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类方辨析之里证类(二) 编者的话: 胡希恕老师白天忙于上班,接诊会诊,带教学生。晚上夜深灯下,读书写书。那时没有电视,老师天天耕耘不止,此手稿完成于1965年。文笔虽旧,颇有心得,以“八纲辨证”释“伤寒类方”之临床应用。手稿“按”中,老师对《伤寒》和《金匮》两书之条与条、证与证、法与法、方与方、药与药,进行了鉴别对比。信手书来,不加修辞,此乃伤寒临床大家独具匠心之言。学者细研,定有所获。 里证类方 实热在里的阳明病,和虚寒在里的太阴病,均属里证的范畴,先就阳明病的用方类,述如下: 〖承气汤及其加减类方〗 大承气汤 大黄六钱 厚朴九钱 枳实五钱 芒硝五钱 以水四杯先煮二物取二杯,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一杯,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服。得下,余勿服。 【方解】 硝黄合用,而又伍以消腹胀行气的枳朴,则攻下之作用,既迅且猛。 【有关仲景的论说】 1.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208) [注]脉迟主虚,虽汗出不恶寒,则表似解。而湿当着,故其身必重,大便亦不必成硬。若短气腹满而喘,且有潮热,则实热在里的为证俱备,攻里的机会已至。若手足亦不断汗出,湿散于外而燥于里,大便已硬可知,故宜大承气汤主之。但汗虽多犹微发热恶寒者,表尚未解,法当先行解表。总之,其热不潮,不可与大承气汤。若腹大满而大便不通,亦只可与小承气汤略和胃气,不得令大泄下为佳。 2.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209) [注]大承气汤为攻里的峻药,非有燥屎不得妄投。虽六七日不大便,但在难确便硬之时,先试小承气汤而后与大承气汤,此为慎重而不得已的一种处理方法,不可不知。 3.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212) [注]伤寒本宜汗解,若误施吐下,病必不解。里虚邪陷,不大便五六日至十余日,发潮热不恶寒,均系阳明里结的明证。独语有似见鬼的怪状。甚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意识毫无,恐怖而不能自安,微喘直视。脉弦犹未至大虚,当可攻之而生。脉涩则虚竭已甚,已难行攻下之治,故死。脉微者,但发热谵语,只是里实,并无虚候,则宜大承气汤主之。 按:误行吐下,致里虚邪陷,每致精脱六神无主,则为难救之证。 4.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215) [注]胃有热当能食,但实甚则不能食。能食便硬,若谵语有潮热,即宜以大承气汤主之。 5.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217) [注]太阳中风则汗出,里有燥屎则谵语,此为太阳阳明并病可知。燥屎当下,但须太阳证罢乃可攻之。若下之过早,则更可引邪内陷,而致热盛神昏语言必乱之变。表虚里实,指表邪内陷致表虚,邪陷于里则里实,则宜大承气汤下之愈。 6.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220) [注]二阳并病,谓太阳阳明并病。已无表证,故谓太阳证罢。但发潮热以下,为阳明里实的确征,故以大承气汤下之。 7.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238) [注]阳明病下之后,若余热不除,则必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则腹当实满,乃可攻下。腹只是微满而不实,屎为初头硬后必溏,乃虚烦之象,为栀子豉汤证,则不可攻下。若确诊为有燥屎,仍宜大承气汤。 按:心中懊憹,为栀子豉汤和大承气汤共有之证候,其区别只在于燥屎的有无,临证必须注意腹征。 8.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239) [注]不大便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为有燥屎的一候,当然亦大承气汤。 9.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240) [注]详见桂枝汤条。 10.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241) [注]烦而腹满痛,不大便,亦有燥屎的一候。大下后,复有燥屎,当以宿食使然,故宜大承气汤更下之。 11.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242) [注]小便不利,大便应溏。今乍难乍易,里有所阻可知。热结于里,故外只是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里热上冲之象。此为燥屎的明证,故宜大承气汤。 12.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251) [注]无太阳及柴胡证,谓无表证和半表半里证。烦躁心下硬,四五日不大便,里实的为候已备,能食则里热已显。但以脉弱主虚,故见以上的诸侯,应以小承气汤少少与之,微和胃气,令烦躁止而小安。至五六日仍不大便,可与小承气汤一升。若六七日仍不大便,小便少者大便必溏,即虽不能食,似有燥屎之象,但亦不可攻之。必须小便利则屎定成硬,乃可以大承气汤攻之。 13.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2) [注]目中不了了,谓目中朦胧视物不清。睛不和,谓眼珠无光泽,此为热极伤津之象。虽只有大便难和身有微热,而无明显的表里证,亦可确认为里实所致,则宜大承气汤急下之,急下可存阴也。 14.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3) [注]发热汗多,则津液立可内竭,宜大承气汤急下救之,不可缓也。 15.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4) [注]发汗热不解,而腹又满痛。热结于里,传变在急。此须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16.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255) [注]腹满有时减轻为虚。腹满不减,即减也不足言,此为实。当以大承气汤下之。 17.伤寒腹满,按之不痛者为虚,痛者为实,当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宜大承气汤。(见《玉函》,不注) 18.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256) [注]阳明证与少阳证,同时并见,谓为阳明少阳合病。二阳偏于里,邪有所去,故必下利。若脉滑而数,此下利由于宿食停滞使然,故当以大承气汤下之。“其脉不负至名为负也”一段文字,均属付会五行家言,不足取法,可能是后人所附,宜去之。 19.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0) [注]少阴病二三日,病常自表传里。口燥咽干者,则少津多燥,应急与大承气汤下燥救津。 20.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321) [注]少阴传里,燥结迅速。自利清水,无粪而色纯青,即瘟疫所谓热结旁流。燥结于胃则心下必痛,津液枯竭则口干舌燥,此宜大承气汤急下之。 21.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2) [注]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则内传阳明可知。宜大承气汤急下之。 按:少阴多虚,内传太阴则亡阳,应当急温。内传阳明更易亡阴,故当急下存阴。 22.病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伤寒论·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注]腹中满且痛,为里实可知,当以大承气汤下之。 23.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注]脉大应热盛,脉涩应营气虚。浮大按之涩,热盛于营而虚于里,为宿食的脉应,当以大承气汤下之。 24.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注] 脉数应热,脉滑应实,此亦宿食里实的脉应,故宜大承气汤。 25.下利不饮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注]不欲食而非不能食,此乃食不好,为宿食阻滞于里的现象,故宜大承气汤下之。 按:下利不食有二因:一则中虚不纳,二则宿食不消。前者宜补,后者宜攻。 26.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汤。(《伤寒论·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注]脉迟而滑,应里实,下利见此脉为邪未尚盛,利未欲止,故宜大承气汤急下。 27.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伤寒论·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注]下利脉当细弱,今脉反滑,为里实当有所去之象,下之即愈,宜大承气汤。 28.下利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伤寒论·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注]此即所谓休息利,为病去未尽所致,应以大承气汤下之。 29.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金匮·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注]口噤即牙关紧闭不开。卧不着席,由于角弓反张,背不能着于席。齘齿、谓上下齿相切,牙关紧急的剧者。今之破伤风,每见于此证,可与大承气汤下之。 30.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金匮·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注]无太阳证,谓无脉浮,头项强痛,恶寒等证。少腹坚痛,谓小腹按之坚,且有自觉的疼痛感。恶露不尽,谓产后秽恶之物犹未去尽。再倍发热,谓前已有热,今更加倍发热。日晡所烦躁,不食,食则谵语,为实热在里的确证。至夜即愈,则与瘀血无关,故宜大承气汤主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