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总体战》简要介绍 - 360文档中心

 九湾十八坂 2023-03-01 发布于北京

《总体战》简要介绍

王伟

军事理论名称:总体战

一、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作者简介:埃里希·冯·鲁登道夫(1865-1937),德国将军,军事战略家。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并率部取得赫赫战功。历任德军总参谋部作战处长、步兵旅旅长、集团军参谋长、东线德军参谋长、德国最高统帅部第一总军需长等职。一战后被解除军职,从事政治和写作。著述甚多,最著名的是《总体战》一书。

产生背景:克劳塞维茨的“绝对战争”思想是总体战的思想起源。

马克思、恩格斯于1854年在研究欧洲战争的发展趋势中首先提出来“全面战争”的概念。

在帝国主义国家里,“全面战争”的理论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帝国主义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打了几个月之后,战略储备物资消耗殆尽,战争双方都被迫进行了国家经济动员,从而使战争的总体性大有发展。这一经验,促进了帝国主义“总体战”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德国纳粹党军事家K.希尔1929年在该党的代表大会上最先提出“总体战”。

19世纪以普鲁士为先导的欧洲大陆的义务兵役制改革,预备役制度的完善,逐步将整个社会纳入国家军事体制之中,这是总体战在战争政策上的形成过程。

德国元帅鲁登道夫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和20世纪初工业生产、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发展水平提出总体战,于1935年出版了《全民族战争论》(又译《总体战》、《全民战争》)一书,该书系统地阐发了“总体战”的理论和原则。

二、意义及影响

总体战理论是构成德国法西斯军事学说的重要基础之一,为法西斯德国实现其争夺世界霸权的狂妄计划提供了理论根据。

《总体战》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了某种程度的反思和总结,并探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军事战略,触及到一些直接关系战争胜负的重要问题。且作者站在战争实践指导者的高度谈论战争,其论述显得较为通俗和具体,它对于我们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战略思想及其所采取的措施,以及研究未来战争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但鲁登道夫作为资产阶级的军事家,该书在政治上有鼓吹法西斯侵略及民族沙文主义等消极的一面,鲁登道夫所鼓吹的总体战,对世界人民来说,就意味着空前灾难,因此应注意加以鉴别,批判地吸收其有价值的东西。

三、基本观点

内容体系:全书共七章。第一章“总体战的本质”,第二章“民族团结精神是总体战的基础”,第三章“经济与总体战”,第四章“军队的兵力及其内涵”,第五章“军队的编成及其使用”,第六章“总体战的实施”,第七章“统帅”。

核心思想:动员“全体国民参加”全民族的“全体性战争”,主张国家的一切领域都要服从战争准备与实施的需要,以保证争夺“生存空间”战争的胜利。

主要观点:

一、现代战争是全民族的战争。不仅战争已扩展到参战国的全部领土,卷入战争的人员也由军队扩大到全体民众。在这种情况下,“战争和政治都应服从于民族生存,但战争是民族生存意志的最高体现。因此政治应为作战服务。”

二、总体战的基础是民族的精神团结。为此应当采取特别措施,控制新闻舆论工具,镇压泄露军情和不满分子。利用一切手段进行精神动员。使军事教育具有种族特色,从而唤发民族精神。

三、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平时经济战时化,粮食、服装、燃料等重要物资,平时就要大量储备,并应把发行银行置于中央权利之下,力争战争物资自给,扩大军备工业,做好长期战争的准备。

四、军事行动要贯彻协同、突然、迅猛的原则。要陆、海、空三军协同,不宣而战,达成战略的突然性。要选定最危险的敌人为主攻目标,在决定性的地区投入最大的兵力,实施最沉重的打击。要速战速决,而不要打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五、要建立独裁式的战争指挥体制,以具备卓越的才能、坚强的品格、充沛的精力、敏锐的观察力等优良素质的人为统帅。由他来加强国民和军队“在种族基础上”的民族团结,考察与战争有关的各项方针政策,指导战争全局等,并领导由陆、海、空军、宣传、军事技术、经济、政治领域里的奇才所组成的国防参谋部来贯彻其思想意志。

四、军事实践

这一理论,成为希特勒准备和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理论和战争指导原则的基础。法西斯集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覆军亡国的彻底失败,证明了帝国主义进行的侵略战争,政治目的反动,战争政策和战略战术极端野蛮,激起了国内外人民的反对,不可能充分发挥全民族的“全体性战争”的功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