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宋范宽流传画作考

 自华居 2017-11-17

北宋范宽

范宽传世的画作有《溪山行旅图》、《关山雪渡图》、《万里江山图》、《重山复岭图》、《雪山图》、《雪景寒林图》、《临流独坐图》等。其中《雪景寒林图》争议比较大,大部分人认为非范宽所作,而《溪山行旅图》学界认为是范宽真迹无疑。究竟什么情况?

1、《雪景寒林图》

范宽 雪景寒林图 绢本设色 193.5x160.3cm 天津博物馆藏

《雪景寒林图》(现存天津艺术博物馆)最早见载于《宣和画谱》。本图以三拼绢大立幅图写北方冬日雪后山林气象的磅礴气势。画上群峰重叠壁立,山势高耸苍茫,深谷危径寒幽,萧寺隐现;古木寒林,山麓水边密林数重,板桥寒泉,溪流从远方的山间迂回而下。笔墨浓重润泽,多皱擦与渲染,层次分明而浑然统一。以细密如雨点的皴擦、苍劲挺拔的粗笔勾勒与短条子的笔道来刻画北方山石和枯木残枝的质感。后有村居屋舍,一人张门而望。全画布置严整有序,笔墨质朴厚重,使画面浑厚滋润,沉着典雅。此图是否为范宽真笔,鉴赏家尚有争议,但公认为北宋范氏流派中的杰出之作。

对于《雪景寒林图》,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画上有款“臣范宽制”四字。宋 刘道醇《宋朝名画记》“范宽”条:

“居山林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其趣。”[1]

《宣和画谱》:

“凤仪峭古,进止疏野,性嗜酒,落魄不拘于世。……于是舍其旧习,卜居于终南太华岩偎林麓之间,而览其云烟惨淡,风月阴齐,难状之境,默与神遇,一寄笔端之间。” [2]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仪状峭古,进止疏野,性嗜酒好道……天圣中犹在,嗜旧多识之。” [3]

据以上资料,可以知道范宽在天圣(1023-1032)中还在世,且已经年老,说明范宽是出生在五代生活在北宋,且终年隐居于山林间,并没有在北宋任官。因为,很难想象“凤仪峭古,进止疏野,性嗜酒,落魄不拘于世”的人会是官员。《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臣”的:“牵也。事巨者,象屈服之形”。[4] “居山林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其趣”的范宽像是这样的人吗?所以从画上名款“臣范宽制”四字可知,要么画与款均为后人伪托范宽之作;要么画为范宽所作,款为后人伪托。

综上述,从流传史和名款均可以看出《雪景寒林图》为范宽真迹无疑有很大的疑问。

2、《谿山行旅图》

范宽 溪山行旅图 绢本设色 206.3×103.3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谿山行旅图》是范宽的真迹,在台北故宫连同郭熙的《早春图》、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并称“故宫三宝”。从上世纪初开始一直为世人所青睐,画风雄壮,境界宏大,是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

(1)、印款

打开《溪山行旅图》,映入眼帘的除雄壮山水外,还有不少收藏者的印款,在不同时期,对《溪山行旅图》的印章有不同的印记。 [5]

而这些印款,被认为是揭秘此画流传的主要线索。在《谿山行旅图》的是诗塘上有“北宋范中立谿山行旅图,董其昌观”十四字。陈韵如考证认为是王时敏(董其昌的学生)收藏的时候经董其昌鉴定并在上题这十四字。[6]款名“董其昌观”。

据“司印”半印(按:今人考证全印为“曲礼纪察司印”或“纪察司印”),专家认为《溪山行旅图》曾经被明代官方收藏。[7]“祚新之印”是晚明进士周祚新收藏时所钤,后又被王时敏收藏。(按:有学者认为是金兵南下北宋灭亡,皇宫里的大量藏画流散民间,其中也包括《溪山行旅图》)。

1958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霖灿在《谿山行旅图》上的树丛中找到了“范宽”二字的名款。这可以说是《溪山行旅图》证明是范宽亲笔的最有力证据。

(2)文献

宋元大部分资料记载范宽好画雪山。如宋刘道醇《宋朝名画评》云:

“然中正好画冒雪出云之势,尤有骨气。”[8]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云:

“有《冒雪高峰》、《四时山水》并故事人物传于世。” [9]

宋米芾《画史》云:

“其作雪山,全师世所谓王摩诘。” [10]

范宽爱好画雪山,应与他隐居华原、关中一带,而当时那里的山川冬季积雪有关。

宋米芾《画史》云:

“范宽山水,显显如恒岱,远山多正面,折落有势。晚年用墨太多,土石不分。本朝自无人出其右。溪出深虚,水若有声。……范宽虽雄杰,然深暗如暮夜晦暝,土石不分,物象之幽雅,品固在李成之上。” [11]

《宣和画谱》云:

“则千岩万壑,恍然如行山阴道中,虽盛署中,凛凛然使人急于也。” [12]

通过上文将《谿山行旅图》与古文献所记范宽画风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谿山行旅图》画风与文献记载的范宽画风有相同之处。徐悲鸿在《故宫所藏绘画之宝》中这样说:

“中国所有之宝故宫有二: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谿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成辟易万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帧,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全幅整写,无一败笔,北宋人治艺之精,真令人倾倒。”[13]

现当代绘画大家徐悲鸿对范宽《谿山行旅图》非常推崇,且范宽在北宋画坛名气很大,所以《谿山行旅图》在近几十年被视为中国山水画第一名画。台湾著名中国美术史论家李霖灿的儿子李在中说:

“非常客观地说九百多年来,范宽这幅伟大的作品,一段时间并没有被放在它应有的高度上。”

台湾中国美术史学家蒋勋也对《谿山行旅图》极为推崇;近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对《谿山行旅图》也进行了一系列宣传;2004年范宽被美国《生活》杂志评为近一千年来对人类最有影响的一百位大人物的第五十九位。把《谿山行旅图》视为神品,范宽也因此在中国美术史地位更加突出。

翻看近50年出版的《中国美术史》、《宋代美术史》、《中国绘画史》等著作,不管那一本著作,在写范宽时,都会大篇幅的介绍《溪山行旅图》,对此图全景式高远构图这样的风格进行剖悉。

参考文献

[1] 宋 刘道醇《宋朝名画评》卷第二《山水林木门》第二中范宽条,参见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画学集成》之宋 刘道醇《宋代名画评》260页,2002年6月第1版,王伯敏 任道斌 主编。

[2] 宋《宣和画谱》卷十一《山水二》中“范宽”条236页,参见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2010第二版第5次印刷,潘运告 主编 岳仁 注译。

[3]宋《图画见闻志》卷四《纪艺下》141页,参见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图画见闻志·画继》2005年3月第3此印刷,潘运告 主编 米田水注译。

[4] 《说文解字》211页(汉)许慎 撰、 (清)段玉裁注 许惟贤 整理 江苏 凤凰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5]引自表格王裕民《溪山行旅图钤印的新发现》,《故宫文物月刊》166期。(1997.1) 第51页。

[6]陈韵如,<范宽溪山行旅图>,《故宮文物月刊》,第282期 国立故宮博物院,第18~25页。

[7]王裕民《溪山行旅图钤印的新发现》,《故宫文物月刊》166期。(1997.1) 第54页。

[8] 宋 刘道醇《宋朝名画评》卷第二《山水林木门》第二中范宽条,参见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画学集成》之宋 刘道醇《宋代名画评》260页,2002年6月第1版,王伯敏 任道斌 主编。

[9]宋《图画见闻志》卷一《论三家山水》43页,参见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图画见闻志·画继》2005年3月第3此印刷,潘运告 主编 米田水注译。

[10] 北宋 米芾《画史》[《四库全书》子部]《唐画·五代国朝附》,参见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画学集成》之宋 米芾《画史》413页,2002年6月第1版,王伯敏 任道斌 主编。

[11] 北宋 米芾《画史》[《四库全书》子部]《唐画·五代国朝附》,参见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画 学集成》之宋 米芾《画史》413-420页,2002年6月第1版,王伯敏 任道斌 主编。

[12] 宋《宣和画谱》卷十一《山水二》中“范宽”条236页,参见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2010第二版第5次印刷,潘运告 主编 岳仁 注译。

[13] 徐悲鸿《故宫所藏绘画之宝》参见张玉英编《徐悲鸿谈艺录》河南,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27页。

作者简介:

释一尘,原名刘忠涛,陕西旬阳人,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陕西画院联盟执行秘书长,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陕西电视台《陕西故事》栏目学术主持,现供职于陕西国画院。陕西省人文社科类重大学术研究项目:陕西美术考察研究系列丛书·长安风格《唐·王维研究》、《北宋·范宽研究》、《华山研究》等书籍特邀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