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仁康:皮炎汤-以热为主的炎症性皮肤病】精

 昊晟堂 2023-03-02 发布于山东

原创 崔炳南等 杏林墨香 2023-03-01 11:00 发表于北京




皮炎汤

【组成】生地30g,丹皮9g,赤芍9g,知母9g,生石膏30g,金银花9g,连翘9g,竹叶9g,生甘草6g。
【功效】清营凉血,泄热化毒。
【主治】本方创立之初用于治疗药物性皮炎,临床凡由血热蕴毒,外发肌肤所致,皮损以红色斑疹为主要表现的湿疹皮炎、银屑病、红皮病等皮肤病都可加减应用

【组方特色】本方由朱仁康教授创制,他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值得一提的是我创制的皮炎汤,开始只用于药物性皮炎,疗效显著。
本方由三方组成,
犀角地黄汤,摒弃贵重药犀角不用,用以凉营,配以竹叶石膏汤,用以清气,并佐以银花、连翘,以清热解毒。后又用治疗接触性皮炎、植物日光性皮炎、过敏性皮炎,亦见疗效。”由此可见,方中用生地、丹皮、赤芍清营凉血,源于犀角地黄汤;生石膏、知母、生甘草清解气分之热,取自白虎汤;金银花、连翘、竹叶、生甘草清热解毒,源于银翘散。诸药共奏气营两清、清热解毒之功。朱仁康教授根据温病学说的卫气营血理论,“在卫汗之,到气清气,透营转气,凉血散血”的治疗原则,及其代表方剂“银翘散、犀角地黄汤、竹叶石膏汤”的方义组成暗合白虎汤之意,结合皮肤病诊疗的临床实践,撷其精要,创制了皮炎汤。本方看似为清热凉血的处方,实为卫气营血同治,其中金银花、连翘既可清热解毒,又能透热转气,使营分之邪透出气分而解,是朱仁康教授对温病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皮炎汤创立之后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出现了很多发扬和创新,尤其用于以热为主的炎症性皮肤病,皮损多表现为红、肿、灼热之斑疹等,这也符合朱老提出的皮损辨证思想。正如陆子贤《六因条辨》卷下《斑痧疹瘰辨论》所言:“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总属温热所化,发泄于外。”“肺胃为斑疹往来之路。”治疗原则为“斑宜清化,勿宜提透;疹宜透泄,勿宜温散”
皮炎汤方中生石膏、知母辛寒清气,清解阳明热毒;金银花、连翘、竹叶疏风散热,疏解太阴风热;从皮损辨证角度,皮损色红多为热入营血征象,故以生地、丹皮、赤芍清热凉血。


【方证要点】临床凡由血热蕴毒,外发肌肤所致,皮损表现以红色斑疹、丘疹为特征的皮肤病均有机会应用本方化裁。除局部皮损辨证符合血热证外,患者可伴有身热烦躁、小便黄赤、大便干燥以及舌红脉数等征象,临床应用时当结合局部与整体表现综合分析,随证加减。除常见的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本方还可用于红皮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天疱疮、类天疱疮、多形红斑、玫瑰糠疹、烧伤烫伤、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肤病、结节性红斑、过敏性紫癜、急性荨麻疹、银屑病、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等。具体方证要点如下:

(1)急性发病或慢性病程急性发作,体质偏虚者可短期使用此方或随症加减。
(2)皮损颜色以红色为主,一般皮温升高,如红色斑疹、丘疹、风团、水疱等。
(3)舌红,苔白或黄,脉弦数。

【加减变化】按照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辨证思路,将皮炎汤的加减应用分为热毒偏盛、湿热偏盛、瘀滞偏盛及气阴两伤四类。

(1)热毒偏盛型:
表现为红斑面积大,鲜红或紫红,平摊肤上,或微隆起,触之灼热,瘙痒或痛,严重者伴见水疱或血疱,壮热恶寒,舌绛苔黄,脉象洪数,可见于红皮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接触性皮炎、皮肌炎、药疹、植物日光性皮炎等,此时应酌加水牛角粉、大青叶、紫草、白茅根、黄芩、栀子等。


(2)湿热偏盛型:
表现为弥漫性红斑肿胀,其上起水疱,饱满紧绷,表面光亮,渗出津水黄黏,腥臭秽浊,或结厚痂,状如松脂,伴身热不扬,腹胀便溏,舌红苔腻,脉象滑数,可见于接触性皮炎、天疱疮、日晒伤、多形性日光疹、疱疹样皮炎等,此时应酌加滑石、泽泻、黄柏、生薏苡仁、赤小豆、车前子、白术等。


(3)瘀滞偏盛型:
表现为斑疹暗红或暗褐色,或肤生紫癜,小如粟米,大若银元,匡廓鲜明,定处不移,或反复发作,舌暗红或有瘀斑,脉象涩滞,可见于过敏性紫癜、固定型药疹、瘀积性皮炎、色素性紫癜性皮病等,此时应酌加川牛膝、桃仁、当归尾、鸡血藤、川芎、王不留行、丹参等。


(4)气阴两伤型:
皮损呈大片潮红,干燥灼热,绝无润泽,其上迭起细碎鳞屑,如糠似秕,抚之即落,伴低热口干,乏力倦怠,少气懒言,小便短赤,舌红少津,脉细数,可见于红皮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接触性皮炎、药疹、日晒伤、火激红斑、斑块状银屑病等,常因邪热久羁,或病势重笃,邪虽未退,而气阴先伤,此时应酌加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石斛、沙参等。


【使用禁忌】服此方时应饮食清淡之品,禁食荤腥海味、辛辣动风的食物,孕妇慎用,儿童与老年人酌情减量。服药过程中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症状缓解或消退后应及时减量或停服,以防患者过服寒凉之品造成脾胃阳气受损。


【朱仁康医案】

案1 王某,女,22 岁。初诊日期:1970 年3 月2 日。

主诉:因注射青霉素,头面、手臂突然红肿3 天。
现病史:3 天前因患急性扁桃体炎,在当地卫生院,肌注青霉素40 万单位,2 小时后脸部、双手背及前臂、阴部突然红肿,出现水疱。称以前曾注射过青霉素未有反应(此次未做皮试)。经用苯海拉明和静注葡萄糖酸钙,未能控制。
检查:体温38℃,脸面部焮热红肿,双目合缝、灼热,双手背及前臂下三分之一焮起浮肿,可见集簇之丘疱疹,阴部红肿,起小水疱,部分渗出。
脉象:弦滑带数。
舌象:舌质红,苔薄。
西医诊断:药物性皮炎。
中医诊断:风毒肿。
中医辨证:热毒炽盛。
治法:凉营,清热,解毒。
处方:皮炎汤加减。
生地30g 丹皮9g 赤芍9g 金银花15g
连翘9g 竹叶9g 木通6g 知母9g
生石膏30g 生甘草9g
3 剂,水煎服,每日1 剂,2 次分服。
外用:生地榆90g,分成3 份,每日用1 份,水煎成400ml 待凉后用干净小毛巾沾药液,分别湿敷面部、手臂、阴部等处,每日4~5 次,每次湿敷20~30分钟。
二诊(3 月5 日):3 日后复诊,脸面、手背红肿基本消退,阴部尚未完全消肿,略见渗水。嘱继服前方3 剂,阴部继续湿敷,3 日后全部消退。

图片

案2 李某,男,67 岁,初诊日期:1974 年6 月26 日。

主诉:全身出现皮疹2 天。
现病史:因患腹泻,于5 天前口服呋喃唑酮(痢特灵)和复方穿心莲片,服药后3 天,周身出现大片风团和红色粟粒样皮疹,瘙痒甚剧。
检查:患者烦躁不安,全身可见大小不等之风团,并见大片潮红麻疹样皮疹。
脉象:脉滑数。
舌象:舌尖红,苔薄黄。
西医诊断:药物性皮炎。
中医诊断:风毒肿。
中医辨证:内中药毒之气,血热生风。
治法:凉血清热,消风利湿。
处方:皮炎汤加减。
生地30g 丹皮9g 赤芍9g 知母9g
生石膏30g 金银花9g 连翘9g 竹叶9g
茯苓皮9g 冬瓜皮9g
2 剂,水煎服,每日1 剂,2 次分服。
二诊(6 月28 日):药后上半身皮疹减轻,风团较前为少,皮疹颜色较前为淡,下半身皮疹未见变化,仍觉剧痒。脉细弦滑,苔薄黄腻。上方去茯苓皮、冬瓜皮,加白鲜皮9g,地肤子9g,3 剂,水煎服。
三诊(7 月1 日):皮疹已基本消退,稍痒,前方继续服2 剂。
四诊(7 月3 日):皮疹已全部消退。停药观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