治疗,只能有效地控制病情。因此那些所谓能够根治糖尿病的灵丹妙药是不可信的。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需长期坚持治疗,即使病情理想控制,也要坚持饮食治疗,并定期到医院复查。 糖尿病者也不要因为目前糖尿病还不能根治而忧心忡忡,悲观失望。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正确认识糖尿病,与糖尿病和谐共处。 3.什么人易患Ⅱ型糖尿病? 据统计,世界上糖尿病发病率为3%-5%,50岁以上的人均发病率为10%。其中绝大部分是Ⅱ型糖尿病者。Ⅰ型糖尿病多在儿童期或青少年发病。Ⅱ型糖尿病多发生在成年期。Ⅱ型糖尿病是发病最多、影响最广泛的一类糖尿病。 3.1.Ⅱ型糖尿病常见于老年人,年龄越大,患病机率就越大。妇女患该病的几率大于男性,特别是年龄大于65岁时,性别差异更加明显。 3.2.Ⅱ型糖尿病有家族遗传的倾向。患有糖尿病的家族成员大多存在摄取和利用胰岛素的遗传缺陷。因此,如果您的家庭成员中有一个患有Ⅱ型糖尿病,那么您得该病的危险性就会增加。 3.3.肥胖是诱发Ⅱ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缺乏运动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都可导致肥胖。肥胖的人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需要较多的胰岛素才能满足人体的需要。也就是说,肥胖的人要保持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在正常水平,所需要的胰岛素量较一般人多2倍至4倍。 3.4.妊娠也是诱发Ⅱ型糖尿病的常见因素。多次妊娠和分娩增加了胰岛素降解,降低了胰岛素的功效。另外,妇女更年期由于体内激素变化,也会使Ⅱ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增高。 3.5.创伤、手术、心肌梗塞等各种应激或感染因素一般伴有糖耐量降低,也可导致Ⅱ型糖尿病发生。某些病毒感染还可使潜伏的糖尿病加重而成为显性糖尿病。 此外,高血压、冠心病、某些微量元素含量异常、蛋白质营养不良和酒精含量过多等同样是促使Ⅱ型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总之,Ⅱ型糖尿病许多诱发因素中,有些是无法改变,有些则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来改变。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吃健康饮食,情绪良好,作息规律可降低此病发生的危险性。 不知我说的大家明白没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