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宫一幅千古名画,因一个字功亏一篑,放大15倍,网友:心痛不已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23-03-01 发布于湖北
原创2019-10-10 06:50·庸人情感 

故宫博物馆

收藏,对于古代多数皇帝来说,是一件必修课,来自五湖四海的稀奇玩意儿总要齐聚一堂,其中不乏大量的名人书画,仅仅是在清朝的藏品,留存至今的便有着四十余万件,然而对于书画来说,喜欢归喜欢,真正的会玩儿才是本事,在故宫博物馆中,就有着一幅千古名画,距今已经有大约1100年的历史,被历代皇帝爱惜,但却因为一个字功亏一篑。

卫贤《高士图》

怎样做能够毁了一幅画呢?除了故意把他毁坏了,再次就是在画面上乱涂乱画了,而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这幅千古名画,便是五代时期画家卫贤的《高士图》,画作本来有着6幅,主要是对历代归居山野田园隐士的赞美,但是保留至今的只有上图这幅“梁伯鸾”,主要是描述了隐士梁鸿与妻子“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故事。

卫贤《高士图》局部

除了故事之外,这幅画的艺术价值足以称得上千古名画,画中把山水、人物、建筑创作到一起,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融洽,同时表现出了归隐山林的美好景象,同时在构图上,画面上半部分左边山石耸立,右边留白充满意境,下半部分树木葱郁,水面微波粼粼,颇有一番仙境的感觉。

卫贤《高士图》局部

如此精美的画作,自然也受到了一位皇帝的重视,他便是不爱江山独爱丹青的宋徽宗赵佶,历史上对于赵佶的评价,一直是褒贬不一,对于历史学家来说,他是一个昏君,但在书画家眼中,他却是书画大师,是不折不扣的“丹青”皇帝。

赵佶“自画像”

在丹青上热爱至极的赵佶,对于书画的保护十分重视,《高士图》便是其一,对于这幅画的保护,我们可以用“救了它”来表达,因为另外没有到赵佶手中的5幅,早已佚失,那么赵佶是如何保护的呢?它在宣和年间,独创了“宣和装”来保护名画,而且装裱方式十分科学,因此也很复杂(如下图)。

“宣和装”图示

赵佶把自己喜爱的画作,都重新用“宣和装”的方式来装裱,在北宋内府收藏,一部分精品也被著录到《宣和画谱》,如果说一幅古画能够符合这两点其一,都足以称之为国宝级别,而《高士图》则两点全占了,足以可见这幅画的价值所在。

赵佶装裱空余部分题词

在赵佶的重新装裱,加上珍惜之下,后人对于这幅画也很看重,也因此保存至今,然而这幅画在流传的过程中,遇到了另外一位热爱丹青的画家,只是这位画家有些“爱”的过头了,他便是“扣章狂魔”乾隆,周所周知,只要是到了乾隆手中的名画,无一例外都被扣上了数不胜数的印章,然而乾隆不只是印章,还要题词。

乾隆画像

《高士图》来到乾隆的手中,也没有被放过,因为十分欣赏这幅画,乾隆大手一挥在画面上半部分的留白处,写下了一个“神”字,我们把画作放大15倍可以清晰看出乾隆这个题字(如下图),有人认为,乾隆称之为“神”图,画作价值岂不是更高了?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即使乾隆不题字,这幅画凭借“宣和装”就足以成为国宝级别,但是在乾隆的一个“神”字加上后,卫贤故意留白的地方被题词覆盖,艺术价值便大打折扣了,可以说卫贤的努力功亏一篑了。

卫贤《高士图》放大15倍

赵佶的题词,不对画作做任何的影响,而是用自己独创的“瘦金体”,题在装裱保护的背景纸上,增加了画作的艺术价值,可以说“救了它”让他得以保存至今,而乾隆的题字则改变了画作留白的意境,并加上一个俗不可耐的“神”字,可以说“毁了它”,很多网友表示“痛心不已”,其实不止是网友心痛,也有专家表示如果没有这个字,画作价值会翻倍,一个救了它,一个毁了它,两位皇帝的题字可以说天差地别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