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经方100首》

 庆哥哥呀 2023-03-02 发布于内蒙古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组成用法

麻黄5~20克、连翘10~15克、赤小豆30~50克、生梓白皮15~25克、杏仁10~20克、甘草10~15克、大枣5~12枚、生姜10克。水煎,分三次温服。如用雨后积水更优。生梓白皮多用生桑白皮或茵陈代之。

方证

身目黄或发疹身痒、发热、恶寒无汗、小便不利、舌红苔腻、脉浮者。

【现代应用】

1,急性黄疸型肝炎;

2,荨麻疹、皮肢瘙痒症;

3,小儿肾炎。

【经验参考】

《伤寒论》关于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的条文为“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该条文太简略,令人费解。从茵陈蒿的条文“此为瘀热在里,自必发黄”来看,“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应为解释性的病机陈述。具体方证除了发黄以外,还应有身无汗、小便不利等。另外,许多注家认为当有表证存在,为麻黄、杏仁、生姜的发汗找到了落脚点。但也有不同观点,如姜建国认为,因麻黄之故,注家及教科书均释为黄疸兼表证。这就是两种病的概念,其实原文中强调“瘀热在里”,就明示此属“里”证。里证何以用麻黄?目的就是提示湿热发黄的另外一种病机,即湿热偏表。提示湿热发黄的另一种治法,即开鬼门散湿热。本方本方与茵陈蒿汤证相对而列述,以提示湿热发黄的两种治法。茵陈蒿汤证属湿热偏里,里之湿热,表散无益,只可内泄。而内泄之路,只有两途,无非前后二阴,故用栀子利小便,大黄通肠腑,体现前后分消湿热的治法。而本方则以麻黄、连轺、生姜外散,以赤小豆、生梓白皮利下,体现上下分消湿热的治法。治黄为什么要前后、上下分消?缘凡黄疸多为湿邪为患,而湿邪具有重浊黏腻,缠绵难祛的致病特点,故必以分消之治,方可迅速祛除湿邪,湿邪一祛,则黄疸易退(《伤寒论释难》)。

关于本方,以下问题值得思考。其一,连轺、赤小豆、生梓白皮这三味冷门药,耐人寻味。这不是张仲景常用药,因此,所治疗的也一定不是普通病!连轺,《神农本草经》列为草部,不是今天的灌木植物连翘的果实。言治“寒热”“痈肿”“恶疮”“结热”等。赤小豆,《神农本草经》云“主下水”“排痈肿脓血”。《金匮要略》有赤小豆当归散,所主有“脓已成”。生梓白皮,《神农本草经》云“主热”“去三虫”。这三味药均为清热解毒排脓药,治疗的一定是感染性疾病。换言之,本方所治的黄疸为感染性黄疸。如果是为利湿而设,不如用滑石泽泻猪苓瞿麦等更好。而且,利湿选用这些冷门药也与张仲景用药思路不相符。其二,本方用“潦水”煎煮,此法特殊。“潦水”为雨水。《备急千金要方》有治伤寒,雪煎方,用雪水。古人对天上水与地上水还有很有区别的。事实上,二者所含的成分也有不同。到底用天上水是出于什么想法,不得而知。其三,服法特殊,云“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半日 服尽”。在半日内把三升服尽,说明病情很急。基于此,编者认为此黄疸或有可能是后世说的“急黄”。隋·巢元芳《诸病源候论》谓;因为热毒所加,故卒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倾刻,故云急黄也。《千鑫翼方》谓:凡遇时行热病,多必内瘀著黄……结合本方证条文句首“伤寒”二字来看,也支持时行热病。虽然都是“瘀热在里”,但茵陈蒿汤条文冠以“阳明病”,其黄疸来路或有区别。其四,发汗治疗黄疸在古代并非稀奇。《外台秘要》在麻黄醇酒汤条下引《古今方》云:伤寒热出表发黄疸,宜汗之则愈。是书载许仁则疗急黄病,方用麻黄、干葛、石膏、生姜、茵陈。方后要求覆被微取汗以散之。其五,本方的意义之一是开创了麻黄与清热解毒药的配伍先河。陈实功《外科正宗》里有一张治疗疔疮的著名方剂,叫作“七星剑汤”。就是由野菊花、紫花地丁、苍耳头草、半枝莲、豨莶草、蚤休和麻黄组成。

由于胆红素的刺激,黄疸病人可以出现皮肤瘙痒,本方可以有效地解除瘙痒。如胡希恕治一尹姓男子,近两月右上腹疼痛,经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自昨日起发热恶寒、身目发黄、身痒、口黏不思饮,小便黄少,苔白腻,脉浮弦。证属外邪里湿,郁而化热,治以解表化湿,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药省略)。服三剂,热退、痒已,但黄疸不退,且逐渐加重,后确认有胰头癌,不及两月病逝(《经方传真》)。对于非黄疸性皮肤瘙痒,本方也有效。如刘渡舟治李某,患湿疹。头身泛起,红如花瓣,苦瘙痒不得释手,皮破水渍,抓痕累累。伴恶寒。舌苔白略腻,脉浮,风寒客于营卫之间,郁而蕴湿,外发为疹。治当发汗祛风,兼以渗湿。处方:麻黄,连翘,杏仁,桑白皮,赤小豆,炙甘草,木通,大枣,苦参。药后温覆,汗出较多,二剂后,湿疹皆消(《经方临证指南》)。另外,由于胆红素刺激迷走神经,病人还会出现脉缓,不可误诊为寒证,宜注意。

注论精选

胡希恕:以麻黄汤去桂枝加姜枣发表,而且安胃,复以生梓白皮、连翘、赤小豆清热并亦驱湿,故治表实无汗、瘀热在里而发黄者。(《经方传真》)

王晋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表里分解法也……杏仁、赤小豆泄内里湿热,生姜、梓白皮泄肌表湿热,乃以甘草、大枣奠定太阴之气,麻黄使湿热从汗而出太阳,连翘根导湿热从小便而出太阳,潦水助药力从阴出阳。(《绛雪园古方选注》)

尤在泾:此亦热瘀而未实之证,瘀热在里者,汗不得出,而热瘀在里也,故与麻黄、杏仁、生姜之辛温,以发越其表;赤小豆、连翘、梓白皮之苦寒,以清热于里;大枣、甘草甘温悦脾,以为散湿驱邪之用;用潦水者,取其味薄,不助水气也。合而言之,茵陈蒿汤是下热之剂,栀子柏皮汤是清热之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是散热之剂。(《伤寒贯珠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