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元汤临症应用

 金坛区 2023-03-01 发布于上海

保元汤《博爱心鉴》

〔组成〕人参,黄芪,甘草,肉桂,生姜

〔功效〕益气温阳

〔主治〕虚损劳怯,元气不足。倦怠乏力,少气畏寒,以及小儿痘疮,阳虚顶陷,不能发起灌浆者。

〔治法〕

人参→益气

黄芪→固表

甘草→和中

肉桂→助阳

参芪得肉桂引导→益气之功更显

肉桂得甘草之和平→温阳而调理气血

《医宗金鉴》

元气者,大虚之气也。人得之则藏乎肾,为先天之气,即所谓生气之原,肾间动气者是也。生化于脾,为后天之气,即所谓水谷入胃,其精气行于脉中之营气,其悍气行于脉外之卫气者是也。若夫合先后而言,即大气之积于胸中,司呼吸、通内外,周流一身,顷刻无间之宗气者是也。

总之,诸气随所在而得名,实一元气也。保元者,保守此元气之谓。是方用黄芪保在外一切之气,甘草保在中一切之气,人参保上、中、下、内、外一切之气,诸气治而元气足矣。然此汤补后天水谷之气则有余,生先天命门之气则不足,加肉桂以鼓肾间动气,斯为备耳。

《古今名医方论》

昔李东垣以此三味,能泻火、补金、培土,为除烦热之圣药;镇小儿惊,效如桴鼓。魏桂岩得之,以治痘家阳虚顶陷,血虚浆清,皮薄发痒,难灌难敛者,始终用之。以为血脱须补气,阳生则阴长,有起死回生之功,故名之为保元也。又少佐肉桂,分四时之气而增损之,谓桂能治血,以推动其毒,扶阳益气,以充达周身。血在内,引之出表,则气从内托;血外散,引之归根,则气从外护。参、芪非桂引道,不能独树其功;桂不得甘草和平气血,亦不能绪其条理。要非寡闻浅见者,能窥其万一也。

四君中不用白术,避其燥;不用茯苓,恐其渗也。用桂而不用四物者,芎之辛散,归之湿润,芍之酸寒,地黄之泥滞故耳。如宜燥则加苓、术,宜润加归,宜收加芍,当散加芎。又表实去芪,里实去参,中满忌甘,内热除桂,斯又当理会矣。

《王旭高医书六种》

此宋人之方,故肉桂只用二、三分,以为气分引药。气血虚寒之证,皆可用之。纯虚寒之证,正顶陷白浆不起者,用之引毒外出,即能引浆,大妙。

《陕西中医函授》

外科保元汤→黄芪30g、当归15g、金银20g、甘草9g、麻黄5g 

1.治疗哺乳妇女缺乳症

乳妇缺乳多由产后伤气亡血, 冲任亏损, 虚热烦扰所致。与外科保元汤、黄芪、当归倍量, 加白芷6 g水煎服, 收效良好。

2.治疗小儿麻疹

小儿麻疹, 隐疹难出, 唇青面白, 多因麻毒不透所致, 以外科保元汤酌量1 一2 剂,内托、外清, 疗效甚捷。

体会: 外科疮疡痈疽疾患很多, 但总有其内在的共同病机, 或病势有轻有重、毒邪有深有浅, 中医内治, 颇具疗效。尤其是运用温补气血、内托外清、开腠逐毒之法, 临证辨施, 应手而愈诚多。

柯韵伯

保元者,保守其元气之谓也。气一而已,主肾,为先天真元之气;主胃,为后天水谷之气者。此指发生而言也。又水谷之精气,行于经隧为营气;水谷之悍气,行于脉外为卫气;大气之积于胸中而和呼吸者为宗气。是分后天运用之元气而为三也。又外应皮毛,协营卫,而主一身之表者,为太阳膀胱之气;内通五脏;司治节,而主一身之里者,为太阴肺经之气;通行内外,应腠理,而主一身之半表半里者,为少阳三焦之气。是分先天运行之元气而为三也。此方用黄芪护表,人参固里,甘草和中,三气治而元气足矣。

王晋三

元气者,未生之前所固有之气也。不用升降固涩疏泄,但维持调护之,故曰保元。魏桂岩分四时之轻重,治痘家热伤元气,气虚顶陷,血虚浆清,痘色与肉色一般,干燥平塌,皮薄发痒,头温足冷,求一热症而不得者,用之殊有神功。参、芪不能从血透表,必借肉桂入血推动其毒,而后参、芪之力乃能内托透表。肉桂性刚速,非甘草和缓,亦不循循善导。补不用术,恶其燥也。泄不用苓,恶其渗也。入血不用芎、归,恐其辛散也。保护不用芍、地,恐其酸敛凝滞也。只用性柔者以养阳,是亦少火生气也与。东垣治慢惊土衰火旺之方,今借以治痘,内补营血,外护卫气,滋助阴阳,作为浆水,诚出化裁。

周凤梧

前人尝谓气处不愈,诸药不效者,惟有益脾补肾,此方用参芪草补中益气,恢复脾胃功能,配肉桂温下焦元阳,两顾脾肾,所以治真元不足,阳气偏虚。

邵念方

保元汤化裁:黄芪24克,党参24克,麦冬30克、丹参30克,檀香10克,砂仁10克,炒酸枣仁30克,葛根24克,桂枝6克,炙甘草3克。治: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主治气阴两虚、心络瘀阻证。临床表现为胸闷气短、心悸乏力、胸中刺痛、夜寐不宁、纳呆食少,诸症动则加重,舌质淡红,舌苔白腻稍厚,脉细弱。临床适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出现上述证候者。

方解旨要:

心主血脉而以气为用,只有心气旺盛,血液才能循行周身畅通无阻。若心气不足,帅气无力,血行迟缓瘀滞,瘀阻心络则诸症丛生。方用黄芪、党参补益元气,用麦冬补阴配阳,共为君药;用桂枝、炙甘草助心阳、通经脉,鼓舞气血运行,心主神明,用酸枣仁安神定志,共为臣药;血以活为要,故用丹参活血化瘀,气以通为贵,故用檀香理气宽胸,以防参芪之壅滞,用砂仁健脾和胃调气化滞,使参芪麦冬补气养阴而不碍脾,共为佐药;心肺共居上焦,故用葛根升提清阳之气载药上行,故为使药。诸药共奏益气养阴、活血通络、调气安神之功。

临证加减:

胸痛如刺,舌有瘀斑者→加赤芍12克、桃仁12克、炒元胡12克;

胸中闷痛者→加郁金15克、香附12克;

胸闷痰多者→加瓜萎24克、前胡12克、半夏10克;

口干舌燥者→去桂枝,砂仁改5克,加沙参24克、知母15克;

脘闷纳呆明显者→加姜半夏10克、生山楂20克、生麦芽30克。

魏长春

譬如病人元阳虚,卫阳不固,容易感冒,咳嗽鼻塞;脾阳虚弱,容易停食,则腹痛泄泻。这两种病虽不同,一是呼吸系统疾病,一为消化系统疾病,但二者的病因都是由于元阳不足,故可同用保元汤(黄芪、党参、炙甘草、肉桂)温补元阳进行治疗。卫阳固,腠理密,毛窍开合及时,抵抗力强,病邪不易侵袭;脾阳足,运化有力,肠胃消化吸收健全。

〔医案〕

《实用内科中医杂志》(冠心病)

男,60岁

于2008年冬季洗浴时感胸闷,气短,心悸,休息后缓解,未予诊治。2009年3月晨练时,突然出现心前区闷痛连及后背,呈压迫状,心悸气短,汗出肢冷,送至我院急诊。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ST—T低平。诊断:冠心病、心绞痛。住院给予扩冠、抗凝等药物治疗3周,症状缓解出院。近半月又觉心前区闷痛不适,经西医治疗2周无效,遂转中医诊治。

症见痛如针刺,入夜尤甚,劳累后加重伴气短心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涩。

证属胸阳不振,气虚血瘀,心脉痹阻。

治宜益气温阳,化瘀通痹。

方选保元汤化裁。药用

黄芪30,党参20,桂枝15,生姜10,白芍12,川芎、香附、降香各9,炙甘草6

连服30余剂,症状消失。

〔按〕

冠心病属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病机系胸阳不振,阴乘阳位,阳微阴弦,为本虚标实之证。本例老年患者,系胸阳不足,气虚血瘀,心脉痹阻,不通则痛所致。治宜温心阳,益心气,通心脉。药用桂枝温阳通经,畅脉止痛;黄芪、党参甘温补虚,助阳益气;佐以生姜助桂枝温阳通经;加川芎、香附、降香以增强活血开痹,化瘀散结之力。全方温中寓补,补中寓通,冀阳气旺而血行,瘀阻祛而脉畅,标本兼治。

《四川中医》(小儿尿道综合征)

男,8岁

其母代诉:患儿自去年八月份始,每天小便多达30余次,有时2~3分钟一次,不伴发热恶寒,无明显尿痛,曾在当地卫生院以“泌尿系感染”给予青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滴注半月余,病情无好转,后又服中西药物多种亦无效验。10天前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经屎细菌培养等检查诊断为尿道综合征。给予谷维素、维生素B1、安定片等西药,初见小效,继以罔然。

刻诊:发育正常,举止自如,面色浮白,少气懒言,纳差,大便稍溏,小腹坠胀不适,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尿常规检查正常。

中医辨证为元气虚弱,下元不固。

方以保元汤加减:

黄芪20g,人参、炒白术、山药各10g,肉桂、升麻、柴胡各6g,甘草3g。

服6剂后患者精神愉快,胃纳增加,大便成形,小腹坠胀感消失,每天小便次数减至8~12次。继以上方去升麻、柴胡、自术、山药。

再进6剂后小便恢复正常,续进6剂巩固疗效。随访1年病未复发。

〔按〕

尿道综合征即非微生物引起的尿频——排尿不适综合征,祖国医学多归之于“虚淋”范畴。是小儿临床常见病之一.其病机多由素禀脾虚,加之饮食劳倦,饥饱不节更伤脾胃,或久病伤损,元气怯弱,下元不固。正如清·罗国刚《会约医镜》所说:“小儿之多小便,由阳气尚微不能约束,宜于温补。”明·戴思恭《症治要诀》亦云:“小便多者乃下元虚冷,肾不摄水,以致渗泄。”保元汤方出《博爱心鉴》,功能补气温阳,主治虚损劳怯、元气不足而致诸症,与本病病机正为合拍。方中黄芪甘温补中益气健脾,通利水道;人参大补元气,益气健脾,固护中州;肉桂温固下元,化气行水,温经通阳;甘草补中而调和诸药。兼症辨证加减调治.方证病机丝丝人扣,故获佳效。

《中华名医名方薪传》(胃粘膜脱垂)

女,65岁

素体虚弱羸瘦,精神萎靡,倦怠乏力,面色皖白,气短喘促,心悸不安,四肢不温,腰膝酸软,动则汗出,头目眩晕,夜寐不安,口淡纳差,脘满痞满,小便失禁,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胃X线钡餐透视,诊断为胃黏膜脱垂。

遂按中气虚弱,清阳下陷论治。方拟补中益气汤加减。服5剂后,症无转机,又行辨证仍感方证合拍,嘱原方继进。服5剂后,前症仍存,且觉气短喘促加重,自汗,便溏增剧,脉象尤显细弱。自觉辨证施治无误,何以投药中病不能?不明其故,转请其父诊治。脉证合参,告曰:此属虚劳怯之证,系由元气损伤所致。

服保元汤30余剂见效,元气渐充,体亦健康。

〔按〕

本例系脾、肺、肾三经之气损伤,内兼虚寒之疾,故以人参、甘草补中益气,配以肉桂温下焦元阳,两顾脾肾兼以保肺。病者素体虚久,痼疾陷深,功非一日可图,是以成方小量缓而图之,以补中益气汤不能奏效,在于方证未能丝丝入扣也!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下陷引起的诸如胃黏膜脱垂、子宫脱垂、脱肛、久泻等一切阳虚下陷之证,临床实践证明确有较好疗效。但是,针对症候不同、体质有异等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不可拘泥一法一方统而治之。

《伤寒挈要》

唐叟,古稀之年,偶患外感,头痛发热,流清涕,周身为之不适。自服银翘解毒丸无效。

诊脉时侧头欲睡,脉不浮而反沉。此少阴之伤寒证。

为疏:附子四钱,炙甘草二钱,麻黄二钱。

服一剂汗出表解,转以保元汤进退获安。

周子平(吐血)

一女人吐血发热,热甚而喘,用生脉散热更甚,脉或大或小,或浮或数,或弦或涩,变易不常,知其脾阴虚而脉失信也。脉者血之府,脾统血,血枯,故变易不常耳。

用保元汤加五味子、山药、杞子、白茯苓,人参重用至五钱,二帖而效,二十帖而愈。

〔按〕

吐血而发热,热甚而喘,脉变异无常,此乃脾阴虚也。脾虚统血无权,故吐血。周氏用保元汤(黄芪、人参、肉桂、甘草)加味,其中人参重用,使其元气得复,脾阴如常,吐血诸症痊愈。

《中医临床研究》(产后发热)

女,24岁

患者产后7天开始发热,T38.5°C,畏寒、头痛、食少,查血象白细胞10.8×109/L,L80%,即静滴青霉素400万u,3天后热推,停用西药后体温37.5°C~37.8°C,持续1周不退,服银翘解毒丸无效,来诊欲服中药。

除上症外,发热时自汗出,尚有气短懒言,平素纳少体弱,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又加生产时失血较多。

遵从《内经》“劳者温之,虚者补之”之意,用保元汤加味:黄芪30g,党参15g,肉桂改用桂枝10g,炙甘草8g,加柴胡10g,当归10g,苏叶6g

6付后热退身凉,以上症状唯自汗不除,加防风10g,白术10g,去苏叶、柴胡,又服3剂后汗出止,诸症除。

〔按〕

本案因脾胃虚弱,平素纳食较少,加之产后失血较多,而致升清降浊功能失常,谷气下流,反为虚火,故发热而畏寒,用参、芪补中气,是脾胃得健,升降相因,虚热得除。李东垣认为胃虚脏腑经络无所受气而俱病。

魏长春(失眠)

女,42岁

忧郁过度,心脾受阻,气血失于流通,胸痹疼痛,肢冷,面微红,常有失眠,脉细涩,舌淡红。西医检查:胃炎、胆囊炎。中医谓心脾虚证。

治拟保元汤加味:

生黄芪12g,党参9g,炙甘草6g,肉桂粉3g(吞),枸杞子9g,干姜3g,大枣6枚,桂圆肉6枚。

5剂后,胸痛减,纳食增,夜寐渐安,再拟调气血:

党参9g,白术6g,茯神12g,炙甘草3g,枸杞子9g,熟地黄12g,川芎3g,黄精12g,大枣6枚,淮小麦15g。5剂。

如法调理2月,诸症悉瘥。

《陕西中医函授》(外科保元汤医案几则)

外科保元汤→黄芪30g、当归15g、金银20g、甘草9g、麻黄5g 

1 附骨疽

男,17 岁。患者左肢胫骨、肌肉外露, 溃破面积约20 平方厘米, 疮口淡红、湿润、常流脓血水, 有时伴有米泔样物质。多方求治, 久不愈合。诊其形体较瘦、面色不泽, 低热烦渴,脉大而虚。以外科保元汤给之。半月后, 疮口

发痒, 新肉长出, 继拟外科保元汤合阳和汤治之。坚持服药6 月余, 疮口基本愈合。

2 血栓闭性脉管炎

男,51 岁。

患脉管炎5 年。左足小趾及足背破溃二月余, 局部微热, 溃疡暗红,脓液稀薄, 疼痛绵绵。此乃正虚邪陷。以扶正驱邪、托里解毒之治。

处外科保元汤: 黄芪50g、当归20g、银花20g、甘草12g、麻黄5g 加鸡血藤30g水煎服10 剂。

服药后, 疼痛减, 继拟上方与阳和汤方交替服用月余, 溃疡处新肉长出, 肌生皮长。

又调治60 余日, 破口愈合, 已能参加正常劳动

3 肺脓疡恢复期

男,31 岁, 农民。一月前患肺化脓症, 通过中西医治疗, 诸症好转。但仍见咳嗽短气、自汗、痰多、身热烦渴。诊其脉大无力。

治以外科保元汤加川贝母9g、元参15g、鱼腥草15g 服药四十余剂, 告愈。

- till next time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