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维特根斯坦

 置身于宁静 2023-03-02 发布于浙江

我对新奇的事物大多都是浅尝即止,确切的说这和自制力并无关系。“打两天鱼,晒三天网”的说法其实并不客观。如果一个人有好的辨识度,就会甘愿放弃一些看似漂亮却并不实际的东西。丹麦品牌服装SELECTED初入北京的时候,我曾开玩笑的跟人说“我想我是看上它了”。但进店里逛了两次,我就几乎不打算进去第三次了。很简单,我不喜欢。但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是个例外。别搞错了,他不是服装品牌的名字,当然也不是许多人想当然的认为是某种意大利面的别称。

 

维特根斯坦1889426日生于维也纳的一个富豪家族。据说他年少时的学习成绩并不算好,大都处于中下水平,度过三年的不愉快后告别了自己失败的高中生活。他从小爱好机械和技术,十岁时就制造出一台能够实用的简单缝纫机。他的最初志向是成为一名工程师。他的兴趣渐渐集中在喷气发动机方面,于是他在1908年秋天来到曼彻斯特大学学习航空工程。他对螺旋桨的一些想法和设计多年后获得了实际应用。由于设计工作的实际需要,维特根斯坦努力研究数学,在此期间他读到了罗素的《数学原理》,并由此了解到了弗雷格的工作。数学的逻辑基础引起了维特根斯坦的巨大兴趣,他极为推崇数理逻辑的成就,把从传统逻辑到数理逻辑的发展比作从星相学到天文学的转变。他决意放弃航空工程,转而从事哲学。他来到耶拿,向弗雷格请教,并听从弗雷格的建议,于1911年转到剑桥,问学于罗素门下。

据说有一次,维特根斯坦跑到罗素那里,问“你看我是不是一个十足的白痴?”罗素不知他为什么这样问,维特根斯坦说:“如果我是,我就去当一个飞艇驾驶员,但如果我不是,我将成为一个哲学家”。罗素于是要他写一篇论文,只要写他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就行。维特根斯坦不久把论文拿来了。“我刚读了第一句,就相信他是个天才”罗素说。年轻的维特根斯坦经常深感郁闷,到罗素那里,几个小时一言不发只是踱来踱去,已到中年名满天下的罗素勋爵就这么陪着他。有一次罗素问他:“你到底在思考什么——逻辑,还是自己的罪孽?”维特根斯坦回答:“Both。”

 

1913年,路德维希的父亲去世,留给他一大笔遗产。后来他把这些遗产分给了他的哥哥和姐姐。为什么不送给穷人呢?他解释说:他不愿见到本来好好的穷人由于得到这些钱财而变得堕落,而他那些亲戚反正已经很富有很堕落了。他自己一生都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财物、权力和地位对他没有任何吸引力。

 

1913年秋,维特根斯坦离开剑桥到挪威,在挪威的斯克约顿附近自己建了一间小屋,隐居在那里,研究逻辑问题。但说成“研究”也许不妥当,维特根斯坦从一开始就对不可言说者充满困惑,他的哲学思考和逻辑研究始终发源于对人生的深刻困惑。罗素说,在挪威离群索居的时期,维特根斯坦“已近乎疯狂”。1914年春,摩尔曾到挪威访问他,他向摩尔口述了一份笔记,这份笔记的摘要,连同1913年九月他交给罗素的一份《逻辑笔记》,成为了解这一时期维特根斯坦思想的重要材料。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维特根斯坦作为志愿兵加入奥地利军队。前线服役期间他一如既往写下大量哲学笔记。这些笔记对解释维特根斯坦的成形著作有极大帮助,因为他的成形著作,特别是《逻辑哲学论》,采用的是极其简约的形式(简约得几乎没有几个人能真正明白)。

 

19187月,维特根斯坦从前线到萨尔茨堡度假,住在叔父保尔·维特根斯坦家中,完成了《逻辑哲学论》。在《逻辑哲学论》的前言里,维特根斯坦自称已经从根本上成功地解决了该书所论述的所有问题。顺理成章,他放弃了哲学研究,在1920- 1926这几年里到奥地利南部的山村作小学教员,生活俭朴近乎困苦。维特根斯坦怀着贵族式的热忱投入格律克尔领导的奥地利学校改革运动,然而小学生的家长们,愚蠢的南部农民和小市民,很快就让他感到沮丧。当地人也不喜欢他,甚至有一次指责他对孩子过度体罚并为此诉诸法律。不过,在他那些小学生眼里,维特根斯坦是另一个人,他不仅敬业尽职,而且对学生们满怀关爱。他用多种方法鼓励孩子们主动投入学习,尤其注重用富有趣味的实例来解释事物的原理。他为自己的学生们编了一本词典,这本词典几十年后仍有再版;他带着孩子们组装蒸汽机,以及其他几乎所有教学模型;他用自己的显微镜辅导学生观察小动物的骨骼;他自己花钱领孩子们旅行、参观,在当地的短途旅行中教孩子们识别各种岩石和植物,在维也纳教孩子们观察各种风格的建筑。对那些禀赋优异的孩子,维特根斯坦更是关怀备至,甚至曾提出收养其中一个,可是那个孩子的父亲拒绝了“那个疯狂的家伙”。

 

1926年以后,维特根斯坦离开了乡村教师的职位,在一个修道院里作过园丁的助手,协助设计并负责实施为他姐姐建造的一个宅第。这个宅第后来曾是保加利亚的使馆。据说,1933-1938年各期维也纳地方志都把维特根斯坦标明为建筑学家。

 

维特根斯坦曾打算定居苏联,并于1938年访问苏联,似乎是这次访问打消了他在那里定居的念头。此后,他在挪威的木屋里住了一年,1939 年回到剑桥,并接替摩尔成为哲学教授。翌年,德国吞并奥地利,他转入英国国籍。战争期间,他大部分时间在伦敦一家医院当看护,后来在纽卡斯尔的一个研究所当助理实验员。同时,他当然继续思考哲学问题,《哲学研究》的主要部分即第一部分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写成的。

 

战后他继续在剑桥任教,但对学院生活愈发不耐烦,1947年辞职。他到爱尔兰生活了两年,撰写《哲学研究》的第二部分。后来编订的《札记》大半写作于这段时间。此后他交替在威尔士、挪威居住,曾访问美国三个月。

 

1949年,维特根斯坦查明患有癌症,生前最后一段时间他住在他的医生和朋友贝文(Bevan)家里,继续从事哲学写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两天。195142962岁生日的第4天,维特根斯坦与世长辞。

 

他是同性恋,一生未婚。

 

如果你细读维特根斯坦的作品,会发现两个极端。艰深玄奥的学术集和优美动人的散文诗。

《逻辑哲学论》是一本薄薄的书,也许就像陈嘉映先生说的那样,要介绍这本书,需要一本更厚的书。“凡是能说的,一定能说清楚。对于不能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整本书可以说是一部断言集。他没跟你说什么,却告诉了你全部。说实话,我没有把它看完,也不敢说理解到什么。但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一个清晰的主张“复杂事态是由原子事实构成了”。为此我想到了物质微观结构论,宇宙的组成,人类社会的形成甚至面向对象的软件思想。这种影响是微妙的,以至于你会认为这好比住你隔壁单元顶楼的那位整天遛狗,逗鸟的老人和你之间的关系--没有关系。但你又天天见到他,还确实躲过几次他那只面相很凶的哈巴狗。当然,维特根斯坦是我生活中的朋友。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意识大部分来自于他特立孤独的自身气质。他似乎天生就是哲学家。艺术和哲学的相通性远比我们想象要深刻得多,在维特根斯坦的作品几处都表明他对音乐及绘画的着迷,他那处处散发艺术气息的哲学似乎和这个有很大关系。

 

维特根斯坦的作品需要长时间细细品味。甚至不需要去记住什么,随手翻到任何一页,每读上一段,一定都有新的收获。他被称为“哲学家中哲学家”,绝不仅仅因为这些让大部分人费解的断言。如果你看了下面的这些话,你可能会问,这难道不是泰戈尔的诗吗?

 

每天清晨,你必须掀开废弃的碎砖石,碰触到翠绿的,生机盎然的种子。

早期的文化变成了一堆瓦砾,但精神像一朵云,将萦绕在灰土的上空。

当我离开这个世界时,我将创造无形状的,透明的一团。我将把它倒放在那个被冷落一边的世界。

一切伟大的艺术都把人的原始冲动作为低音的基础,它们与旋律无缘。

当诗人用善感的心情面对自然时,他如自然界一般生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