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到底什么是大单元教学

 binglunnongying 2023-03-02 发布于山东

到底什么是大单元教学

什么是大单元教学,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一个这样的标题,大单元教学,教学怎么还分大单元小单元,不就是一个单元的教学吗?是如何设计的吗?

“你说的对,也不对:”,我迷茫了,为了搞清楚这个大单元教学,决定去找度娘了解下,这也太孤陋寡闻了,其中有一篇文章是华中师大的关于大单元的教学设计。我学习了下,然后与大家进行分享。下面是就分享下这些关于大单元教学的内容。

大单元教学是怎么回事

“大单元教学”思想的萌生源于课堂教学改革之初课时的不够用。一些教师在想能不能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三年教材打通使用,这样可能会节省很多时间。河北围场天卉中学的数学学科最先尝试进行了“大单元教学”的试验,在教学内容上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增、删、补。根据系统性整合教材,合成模块进行教学,真正加大了课堂的容量,使教材的示范作用,例子作用更加突出,在数学学科的成功启示下,其他学科开始积极跟进。

语文学科按学科的知识体系进行“模块单元”归类,整合后的语文学科主要分为语基部分,包括识字、写字、语法知识、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古诗文的阅读学习,含优秀诗文80篇;阅读与写作,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语文“大单元教学”着眼于“大”字,要求教师在教学具体课文时不只是局限于一篇课文,局限于这篇课文所在的单元,甚至不局限于课本,而是把眼光放远,将学生课内的学和课外的读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拓展学生的知识层次,开掘学生的人文视野,让课内的课文学习成为激发学生阅读同类文章的引子,让课堂成为调动学生去作课外阅读的策源地。

“大单元教学”首先立足于“破”,大胆挑战传统教学中的教材编排、课时安排、学期安排、学年安排。把学科知识按照教学的实际需要重新规划整合,综合设计,有序实施,从而把“三年”贯通起来,当成一首完整的曲子来谱、来弹。

整合后,教师和学生在某一时间段将重点研究与学习某一部分内容,三部分内容可略作交叉。每一个小的专题就是一个单元,比如语法知识就是一个小单元,一个学期就是一个中单元,整个初中三年就是一个大单元。两个老师专门来承担语基和古诗文的阅读教学工作,另外两个老师则长时间的进行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其中阅读分文体进行,而写作则贯穿于三年的教学中。

从内容上看,把每一个学期的知识体系视为一个“小单元”,每一个学年的知识视为一个“中单元”,三年的知识视为一个“大单元”。从教学组织架构上看,传统的“单元教学”是单兵独斗,以课本的编排单元为内容进行备课。而“大单元教学”是以两个班为一小单元,四个班为一中单元,整个学科为一个教学组织大单元进行教学安排。从评价体系上看,传统的单元教学是对教师个体进行评价,而大单元教学是对教学组、单元组、学科组进行单元整体评价。从教学管理上看,传统的单元教学管理指向教学个体,而大单元教学管理指向整体,有效捆绑,强弱组合,无缝隙合作。大单元教学是从“大教育观”出发,遵循系统论,整体论原则概括出来的。

大单元教学的三大特点

胡志民校长将大单元教学概括为三大特点:大整合、大迁移、大贯通。

所谓大整合,即按学科的知识体系进行“模块单元”归类,打破学科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限制,把相邻学科的知识“上挂下联、左顾右盼”,逐渐走向跨学科整合,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同课异构”——不同学科的教师同上一节课。

“大迁移”是指先小步进行跨学期、学年的界限,实现同学科的纵向迁移、对接,形成知识链条的完整性,形成从点到面的迁移,尽而逐步实现跨学科的纵向迁移,是学生体会知识,广泛联系的美。从而实现知识教学的有序性、整体性、完整性。

大贯通,即“弹钢琴”,把三年的教学计划当成一首完整的曲子来弹奏。在教学流程上,要求教师先整体消化知识,然后在重新编程。把浓缩的营养反馈给学生,也就是说教师要大把大把“吃草”,而挤给学生的一定是营养丰富含钙极高的“奶”。

大单元教学模式体现出高效、减负的特点,较为巧妙地处理好了“主体与主导”的辩证关系,既充分发挥了教师无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较好地规避了“任由学生自主”而导致的课堂无序、效益不好控制等现象。

大单元教学的常用课型

大单元教学有三种常用课型,即高效课堂的“预习展示课、提升展示课、巩固展示课”。在大单元教学模式中,核心是展示教育。“展示”成为高效课堂的灵魂,也成为大单元模式的支撑。

“预习展示课”环节中,学案是教与学的抓手,在三种课型中占有主导地位,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预习课达不到学案设计的目的,后面两个课型将无法进行,预习课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设置1~2个课时,必须让学生在学案的基础上,完成A、B、C三类目标。对D级目标要根据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作为“提升展示课”的目标。这一课型要求最大限度发挥学案的作用,利用独学、对学、群学方式,在教师深入地指导之前,教学目标基本完成70~80%。“预习展示课”中展示的内容要少而精,要对“提升展示课”有指导和铺垫意义。

“提升展示课”则通过追问质疑,提升学习目标,拓展出更多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在此课型中重点在于利用学生的表现欲,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不但展现合作学习的成果,还要显现个人的风采,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

“巩固展示课”则是追求知识的“再生成”,教师要善于利用某些奇思妙想,让有创见的学生展示自己的独到思维见解,通过学生“兵练兵”、“兵教兵”、“兵强兵”的过程,达到对知识的再认识和巩固的目的。此课型的展示,在于发现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表现,常见的形式则是一题多解、多解一题,从而在智慧的对撞之中,开启思维,生成能力。

 “六步”“一论坛”

三种课型落实在每一节课上,分为六个基本环节:一、出示课题、目标、要求、时间预设;二、分发学案,学生独立学习;三、小组讨论,生成学习成果;四、小组展示,教师点拨;五、组间质疑,穿插巩固;六、当堂检测,落实目标。

这六个基本环节即“六步”,可以简称为: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展示拓展,穿插巩固,当堂测验。“一论坛”即以论坛形式,在“三课”(预习展示课、提升展示课、巩固展示课)结束之后,以单元为总教学目标,采取滚动循环的手段,由教师精讲点拨,对本单元授课环节中挖掘不到的问题,提升不到的层次,进行有效的“二次作业”。

“三种展示课型最大的优点是,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解放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信心,但同时也存在弊端,学习易浮浅,表面的热闹可能会掩盖知识的夯实,最后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胡志民说。为此,天卉中学专门设置了“单元论坛”,目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就是以夯实知识为第一要义。

每单元授课结束后,天卉的教师都要对本单元知识结构做一整体梳理,与学生一道利用1-2节课举行单元论坛,师生共同展示,为本单元建立知识树,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整理笔记,写出本单元学习心得。增加这一环节,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精讲作用,对本单元授课环节中挖掘不到的问题,提升不到的层次,进行有效的“二次补充”,让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单元论坛要求学生单独设置笔记,长期保存,作为初三复习的第一材料。

这就是“三型、六步、一论坛”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也叫“滚动循环模式”,胡志民的解读是,学生在合作、展示的过程中极易拓展和衍生出许多新的学习目标,以展示为核心的课堂在时间把握上没有传统课堂的精确性,往往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有大时间观念,本课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衍生出的新目标“滚动”到下一节课,以一周的时间段为限或以一个单元为单位形成一个闭合循环。

大单元教学的课堂时间分配与杜郎口一样是“10+35”,即教师讲解最多不能超过10分钟,其余时间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成果展示的时间,倡导“先学后教”或“只学不教”或“边学边教”,让教师领着学生寻找“水源”。

资源如何整合

“大单元教学”首先要完成对教材的“个性化整合”。教材整合后是对教师资源的整合。对教师进行整合,以学科为单位,详细分析每个教师的性格特点、教学能力、长项与短项,本着“大服从,小结合”的原则,确立了单元教学组。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组织架构,教师不再是单打独斗,每个教师的强项,都找到了有效对接,强强联合成为现实,集体备课不再走形式,教师根据自己对本学科的掌握程度,可以自选教学模块。

天卉将8个班的课堂整合为两个部分,将4位教师按特长分为两组,每组两人,研究一个专题,这样老师可以选择自己的特长进行专题研究,有利于课程的挖掘,两组内容同时进行,每五天为一轮回,即一位老师在两个班上完五天的课后,再到另外两个班上同样的内容,在同一时间其余两位老师也可以互换,每个老师同时担任四个班的课,也就是说每个班有两个语文老师,一是语基老师,一是阅读与写作老师。四个班就是一个中单元,整个年级的语文教学就是一个大单元。

“我们用一种结构的方式,彻底解放了教师,还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最大的自主权。'三型、六步、一论坛’模式解放了学生,'大单元教学’又解放了教师,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双高效。”胡志民说。

实行大单元教学,教师可以省出大量的时间进行备课与研究,对某一专题深入具体的研究,同时,知识分块,任务分段,更有利于教学和掌握更专业的知识。语文教师何有国是八年级的年级主任。他说,一门学科有不同的老师教,对学生来说也有了新鲜感,而节省下来的时间则可以用来拓展阅读。比如在平时的拓展提升课或单元论坛课上,他们会根据不同的授课模块的内容适时融入《三国演义》、《水浒传》、《鲁宾逊漂流记》和《读者》上的美文。

大单元教学的预期效果

一是改变了师生的生命状态。改革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创造热情,乐教、研究、创新成了教师生活的主旋律。学生成了充满“天性、灵性、野性”的天使,主宰课堂,实现了“人本”的大解放。

二是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由过去的知识的传授者、德育的布道者,转为学习中的引领者、学生的伙伴与朋友。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者、知识的容器,转为学习的参与者、课堂的设计者,配合教师一同完成学习过程。

三是剔除了教育的一大弊病——重复性的作业。

四是真正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课堂上的展示环节,孩子们在知识的讲解中彰显能力并容进了真情实感,价值取向,是真实生命在课堂上的释放。

五是落实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高效课堂真正实现了有教无类的理念,每一个学生都找到学习的起点,都能尝到成功的快乐,找到了适合孩子需要的学习本源,最大限度的实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六是找到了教育的支点——尊重学生。高效课堂砸掉了老师赖以布道的神坛,让教师从学生的聚焦处,来到了学生中间;学生的提问、回答、质疑……有想法随时都可以讲出来。

七是实现了课堂软着陆——安全学习。高效课堂到处充满了和谐、友爱的气氛。让孩子在一种安全的环境下,放心学习。

八是改变了老师的“研究态”,体现了老师成长的自主式提升。高效课堂从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出发,问题即课题,教师把课堂当中存在的问题,当作课题,紧揪不放,捻针尖,真正实现了自我提升。

九是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使学校发展走上了文化管理。

十是实现了教育的回归,接近了教育的本质。高效课堂从人的本质出发,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利用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幸福感,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激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课堂呈现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最大限度地接近教育的本质“一切为了人的发展”。

来源 | 本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