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塘文集 (第一部)之留在记忆里的

 秋塘 2023-03-01 发布于江苏

母亲生了我以后,在太原老家少住了一段时间就跟父亲到了当时青海石油勘探局在西宁办的办事处,办事处的主要任务就是收住不能去冷湖生活的职工家属、子女和暂时不能在冷湖工作的女同志。母亲是1936年6月出生的。她的原籍是太原清徐附近的(好像是西沟镇),在母亲出生时她上面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家里非常贫困,无法养活,出生仅20天就托人送给了现在的家,当时是姥姥的姐姐(我称呼她老大姨)把母亲带到姥姥家的。姥爷与姥姥结婚数年没有孩子,按照老话说得要一个孩子“带一带”,这样出生20天的母亲就来到姥爷家。姥爷是一个非常聪明勤奋农家汉子,他不但会各种农活还通阴阳、会熬盐制碱、八卦风水、木匠铁器,烘培酱菜……可以说只要他用心就无所不能,在三贤村是个名人。北格镇三贤村又名断金村,有一个典故的出处说明了三贤断金的来历,故事昭示这里的村民守信重义,三贤村原本有两条街,前街后街,由于村子大,每年都有几次大集,在附近的几个村落中还是小有名气。姥爷姥姥自从收养了妈妈后先后生下了10孩子,男丁有大舅、二舅、三舅、四舅、小舅,女孩有二姨、三姨、四姨、五姨、小姨。加上母亲姥爷家一共有十一个孩子(其中二舅、二姨送给老大姨收养,老大姨一生没有生育孩子,四姨送给了邻村的一家远亲,因为他们家没有女孩),这还不包括寄养在姥姥家的姥爷亲戚家的男孩(我叫他五舅),为了将这些孩子养大成人姥爷和姥姥费劲了毕生的精力。母亲虽说是收养的孩子,但姥爷姥姥姥爷视为己出,宠养长大,尤其是妈妈的姥姥更是疼爱有加,母亲也如出水芙蓉,光鲜亮丽,在三贤村也是家喻户晓的赞美。十六岁那年,媒婆上面不少,经姥姥和太姥姥的甄别嫁给了远村的一家大户,出嫁的第二天母亲就跑了过来,那家公子好逸恶劳不说还是一个病秧子,当姥爷姥姥听说后断然取消了婚事,并如数退还彩礼。1955年父亲从朝鲜过来并探家回到了武家寨,由于多年的奔波,已经34岁的父亲还是孤家寡人,虽然部队这时已经非常重视老兵的婚姻问题,曾从个大学和学校招了不少女兵充实部队给年龄大一点的干部提供接触条件,但还是杯水车薪(岳父岳母就是这样走到一起的)。回到家乡的父亲的婚事让全家人操起心来,这时候二妈(二婶)提起三贤村的妈妈了,二婶也是三贤村人,她比妈妈大,还是本家远亲,她自十几岁就来到爷爷家,和二叔结婚早。当她提到母亲后奶奶就托人去三贤村提亲,提亲、见面、谈婚事到结婚都在父亲探家期间完成,就这样19岁的母亲嫁给了34岁的父亲。婚后母亲和父亲一起来到了沈阳成了随军家属,在沈阳随军期间,母亲由一个村姑脱胎换骨变成了城市媳妇,这个变化是非常快的,奶奶和姥姥曾多次对我说过,她们说妈妈走到哪里很快就变成那里的人,就说妈妈的普通话,她能把家乡话和普通话混起来说,乡音不变,但普通话也非常标准。1956年父亲转业到了青海冷湖石油勘探局(青海石油管理局前身),由于冷湖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不适应女同志,母亲在西宁办事处住了下来,后来怀了我,并在出生前回到了太原,当待产回到婆家的时候,母亲发现奶奶家已经分家,二叔和三叔把原来的院子里的六间房按照大小分了三份,奶奶、二叔、三叔各一份,唯独没有妈妈和父亲的。母亲忍着气在四妈家(父亲的堂弟)一间低矮平房的土炕上生下了我,为照顾坐月子,姥姥派三姨到武家寨照顾母亲,满月后母亲离开了武家寨回到了三贤村、从此之后我们兄弟几个全部在姥姥度过了童年。武家寨与三贤村其实不是很远,武家寨在汾河西,俗称河西,三贤村在河东,俗称河东。两村的距离在8里路。由于奶奶分家没有给妈妈一份,妈妈一直耿耿于怀,后来听父亲说是他不要时,妈妈跟父亲大吵一架,一直到母亲故去前妈妈一直记恨父亲的决定。也是因为此事,父亲也懊悔不已,悔不该没有同母亲商量,从那以后父亲在家里的大小事都让母亲来做主,他就是执行了。也就是这个原因,母亲在以后探家的时候去看望奶奶从不吃饭过夜,只是看看奶奶而已,与二叔、三叔两家交往也非常少……1959年的三月份,母亲带着我再次回老家,这次就没有去奶奶家,直接回到了姥姥姥爷家三贤村,这次回老家主要是妈妈怀着妹妹,快要出生了,姥姥把妈妈安顿到了老三姨家,老三姨是姥姥的小妹,也嫁到了三贤村,山西太原农村有一个风俗习惯,出嫁的女儿不能在娘家生孩子。妹妹利华就出生在老三姨家的祖宅里,满月后,母亲将妹妹托给了本家远亲寄养(据妈妈说每月10块钱,那个时候10块钱是一个不小的数目,母亲把钱寄到姥姥家,由姥姥给他们。我已经2岁多了就直接在姥姥家了,那时候姥姥家刚生了小舅,还有一个和我同岁的五姨,四舅这时才有五岁,所以众多的孩子使姥姥无法再增加一个月娃娃了,寄养妹妹利华的这家人也是刚生孩子不会,男孩奶汪,就收下了妹妹,每月有十块钱的营收在当时还算不错的了。母亲急急忙忙地赶回青海主要是,这时的母亲已经有了一份固定工作,青海冷湖油矿处话务员,这份工作母亲非常喜欢。1961年大弟弟利杰出生在青海冷湖,由于他出生后身体一直不好,就留在母亲的身边,但是那时候冷湖还没有全托幼儿园,上夜班的妈妈总是让弟弟留在家里,父亲晚上没有事儿还可以,但那时候冷湖正在搞基本建设,作为供电单位的领导很忙很忙,常常带着队伍吃住在工地,这时候弟弟一个人在家就非常不安全了……,有一天晚上,上夜班的母亲下班后回到家发现利杰在床上滚来滚去的掉在了地上,在地上睡着了,父亲知道后和母亲商量让母亲退职带孩子,可是母亲不愿意但由不放心孩子,最后还是忍痛退职(也是赶上当时的国民经济调整,企业精简整编,部分职工下岗失业回了原籍),退职后的母亲就精心照顾利杰,也就是这个缘故,我们兄弟姊妹只有他在父母身边长大,由于身体原因一直宠惯着他,使他成人后却难以自理生活……1964年的春天,我和妹妹回到了父母亲身边(我到了上学年龄了),这年秋天小弟利民出生,利民出生后患有高原性心脏病,必须送到内陆抚养,在利民出生满月后,他带着氧气瓶座着救护车被送出冷湖,据母亲讲他们过了当金山后利民的呼吸就平稳正常了,在敦煌招待所就撤下了氧气瓶,利民送到三贤村后于1971年上学前才送老家接回,所以说我们兄妹四人中有三人在三贤村度过童年,其中我和小弟是在姥姥家长大,利华在奶妈家待了五年。母亲一直跟着父亲走南闯北毫无怨言,在父亲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她依然放弃自己的工作,后来家属工的兴起,我们也大了,她又和其他家属一样从事家属工工作,她做过电工、养过猪、做过采石场的烧石灰窑、还在饭店帮过厨、缝衣厂加工服装等,可真是含辛茹苦、劳累一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